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我有一张 “断根方”,祛僵止痛快准狠,用了 40 多年,效果出众! 还记得去年刚入秋没多久,有一个穿着羽绒服的患者来找我,一进门就看到她的与众不同,她神情激动的说:周医生,求求你啦,救救我吧!” 边上的女儿说清楚了来意,这位患者类风湿6年了,现在手指和膝关节疼的无法弯曲,晚上也疼,休息不好,而且这个病时间越久,她越焦虑,常吃的西药已经不愿意吃了。 我观她情况,近端指间关节肿得像小鼓槌,握拳时指缝都合不上,手腕也有些僵硬,按压时疼得皱起眉头。 患者一开始只是早上起来手指发僵,揉几分钟就好,没当回事,后来疼得越来越频繁,阴雨天更是钻心,遇冷就加重,穿衣服得靠老伴帮忙拉袖子,夜里疼得睡不着,吃了不少抗炎药,一停就复发,关节也慢慢变了形。 刻诊:面色萎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得像涂了一层薄霜,脉象濡涩。自述平时总觉得身体困重,饭后容易腹胀,大便也不成形,还伴腰酸怕冷。 这其实是典型的 “脾虚湿盛、痰瘀阻络兼肝肾不足”—— 类风湿在中医属 “痹证” 范畴,这正是它缠绵难愈的核心病机。 根据她的情况,开了一张临床用了 40 多年的 “断根方”:茯苓、白术、黄芪、半夏、陈皮、白芥子、秦艽、威灵仙、杜仲、丹参、川芎、炙甘草 【出处】:方源自《医学心悟》“化痰通络汤” 化裁,结合 40 年治痹临床经验优化,紧扣类风湿 “本虚标实” 病机,兼顾健脾、化痰、通络、补肝肾。 方解玄机 茯苓 + 白术 + 黄芪 + 杜仲:脾为后天之本,肾主骨、肝主筋,类风湿久必伤脾肾、耗肝肾。茯苓渗湿、白术燥湿,黄芪益气健脾,三者合力唤醒 “罢工” 的脾胃,杜绝痰湿再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给僵硬的关节 “搭支架”,从根源夯实体质。 半夏 + 陈皮 + 白芥子:半夏、陈皮是经典 “二陈汤” 核心,理气燥湿、化痰浊,像给关节里的 “黏痰” 松绑;白芥子善透皮里膜外之痰,能钻进手指、手腕的小关节,把缠在经络里的顽痰化散,专门针对类风湿关节肿僵。 秦艽 + 威灵仙 + 丹参 + 川芎:秦艽通全身经络、止痹痛,不燥不烈,适合长期调理;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攻坚,能缓解关节拘挛;丹参活血、川芎行气,二者搭配,打破 “痰瘀互结” 的死循环,让经络通畅,避免关节瘀滞加重变形。 结果如何呢?坚持服用两周后,大姐反馈说身体轻松多了,腹胀、大便不成形的情况明显改善,手指晨僵从 1 小时缩到了 30 分钟,肿疼也轻了些。见她舌苔仍有些腻,在原方基础上加了枳壳,加强行气消胀、推动痰湿运化的作用。之后她坚持调理了四个多月,期间根据症状微调方子:肿疼减轻后减白芥子用量,腰酸缓解后加怀牛膝引药下行。四个月后复诊时,她双手能轻松握拳,晨僵只剩 10 分钟,之前肿得像小鼓槌的指关节基本恢复正常,能自己炒菜、洗衣服,夜里也能睡安稳觉了。复查类风湿因子(RF)较前下降,血沉、C 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关节超声显示滑膜炎症明显减轻,无积液。 这其中藏着治类风湿的关键道理:类风湿的病根从不是 “关节发炎” 本身,而是 “虚、痰、瘀、寒” 四个环节的恶性循环: 虚是根本 —— 核心是脾虚、肝肾不足。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内停;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这就像关节的 “防护墙” 塌了,容易被外邪侵袭。 痰是关键 —— 脾虚生湿,湿聚成痰,这些痰湿顺着经络流窜,停在手指、手腕、膝盖等关节,像 “黏合剂” 一样冻住经络,导致关节肿僵、屈伸不利。 瘀是加重因素 —— 痰湿堵久了,阻碍气血流动,形成局部瘀滞,让关节疼得更顽固,甚至慢慢变形,形成 “痰瘀互结” 的死循环。 寒是诱因 —— 寒湿之邪乘虚而入,进一步冻凝痰湿、阻滞经络,所以类风湿患者多遇冷加重、得温则减。 所以,治类风湿,目标不是单纯 “止疼消炎”,而是要改变容易引发僵疼的 “痰湿体质”,修复肝肾脾胃的功能。就像寒冬里冻住的水管,光用热水浇(止疼药)只能暂时通,只有修好水管的 “保温层”(补肝肾脾胃)、擦掉管壁的 “冰垢”(化痰瘀),水管才能长期通畅,关节才不会反复僵疼。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2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