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子理中丸:
它由熟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等组成,可温中健脾,常用于脾胃虚寒等症。方中熟附子通行十二经脉,激发元气,驱散经络中的寒湿;党参补中益气;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干姜去除脾胃寒邪,助脾胃阳气;炙甘草补脾益气,还能缓和附子、干姜之热。然而,长期或过量服用附子理中丸危害不小。附子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可能引发中毒反应,出现心悸、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它还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口干、便秘,加重体内燥热,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对心血管系统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此外,常见的副作用还包括血压增高、大便干结、头痛、口干、口腔溃疡等。
2、补中益气丸:
源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治疗气虚证的常用方剂。方中参草补中,黄芪健脾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臣药;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为佐药,共奏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效,可用于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少气懒言等症状。但长期服用也有弊端,其组成成分多为辛温药物,长期服用会使机体阳气过盛,导致上火,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等症状。而且,它的升提之力较强,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另外,长期服药还可能伤害胃肠道,给肝肾带来负担,出现头痛、头晕、复视等症状,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的情况。
3、防风通圣丸:
出自刘河间的《宣明论方》,能解表里、清热解毒,可用于感冒、湿疹、便秘、荨麻疹等病症。方中麻黄、荆芥等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石膏、黄芩等清热,当归、白芍和血,桔梗、白术、甘草调气清肺热。但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弱,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加重肝肾负担,甚至导致药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4、桂附地黄丸:
源自《金匮要略》,可补肾之虚、助阳之弱。方中熟地、山药等滋补肾阴,肉桂、附子壮肾中之阳,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显示,它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等作用。不过,长期服用可能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因为附子含有毒性成分,易在体内积聚。同时,可能引发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头痛,以及上火症状,如口舌干燥、便秘等。
5、小柴胡颗粒:
是中医“和法”的典范,可和解少阳、疏肝利胆、升清降浊、扶正祛邪,对内外妇儿、外感热病及耳鼻咽喉疾病等有疗效。方中柴胡疏肝达表,黄芪清除少阳相火,生姜、半夏降逆止呕,炙甘草、人参等扶正祛邪。但它也有副作用,可能导致恶心、嗜睡、多汗、呕吐、头晕、腹胀、腹痛、皮疹、心悸、腹泻等,甚至出现过敏反应。
6、天王补心丸:
重用生地黄滋阴清热,天冬、麦冬等助其养阴,当归、人参等益气养血、养心安神,茯苓、远志交通心肾,五味子益气敛阴,丹参清心活血,朱砂镇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人心。然而,长期服用可能出现心悸、腹痛、腹泻、胃肠道不适等症状,还可能导致皮肤红疹发痒,甚至有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83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