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节内容
03
(三)气不固证
气不固证是指气虚失其固摄之职,以自汗或者二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证。
气不固证——气虚+不固。
1.汗孔不固:自汗、自涎
2.二便不固:遗尿,肾气不能固摄尿液。
3.冲任不固:带下动且清稀
4.精关不固:遗精、滑精、早泄
5.胎元不固:滑胎、小产
04
(四)气脱证
气脱证是指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大汗淋漓)、脉微(肢冷)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是由于气虚、气不固证发展而来,主要症状在“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情况下出现“气随精脱、气随血脱”;或者在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展。
元气欲脱,则肺、心、脾、肾等脏腑之气皆衰。
气脱证在某种意义上是亡阳证,它们之间的证有交叉和相同,气脱与亡阳证常常是同时出现的,在临床上很难分开,书本上是刻意分开的。
气脱证在八纲辨证其实就是亡阳证。
05
(五)气滞证
气病的实证: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个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为主要表现的证。气滞证又叫作气结证、气郁证。
产生原因:
1.情志不遂(多由肝的气机不畅,肝主疏泄),思虑过度,忧郁悲伤而导致气机郁滞。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是人正常表达情绪宣泄的途径,但是如果超过人体调节范围就会产生情绪病。
2.病邪阻滞:阴寒凝滞(寒主收引凝滞)、湿邪阻碍、外伤阻络等因素导致气机不畅。
3.脏气虚弱(是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要表现):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
明显特征是:胀闷痛——自我感觉胀痛、外观鼓起来。更多的时候是胀大于痛,攻撑作痛。在嗳气、矢气、太息后减轻,随着情绪变化加重或减轻。
窜痛:胀痛的部位是相对不固定,功能性病变为主要矛盾,比如:瘿瘤、梅核气(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乳房胀痛等与气滞相关往往兼其他证,是气滞痰凝。
气滞证往往是脉弦。
END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202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