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同行,百脉自通。血管堵塞看似是血的问题,实则藏着气机失调的隐患。在我行医50余年的生涯中,见过太多因血管堵塞而饱受折磨的患者,其实啊,很多人的血管问题往往与“气滞、气虚”两大症结密切相关。
气机不畅,常表现在三个层面:
01心气不通
常见胸前区憋闷,爬楼梯气喘吁吁。《医林改错》记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这类人常伴心口压迫感,夜间偶发心悸,心电图却无明显异常,体检显示血液粘稠度增高。
02脾气不运
腹部松软却下肢浮肿,明明控制饮食仍胆固醇偏高。这类人群常见饭后困倦,小腿皮肤按之凹陷,血液检测往往显示甘油三酯异常,根源在脾虚不能化湿,《金匮要略》谓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03肾气不固
晨起眼皮浮肿,午后双脚发胀。常见于长期熬夜人群,血压、血糖指标临界值徘徊,血管弹性下降,正如《景岳全书》所言“肾中元气虚则血脉凝泣”。
这些症状看似分散,实则都是气机紊乱导致血运失常。
分享一则典型案例:
45岁王先生,企业高管,长期应酬熬夜,近半年反复出现左腿麻木,检查显示下肢
血管斑块形成,服用降脂药效果不佳。就诊时面色晦暗,舌下络脉紫胀,脉沉涩。
辨证属气滞血瘀、脾肾两虚。
以补阳还五汤打底:
生黄芪、川芎、地龙—-补气通络
陈皮、焦山楂—-健脾消脂
怀牛膝、桑寄生—-固肾通脉
其中黄芪用量达60克,取其“气旺则血行”之效,配伍川芎上行头面、牛膝引血下行,形
成循环通路。
服药两周后王先生自述腿部沉重感减轻,复查血液指标改善。调整方剂续服三月,血管超声显示斑块稳定,工作耐力恢复。一年后随访,血脂保持正常范围。
中医调治血管问题重在“治气”:气足则血畅,气顺则瘀消。补气药增强血液推动力,行气药化解血管内壁沉积,比单纯活血更能触及根本。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081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