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
心脏病变
心气虚:选心经的原穴神门,配合心包经的郄穴郄门,以及心之背俞穴心俞,以补益心气,宁心安神。
心血瘀阻:取心经的阴郄,配心包经的内关,以及膻中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肝脏病变
肝郁气滞:取肝经的太冲、期门,配合胆经的阳陵泉,疏肝理气解郁。
肝阳上亢:选肝经的行间、太溪,配胆经的风池、侠溪,平肝潜阳。
脾脏病变
脾气虚:取脾经的太白、三阴交,配胃经的足三里、中脘,健脾益气。
脾阳虚:选脾经的公孙,配胃经的梁丘,以及脾俞、胃俞,温阳健脾。
肺脏病变
肺气虚:取肺经的太渊、肺俞,配合任脉的膻中,以补益肺气。
肺阴虚:选肺经的尺泽、照海,配肾经的太溪,滋阴润肺。
肾脏病变
肾阳虚:取肾经的涌泉、关元,配膀胱经的肾俞、命门,温补肾阳。
肾阴虚:选肾经的复溜、太溪,配肝经的三阴交,滋养肾阴。
六腑病变
胃腑病变:
胃火炽盛:取胃经的内庭、足三里,配合大肠经的曲池,清泻胃火。
胃阴不足:选胃经的三阴交、内关,配脾经的公孙,滋养胃阴。
大肠病变:
大肠湿热:取大肠经的合谷、天枢,配膀胱经的上髎,清热利湿。
大肠津亏:选大肠经的支沟、照海,配肺经的太渊,润肠通便。
小肠病变:
小肠实热:取小肠经的小海、前谷,配心经的少府,清心火,利小肠。
小肠虚寒:选小肠经的关元、下巨虚,配任脉的气海,温阳散寒。
胆腑病变:
胆郁痰扰:取胆经的丘墟、阳陵泉,配心包经的内关,清胆化痰。
肝胆湿热:选胆经的日月、胆囊穴,配肝经的行间,清热利湿。
膀胱病变:
膀胱湿热:取膀胱经的委阳、中极,配肾经的阴陵泉,清热利湿通淋。
膀胱虚寒:选膀胱经的肾俞、关元,配任脉的气海,温肾固摄。
三焦病变:
上焦热盛:取三焦经的关冲、液门,配肺经的鱼际,清热泻火。
中焦虚寒:选三焦经的中脘、阳池,配脾经的太白,温中散寒。
下焦湿热:取三焦经的委阳、阴陵泉,配膀胱经的次髎,清热利湿。
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
心与小肠
少海、小海:少海是心经合穴,能宁心安神、理气通络;小海是小肠经合穴,可散风活络。两穴相配,能治疗心经有热引起的神志病及小肠经循行部位的疼痛。
神门、天宗: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养心安神;天宗是小肠经穴位,能疏通局部气血。二者搭配,对心气血不足兼小肠经气血不畅所致的胸闷、肩背疼痛有疗效。
肺与大肠
尺泽、曲池:尺泽为肺经合穴,能清泻肺火、调理肺气;曲池是大肠经合穴,可疏风清热、调和气血。两穴配合,可治疗肺热咳嗽、气喘伴有大肠积热的便秘等。
中府、合谷:中府是肺经募穴,能宣肺止咳、平喘化痰;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疏风解表、行气活血。二者相伍,对肺卫不固、外感风邪所致的咳嗽、流涕等有效。
脾与胃
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能健脾利湿、调补肝肾;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两穴合用,能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泄泻等。
公孙、内关:公孙为脾经络穴,能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内关是心包经穴位,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止呕。这两个穴位是八脉交会穴,相配伍可治疗脾胃不和、气机阻滞所致的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
肝与胆
太冲、阳陵泉:太冲是肝经原穴,能平肝息风、疏肝理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是筋之会穴,可清利肝胆、舒筋活络。二者搭配,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所致的胁痛、黄疸、口苦,以及筋脉拘挛等病症。
期门、日月:期门是肝经募穴,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日月为胆经募穴,能利胆疏肝。两穴同用,可调理肝胆气机,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胀痛、呕吐反酸等症状。
肾与膀胱
太溪、委中:太溪是肾经原穴,能滋阴益肾、清热降火;委中为膀胱经合穴,可清热凉血、舒筋活络。两穴相配,可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导致的腰脊疼痛、下肢痿软无力等,以及膀胱经气血不畅引起的病症。
肾俞、中极: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可补肾益精、强健腰膝;中极是膀胱经募穴,能通利膀胱、调节膀胱气化功能。二者配合,常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尿频、尿急、遗尿,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
气血津液病变
气虚
肺气虚:选肺经的太渊、中府,配合气海、足三里。太渊为肺经原穴,可补肺气;中府是肺之募穴,能宣肺益气;气海为补气要穴,足三里可健运脾胃,补后天以养先天,共同起到补益肺气的作用。
脾气虚:取脾经的太白、三阴交,配胃经的足三里、中脘。太白为脾经原穴,能健脾益气;三阴交可健脾养血;足三里、中脘是调理脾胃的常用穴,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补养气血生化之源。
血虚
取心经的神门、脾经的三阴交、胃经的足三里、任脉的关元。神门可养心安神,使心血得养;三阴交能调补肝脾肾,养血滋阴;足三里补益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关元有培元固本、补益精血的作用。
气滞
肝郁气滞:取肝经的太冲、期门,配合胆经的阳陵泉、三焦经的支沟。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期门是肝之募穴,能调理肝经气血;阳陵泉为胆经合穴,与肝相表里,可助疏肝解郁;支沟能宣通三焦气机,缓解气滞。
肺气郁滞:选肺经的中府、云门,配合膻中、内关。中府、云门可宣肺理气;膻中为气会,能宽胸理气;内关可宁心安神,宽胸和胃,与肺经穴位配合,可调理肺气,缓解郁滞。
血瘀
心脉瘀阻:取心经的阴郄、神门,配心包经的内关、膻中,以及心俞。阴郄为心经郄穴,善于活血通络,宁心止痛;神门可养心安神;内关、膻中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心俞为心之背俞穴,可调理心脉气血。
肝郁血瘀:取肝经的太冲、行间,配膈俞、血海。太冲、行间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膈俞为血会,血海是活血调经的要穴,三穴配合,可增强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功效。
津液代谢失常
水湿内停:取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配合胃经的足三里、三焦经的委阳。阴陵泉是健脾利湿的要穴;三阴交可健脾渗湿;足三里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委阳可通利三焦,促进水液排泄。
痰饮内阻:取肺经的中府、尺泽,配脾经的丰隆、胃经的中脘。中府、尺泽可宣肺化痰;丰隆为化痰要穴,能健脾化痰;中脘可和胃化痰,诸穴合用,可起到宣肺健脾、化痰祛湿的作用。
气相关病症
元气
关元: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此穴是培补元气的要穴,可通过艾灸、针刺等方法刺激,能起到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元气虚损所致的阳痿、早泄、不孕、遗尿等病症。
命门: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艾灸命门可温补肾阳,培补元气,对元气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有改善作用。
宗气
膻中:位于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针刺或艾灸膻中可宽胸理气、通络止痛,调节宗气的运行,常用于治疗宗气不调导致的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病症。
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气海有补气益气、温养宗气的功效,可通过艾灸等方式增强其作用,适用于宗气不足所致的气短、乏力、语声低微等。
营气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针刺三阴交可养血滋阴,调节营气,常用于治疗营血不足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失眠等病症。
血海: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血海能养血活血,是调理营气的重要穴位,可通过针刺或艾灸来改善营气失调导致的皮肤瘙痒、贫血等问题。
卫气
大椎: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大椎为诸阳之会,可振奋阳气,激发卫气,增强人体的卫外功能。常采用针刺或艾灸大椎的方法,治疗卫气不固所致的易感冒、自汗等病症。
风池: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风池可疏风解表,调节卫气,针刺风池能缓解卫气失调引起的头痛、恶风、发热等症状。
脏腑之气
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肺俞是肺的背俞穴,可调理肺气,治疗肺气虚所致的咳嗽、气喘、自汗等病症。
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能健脾益气,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倦怠乏力等。
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可补肾气、益肾精,对肾气虚导致的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尿频等有治疗作用。
中医理论中,气有多种分类,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协同作用。以下是根据各种气的关系选取的一些常用穴位及详细解释:
元气与宗气
关元、膻中:关元为任脉穴位,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膻中为宗气汇聚之所,能宽胸理气、通络止痛。两穴相配,可起到培补元气、充养宗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元气不足、宗气不充所致的气短、乏力、心悸等病症。
气海、中府:气海能补气益气、温养元气;中府是肺经募穴,可调理肺气,助宗气生成。两穴合用,可通过调节元气与肺气的关系,来充养宗气,改善气虚所致的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等症状。
宗气与营气
膻中、足三里:膻中为宗气之海,能调畅宗气;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促进营气的生成。宗气充足则能推动营气运行,两穴相配,可治疗宗气不足、营气亏虚引起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
肺俞、三阴交:肺俞可宣肺理气,助宗气生成与运行;三阴交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能养血滋阴,滋养营气。两穴配合,可调理宗气与营气的关系,改善因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状。
宗气与卫气
膻中、大椎:膻中调节宗气;大椎为诸阳之会,可振奋阳气,激发卫气。宗气充盛则能推动卫气的运行,两穴相配,可增强人体的卫外功能,预防和治疗因卫气不固所致的易感冒、自汗等病症。
气户、风池:气户属胃经,能调理肺气,助宗气宣发;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可疏风解表,调节卫气。两穴合用,可通过调节宗气与卫气的关系,改善卫气失调引起的头痛、恶风等症状。
营气与卫气
内关、外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能调理营气,宁心安神;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可疏散风邪,调节卫气。两穴相伍,一内一外,可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不和所致的发热、汗出、身痛等。
神阙、风府:神阙可培元固本,调节营气;风府能祛风散邪,调节卫气。两穴配合,可起到调和营卫、平衡阴阳的作用,对于营卫失调引起的各种不适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六淫
风邪
风邪袭表:取风池、大椎、合谷、列缺。风池可疏散风邪,大椎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合谷与列缺为原络配穴,可宣肺解表、疏风散邪。
风疹:取曲池、血海、膈俞、委中。曲池能疏风清热,血海、膈俞可养血活血、祛风止痒,委中为血郄,可凉血解毒、祛风邪。
寒邪
寒邪束表:取风门、肺俞、合谷、鱼际。风门、肺俞可疏散风寒、宣肺止咳,合谷疏风解表,鱼际能清泻肺经之寒邪。
寒凝经络: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如寒痹疼痛在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配合条口透承山;在腰部取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配合委中、阳陵泉,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暑邪
中暑:取大椎、曲泽、委中、合谷、内关。大椎可清热解暑,曲泽、委中为血郄,能清泻暑热、凉血解毒,合谷、内关可开窍醒神、和中祛暑。
暑湿感冒:取风池、大椎、合谷、中脘、足三里。风池、大椎、合谷疏散风热,中脘、足三里可健脾化湿、和中解表。
湿邪
湿邪困脾: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中脘、足三里能补中益气、健脾化湿,阴陵泉为祛湿要穴,可利水渗湿。
风湿痹证:以病变局部穴位为主,配合阴陵泉、足三里、血海等。如膝关节痹痛取犊鼻、梁丘、阳陵泉、膝眼,配阴陵泉、足三里以健脾祛湿、通络止痛;若为游走性关节疼痛,可加风市、血海等祛风除湿。
燥邪
燥邪犯肺:取肺俞、尺泽、列缺、太溪。肺俞可宣肺止咳,尺泽能清泻肺经实热,列缺宣肺解表,太溪滋阴润燥,以润肺止咳、清燥生津。
皮肤干燥:取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疏风清热,血海、三阴交养血润燥,可改善皮肤干燥状况。
火邪
心火亢盛:取神门、少府、内关、大陵。神门、少府为心经荥穴和输穴,可清心泻火;内关、大陵能调理心气、清热降火,以治疗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
肝火上炎:取太冲、行间、肝俞、胆俞。太冲、行间为肝经荥穴和原穴,可清肝泻火;肝俞、胆俞能疏肝利胆,清泻肝胆之火,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它们之间常相互兼夹、转化。
风寒
风池、风门:风池可祛风解表,风门能疏散风寒,两穴配合可有效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项强等病症。
合谷、列缺: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合用能疏风散寒、宣肺解表,常用于治疗风寒束表所致的咳嗽、气喘等。
风热
曲池、大椎: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清热解表;大椎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清泻热邪,两穴相伍可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咽痛等。
鱼际、外关:鱼际是手太阴肺经荥穴,能清肺泄热;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可疏风解表、清利三焦,两穴配合对风热所致的咳嗽、咽干、目赤等有较好疗效。
风湿
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合穴,能健脾利湿;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两穴合用可健脾化湿、祛风通络,治疗风湿痹痛、肢体困重等。
血海、风市:血海可养血活血、祛风除湿,风市能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两穴配伍可治疗风湿侵袭经络所致的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
暑湿
中脘、阴陵泉:中脘能和胃化湿、健脾益气,阴陵泉可健脾利湿,两穴配合可化湿和中,治疗暑湿困脾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委中、合谷: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可清利湿热、舒筋活络;合谷能疏风解表、行气活血,两穴相伍可清暑利湿,治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痛、小便不利等。
燥火
尺泽、鱼际:尺泽是手太阴肺经合穴,能清泻肺火、滋阴润燥;鱼际可清肺泄热、利咽润燥,两穴合用可治疗燥邪犯肺引起的干咳无痰、咽干口燥等。
太溪、照海: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可滋阴益肾;照海属足少阴肾经,能滋阴清热、利咽安神,两穴配合可滋肾润燥、清热降火,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咽喉肿痛、失眠等。
七情
喜伤心
– 神门: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可宁心安神,缓解喜伤心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养心安神,对喜伤心引起的胸闷、心慌等有调节作用。
怒伤肝
–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肝经荥穴,能清肝泻火,治疗因怒伤肝导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
–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是肝经募穴,可疏肝理气,调理怒伤肝引起的胸胁胀痛、抑郁烦躁等。
忧思伤脾
–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可健脾和胃、调补肝肾、养血调经,改善忧思伤脾所致的脾胃虚弱、腹胀腹泻、月经不调等。
–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对忧思伤脾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有较好疗效。
悲伤肺
–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为肺经合穴,可清泻肺火、止咳平喘,缓解悲伤肺导致的咳嗽、气喘、咯血等症状。
– 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是肺经募穴,能宣肺止咳、清泻肺热,对悲伤肺引起的胸闷、气短等有调理作用。
惊恐伤肾
–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肾之背俞穴,可补肾益精、强腰健骨,治疗惊恐伤肾所致的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早泄等。
– 志室: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能补肾固精、清热利湿,对惊恐伤肾引起的肾虚腰痛、小便不利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七情变化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喜则气缓
– 心俞: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喜伤心,心俞可调节心脏气血,宁心安神,改善因喜过度导致的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等问题。
– 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为心之募穴,能调理心气,收敛心神,缓解喜伤心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状。
怒则气上
–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可清泻肝火,使上逆之气下行,改善怒伤肝导致的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
–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足少阳胆经荥穴,可清利肝胆湿热,平抑肝阳,缓解因怒致肝气上逆的情况。
忧思则气结
–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忧思伤脾,脾俞可健脾益气,运化水湿,改善因忧思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络穴,能化痰祛湿,理气降逆,有助于消散因忧思气结而产生的痰浊。
悲则气消
–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可补肺益气,止咳平喘,改善悲伤肺引起的气短、咳嗽、乏力等症状,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
–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为肺经原穴,能补益肺气,滋阴润肺,缓解因悲忧导致的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
–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肾培元,温阳固脱,提升因惊恐而陷下的肾气,改善恐伤肾所致的腰膝酸软、尿频失禁等症状。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能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对惊恐伤肾引起的气虚下陷、生殖系统功能紊乱等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惊则气乱
– 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心包经原穴,可宁心安神,清热泻火,调理因受惊导致的心气紊乱、心悸怔忡等症状。
–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有镇静安神,醒脑开窍的作用,可缓解惊吓引起的精神紧张、失眠多梦等。
人体体质分为多种类型,不同体质在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有不同的调养方法,以下是各种体质的特点及调养要点:
平和质
特点:身体强壮,面色润泽,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性格开朗,适应能力强。
调养:饮食均衡,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气虚质
特点:容易气短、乏力,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调养:可多吃山药、黄芪、党参等补气食物,避免劳累,适当进行太极拳等柔和运动,还可艾灸足三里等穴位。
阳虚质
特点: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调养:多吃羊肉、韭菜等温热食物,注意保暖,避免熬夜,可晒太阳,艾灸关元穴。
阴虚质
特点: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眼干鼻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调养:多吃百合、银耳、枸杞等滋阴食物,避免熬夜,节制房事,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
痰湿质
特点: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易困倦。
调养:饮食清淡,多吃薏苡仁、冬瓜等祛湿食物,加强运动,可服用二陈汤等方剂。
湿热质
特点:面垢油光,口苦口干,大便黏滞,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
调养:多吃绿豆、苦瓜等清热利湿食物,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可服用龙胆泻肝汤等。
血瘀质
特点:面色晦暗,口唇暗淡,舌有瘀斑,皮肤干燥。
调养:可吃山楂、玫瑰花等活血化瘀食物,适当运动,如八段锦,也可服用血府逐瘀汤等。
气郁质
特点: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常唉声叹气,胸胁胀满。
调养:多吃黄花菜、佛手等疏肝理气食物,多参加社交活动,听音乐,可服用逍遥散等。
特禀质
特点:过敏体质,易患过敏性疾病,对某些物质过敏。
调养:避免接触过敏原,饮食清淡,可服用玉屏风散等增强免疫力。
不同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寒冷环境
关元、气海:这两个穴位都位于下腹部,有温阳补气、散寒除湿的作用。在寒冷环境中,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帮助人体补充阳气,增强抗寒能力,预防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问题。
命门、肾俞:命门穴位于腰部,肾俞穴在命门穴两侧,它们与肾脏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刺激命门和肾俞可温补肾阳,使肾阳充足,从而抵御寒邪,改善因寒邪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
炎热环境
大椎、曲池:大椎是督脉穴位,为诸阳之会,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在炎热环境中,刺激这两个穴位可清热泻火、解表散热,帮助人体调节体温,缓解发热、头晕、口渴等不适症状。
内庭、涌泉: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这两个穴位有清热利湿、滋阴降火的功效。在炎热环境中,刺激它们可引热下行,减轻燥热感,改善心烦、失眠等问题。
潮湿环境
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能健脾利湿;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可调节脾胃功能。在潮湿环境中,刺激这两个穴位能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防止湿邪困脾,改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丰隆、承山: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有化痰祛湿的作用;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可通利膀胱,促进水液代谢。在潮湿环境中,刺激这两个穴位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缓解身体困重、关节疼痛等问题。
干燥环境
尺泽、鱼际:尺泽是手太阴肺经的合穴,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在干燥环境中,容易出现肺燥津伤的情况。刺激尺泽和鱼际可清肺润燥、止咳利咽,缓解口干、咽干、咳嗽等症状。
太溪、照海: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照海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在干燥环境中,肾阴易亏。刺激太溪和照海可滋阴补肾、润燥生津,改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症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000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