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茶香满室扑鼻来
2025
11-17

茶香满室扑鼻来

秋天已经转凉。按照养生的说法,秋冬季喝茶,应该喝红茶,因为红茶不像绿茶性凉清热、提神消暑,能帮助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而红茶性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手脚冰凉,帮助身体抵御寒冷,冬季饮用有助于维持体温稳定,增强抵抗力。我本来就喜欢喝茶,既然有这个说法,我也不去论证它的真假,开始喝红茶吧。

在一个绵绵细雨的早上,我到了办公室。冰冷的雨滴无情地打在窗上,将外面的世界笼罩在一片银白的寒气中,让人有一种阴冷寒湿的感觉。正好今天没有出去的安排,我就拿出一罐红茶,倒出一点放入煮茶器,放入开水,煮起了茶。

围炉煮茶自古就有,而且是寻常之事。苏东坡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陆游的“小堂稳暖纸窗明,低幌围炉亦已成”,还有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都是描写的这一场景。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公认的三大软饮料之一。据考证,中国人饮茶,其实一开始并不像现在这样的,而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来慢慢变为生叶煮饮,开始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方法。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到了唐朝以后,生活条件较好,饮茶也逐渐讲究起来,开始由粗放走向精细,其中以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茶经》的陆羽为杰出代表,他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唐宋时代的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这些方式不但做起来麻烦,喝起来也没有茶叶的本味。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入调料,才开始喝到原始的茶的清香。明清以后,慢慢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古时候的煮茶是很讲究的,现在我们煮一壶茶,也许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往往总是就地取材,遇到什么茶就煮什么茶,遇到什么水就放什么水。在古代,煮茶更像是一场心灵的盛宴,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内心宁静的方式。在岁月的长河中,煮茶是一场充满诗意的活动,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古到今,文人墨客们对煮茶的钟情溢于言表。他们以细腻传神的笔触,将煮茶的美妙瞬间定格在诗词之中,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就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来说,他在《山泉煎茶有怀》中所描绘的“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让人能够想像到极为丰富的画面:在一座清幽的山间茅舍里,白居易身着素衣,席地而坐。身旁,一泓清澈的山泉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他亲手汲取那冰冷刺骨的泉水,缓缓倒入古朴的茶壶之中。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茶叶如同沉睡的精灵,在水中慢慢苏醒,舒展着自己的身躯。那细微的茶叶颗粒,如同瑟瑟的尘埃,在水中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景象,凝视着这一切,心中的烦恼与疲惫渐渐消散,只剩下对这煮茶过程的沉醉与享受。

煮茶的境界在于茶汤。茶汤颜色、香气、口感,都是品评茶汤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不仅是茶叶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还与煮茶的水、火候、时间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在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品煮茶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转碗摇香。所谓相由心生,不同的人,不同的状态,转碗摇香后的茶汤完全不同。只有掌握了恰到好处的技巧,才能煮出一壶色香味俱佳的茶汤。

茶壶里煮的茶开始沸腾,整个办公室,茶叶的香气开始弥漫开来。甚至连走廊上的同事也探进头,用鼻子使劲嗅了嗅,“好香”,他夸赞了一句。煮好的茶汤呈现出一种惊人的深红色,其中还闪烁着点点霞光,缓缓流动,如同破碎的红宝石般璀璨夺目。而那袅袅升起的香气,轻柔而持久,如同无数朵看不见的轻盈乳花在空气中缓缓绽放,是一种无形却又极具魅力的存在,它不仅能够令人陶醉其中,更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进入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轻抿一口,茶汤在舌尖上缓缓散开,起初是微微的苦涩,但很快就被甘甜所取代。那甘甜的滋味,如同山间的清泉,清澈而纯净,即使在这个阴雨连绵潮湿寒冷的日子,也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温暖起来。

其实,我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炉火和茶,而是煮茶时的心境,如同秋水长天,静谧而悠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