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胃脘痛、痞满(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2025
05-21

胃脘痛、痞满(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女,59岁,2月10日初诊。患者胃肠不适时作,胸骨和上腹常有烧灼感,有时背痛,胃脘局部怕冷。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史1年余,在本院其他医生处服中药治疗7月余,方选参苓白术散、左金丸、健脾丸等加减,但效果欠佳。舌质淡暗,苔淡黄腻,脉细。

     辨证为湿热瘀阻,肝胃不和,寒热错杂。

   

     治以清热化湿,温中行气,活血通络,调和肝胃之法,方选游山散、旋覆代赭汤、连朴饮加减。

     处方:醋延胡索15g,草果仁5g,旋覆花6g,煅赭石(包)15g,法半夏10g,陈皮6g,浙贝母15g,黄连3g,肉桂(打碎)5g(后下),干姜5g,炒乌贼骨50g,姜厚朴5g,白及10g,生甘草3g,太子参10g,焦六神曲15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月24日二诊:上腹及胸骨后烧灼感减轻,两胸部时有压痛,后背痛,矢气减少,胃脘冷感不显,大便日行1-2次。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小弦。

     处方:02-10方改醋延胡索20g、法半夏12g、陈皮6g、肉桂6g、干姜4g,加刀豆壳6g、醋莪术10g。21剂,煎服法同前。

     3月17日三诊:胃脘疼痛时发时止,胃中时有嘈心,无嗳气,胃中多饥,大便成形,口角时流口水,胸骨两侧时有疼痛。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小弦。

     处方:02-24方去延胡索、白及、醋莪术,改法半夏10g、炒乌贼骨40g,加瓜蒌皮10g、瓦楞子粉30g、醋乳香3g、醋没药3g、丁香(打碎)4g、石见穿10g。21剂,煎服法同前。

    4月7日四诊:胸骨两侧疼痛明显改善,胃脘疼痛亦有减轻,口角仍流涎,肠鸣失气频作,讲话费力,有时头晕耳鸣。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小弦。

    处方:3月17日方改醋乳香4g、醋没药4g,加生黄芪10g、盐益智仁10g。21剂,继续治疗。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 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演变而来,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本例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病史,胃肠不适伴胸骨、上腹烧灼感,又见背痛、胃脘怕冷,为寒热错杂表现。舌质暗淡苔黄腻为湿热瘀阻之象,仓廪之官久病则气血生化乏源,故见脉细、舌淡等气血不足之象,因此陈师辨证为湿热瘀阻、肝胃不和、寒热错杂。结合患者既往其他医生治疗以行健脾化湿,化痰散瘀等方药,收效不显,陈师认为对此类顽固性胃痛,可以选用一则不太常用的胃痛处方–游山散治疗。

     游山散出自明代的《医学入门》一书,由延胡索、草果、没药、五灵脂四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湿浊血瘀型心胃疼痛,尤适用于病程迁延不愈,痛出固定不移,甚则刺痛以及脘痞、纳呆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故适用于此例患者。

     本方取游山散中延胡索、草果为核心,行气止痛、化中焦湿浊,合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连朴饮清热化湿,佐交泰丸法调寒热、乌贼骨制酸止痛,半夏、陈皮、干姜等加强温中化湿之力,太子参、神曲等加强健脾益气之力。

     二诊患者诸症得缓,加大延胡索、肉桂剂量,增强止痛温阳之力,加莪术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三诊诸症进一步好转,去部分活血药,加瓜蒌皮、瓦楞子宽胸制酸止痛、乳香、没药行气化瘀。

     四诊时胸骨痛、胃痛明显好转,与三诊加用了乳香、没药有关,证明古人处方用药确实别具用心的。胃胀已减,故加黄芪补气、益智仁补肾固涎。

     “游山散”在本案中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只有四味药,且乳香、没药药味较重,故一般不常用。但当病情顽固,无药可用时,“没药”就可排上用场了。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