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道家不传“敛神术”:3分钟收心定气,比吐纳更适合现代人
2025
11-13

道家不传“敛神术”:3分钟收心定气,比吐纳更适合现代人

核心口诀先收藏:“神归窍,气归根,一念不动万缘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敛神”?先听个终南山的故事

相传北宋年间,陈抟老祖在华山辟谷百日,弟子见他形如枯木,以为仙去,近前却发现他鼻息微匀,指尖有温。待老祖睁眼,只说一句:“世人皆忙养气,却不知气随神走,神散则气乱,神聚则气足。”

这话戳中了现代人的痛点:我们总靠咖啡续命、用保健品补身,却没发现刷短视频时眼神发飘、工作时杂念丛生,早已把“心神”耗得干干净净。

而这“敛神术”,就是道家专为“神散之人”创的法门——不练复杂吐纳,不背晦涩经文,只教你把散掉的心神“收回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二、敛神术的根源:不是玄学,是古人的“精力管理术”

翻遍《道德经》注本,在元代道士杜道坚的《玄经原旨发挥》里,藏着敛神术的核心逻辑:“神者,心之主也;窍者,神之宅也。神离宅则狂,神归宅则宁。”

用现代话解释就是:“神”就是你的注意力和精力,“窍”就是你的身体和内心。当你把精力都耗在刷剧、焦虑、攀比上,就是“神离宅”;而敛神术,就是把这些外散的精力拉回来,重新注入身体。

它和吐纳的区别在于:吐纳练“气的循环”,敛神练“神的专注”,后者更简单、见效更快,特别适合久坐不动、心思杂乱的上班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三、三步学会敛神术:办公室、地铁上都能练

这套方法来自《庄子·人间世》的“心斋”法门,经后世道士简化,变成普通人能上手的三步法,全程只需3分钟:

第一步:寻“窍”——给心神找个“落脚点”

无论站着、坐着还是躺着,先轻轻闭上眼,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不用刻意呼吸,就感受鼻尖的触感——空气流过的微凉,或者皮肤的温度。

古人说“鼻为神窍之门户”,鼻尖是最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就像给乱跑的心神拴了个“桩子”。

第二步:归“神”——让杂念“随它去”

刚开始练,你肯定会走神:想起没回的消息、没做完的报表。这时候别着急骂自己“没天赋”,道家叫这“神游”,是正常现象。

正确做法是:发现走神了,不用强迫自己“别想”,只需要轻轻把注意力拉回鼻尖就行。就像放风筝,线松了,慢慢收回来,不用扯断它。

重复这个“走神—拉回”的过程,每次30秒,你会发现杂念越来越少,心慢慢沉下来。

第三步:凝“气”——感受“神归体”的清爽

当注意力能在鼻尖稳定1分钟后,试着做3次“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感受气息从鼻尖往下沉到丹田(肚脐下3指);呼气时肚子收紧,感受气息从丹田回到鼻尖。

这一步不用追求“气感”,哪怕只觉得“肚子动了”也够了。关键是让注意力跟着气息走,完成“神与气的结合”。

四、练多久见效?这些变化骗不了人

不用追求“修炼成仙”,普通人练敛神术,这些改变会悄悄发生:

  • 1周内:开会不再走神,刷手机时能主动放下,睡前不再翻来覆去想事情;
  • 1个月:眼睛不发涩,肩颈的僵硬感减轻,哪怕加班也不会觉得“魂都飞了”;
  • 3个月:心态变稳,遇到急事不容易慌,整个人看起来更有“精气神”。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五、最后说句实在话:道家功法的真谛,从来不是“修仙”

清代道士刘一明在《道书十二种》里写过:“所谓修炼者,不过是收其放心而已。”意思是,所谓的道家功法,本质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

现代人的“病”,大多是“心太野”——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精力都耗在了没用的地方。而这3分钟敛神术,就是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给自己留一个“暂停键”。

今天下班回家,别着急开空调、刷手机,先坐在沙发上练一次敛神术。当你感受到鼻尖的微凉,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就会明白:最好的养生,不是补多少营养,而是把散掉的自己,一点点找回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