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诊断学(共128讲)-93讲病性辨证
2025
05-23

中医诊断学(共128讲)-93讲病性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血是不可分割的,气与血再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同病辨证是根据气血的关系的特点,分析辨认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临床上常见的5种证型: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

01

(一)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气血不能相互化生,以气虚和血虚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气血两虚证实际上就是气虚+血虚的特点

气虚:无力+动则益盛

血虚:颜色淡

02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由于气虚运血无力而导致血行瘀滞,以气虚和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气虚血瘀证实际上就是气虚+血瘀的特点

气虚:无力+动则益盛

血瘀:疼痛(刺痛)为主、包块、出血、颜色紫暗

03

(三)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导致血行瘀阻,或血瘀导致气行阻滞,出现以气滞和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气滞血瘀证实际上就是气滞+血瘀的特点

气滞:胀痛(部位不固定)走窜

血瘀:疼痛(刺痛,部位相对固定)为主、包块、出血、颜色紫暗。

需要结合人是一个整体来考虑,比如胸部胀痛、膝盖刺痛都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04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导致出血(溢出脉外),以气虚及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气不摄血证实际上就是气虚+出血的特点

气虚和失血需要看先后关系,先气虚再导致失血,之前学习了血热、血虚、外伤都能导致失血。

结合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从整体辨证,看发展顺序。

气虚不能摄血,脾的功能是摄血,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认识,如果放在气血津液辨证中气血同病辨证里是气不摄血证,如果放在脏腑辨证里叫作脾不统血。

气虚:无力+动则益盛,一般病程较长。

出血:出血量少、颜色淡、稀

中医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固气。

西医里有一种病叫作消化系统溃疡,长期脾气虚,同时出血(便血、颜色黑、病程长)。之前在问诊里有提到问二便,便血有:远血(出血口离肛门远、血淡、稠、大便颜色黑如柏油)和近血(出血口离肛门近)。

05

(五)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量出血引发气随之暴脱,以大出血及气脱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气跟着血跑了导致气无所依附,一般都是突然之间大出血,出现危重和急症。

出血:血量大、颜色鲜艳、浓稠

气脱:气少息微、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西医里有一种病叫作出血性休克,可以从气随血脱证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方法是先止血、再补气补血。现代医术可以采用输血补液,抗休克的一系列措施。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先采用益气固脱的方式,遏制气随着血流失,有一个方子叫作“固参汤”最好用的是“野人参”。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