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专门祛痰的方子叫痰饮汤,它在三子养亲汤基础上加味。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入肺经,降肺气让痰下行,借莱菔子通便排痰;苍术、白术、干姜、炙甘草治脾,温中健脾燥湿;肉桂、附子温补肾阳,把痰湿化成小便排出。
2025
11-17

专门祛痰的方子叫痰饮汤,它在三子养亲汤基础上加味。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入肺经,降肺气让痰下行,借莱菔子通便排痰;苍术、白术、干姜、炙甘草治脾,温中健脾燥湿;肉桂、附子温补肾阳,把痰湿化成小便排出。

脾虚生痰、肺虚生痰、肾虚也生痰,一个方子脾肺肾同补,切断一身痰湿!

 怀宁都是好样的 2025-09-10 发布于安徽  |  

好多人总感觉嗓子有痰,用了不少化痰药却没啥效果,其实是没搞清痰湿的根源。

中医说,脾虚、肺虚、肾虚都可能生痰。

痰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多余水湿凝聚而成,肺脾肾三脏都参与水液代谢,任一脏亏虚都会让痰湿加重。

有个

专门祛痰的方子叫痰饮汤,

它在三子养亲汤基础上加味。

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入肺经,降肺气让痰下行,借莱菔子通便排痰;

苍术、白术、干姜、炙甘草治脾,温中健脾燥湿;

肉桂、附子温补肾阳,把痰湿化成小便排出。

这个方标本兼治,有咳嗽痰多、脾肾阳虚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参考调理。

========================

痰饮汤的配方与剂量

搜你想看

百度健康基于 AI 生成经专家审阅

阅读1000+

痰饮汤是中医用于调理痰饮证的经典方剂,其核心组方及剂量需根据具体证型调整。

常见方剂如《金匮要略》的

苓桂术甘汤,配方为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主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

以下为具体说明:

一、常见痰饮方剂及剂量

苓桂术甘汤1.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适用:用于脾虚湿盛、痰饮停聚引起的头晕、心悸、咳喘等。

二陈汤2.

组成:半夏15g,陈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原方含生姜、乌梅,现代多简化)。

适用:痰湿壅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闷恶心。

小青龙汤3.

组成:麻黄9g,桂枝9g,细辛3g,干姜6g,芍药9g,半夏9g,五味子6g,炙甘草6g。

适用:外寒内饮证,如恶寒发热、咳喘痰稀。

二、使用注意事项

辨证用药:痰饮证分寒热虚实,需由医生判断后选择方剂。 1.

剂量调整:药材剂量需根据年龄、体质及病情调整,不可自行增减。 2.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体弱者需严格遵医嘱。 3.

三、就医指导

痰饮证涉及复杂病机,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呼吸困难、痰中带血),需及时就医。涉及处方药(如含麻黄、细辛的方剂)可能存在禁忌症,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以上方剂仅供参考,具体应用需结合个体情况,避免盲目照搬。

================================= 

痰饮汤的配方与剂量

搜你想看

百度健康基于 AI 生成经专家审阅

阅读1000+

鲁丽 主任医师

痰饮汤是中医用于化解痰湿、水饮停滞的经典方剂,不同医家方剂组成不同,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择。

常用方如《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或

《三因方》温胆汤(半夏6g、竹茹6g、枳实6g、陈皮9g、茯苓5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1枚),剂量需结合体质调整,建议经中医辨证后使用。

一、痰饮汤的常见方剂与剂量

苓桂术甘汤(主治脾虚水饮上逆) 1.

配方: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

加减:气虚加党参10g;水肿明显加泽泻9g。

煎服法:水煎至300ml,分2次温服。

温胆汤(主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 2.

配方:半夏6g,竹茹6g,枳实6g,陈皮9g,茯苓5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1枚。

加减:痰热重加黄连3g;失眠加酸枣仁10g。

二陈汤(基础化痰方) 3.

配方:半夏9g,陈皮9g,茯苓6g,炙甘草3g,生姜3片。

适用:湿痰咳嗽、痰多色白。

二、痰饮类型的辨证与选方

寒痰(痰白清稀、畏寒) 1.

推荐方:苓桂术甘汤+干姜5g。

湿痰(痰多黏腻、胸闷) 2.

推荐方:二陈汤+苍术6g。

热痰(痰黄稠、口干) 3.

推荐方:温胆汤+瓜蒌10g、黄芩6g。

三、使用注意事项

体质差异:痰饮成因复杂,需辨明寒热虚实,避免盲目套用。 1.

剂量调整:儿童、体弱者减少原方剂量1/3,或遵医嘱。 2.

禁忌:阴虚火旺、津液亏损者慎用温燥类化痰药(如半夏、桂枝)。 3.

四、煎服方法与疗程

煎煮:药材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

疗程:一般连续服用5-7天,症状缓解后停药,

长期痰饮需调理脾胃。

若痰饮反复发作,建议结合针灸(如丰隆、足三里穴)或饮食调理(如薏米、赤小豆煮粥)。用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 

举个例子,有位老太太,咳嗽痰多已经十几年了,吃了无数化痰药都没用。后来找到中医一看,发现她的肾气极虚,脾胃也很差,导致痰湿长期淤积。

中医师给她开了温补肾阳、健脾化痰的方子,并让她泡脚时加点姜片,按摩脚底的涌泉穴。坚持治疗两个月后,她的痰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

由此可见,痰的根本在于三脏的失调,只有调理好脾、肺、肾,痰才能真正拔除。

如何判断自己的痰根在哪呢?这里有几个简单的方法:

  • 如果痰多伴有胃胀、乏力、大便粘腻,多半是脾虚引起的;

  • 如果痰多伴有咳嗽、气喘,尤其在早晨或夜晚加重,可能是肺气不足;

  • 如果痰多且稀薄,伴有腰膝酸软、夜尿多,则要注意肾虚的问题。

  •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