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痹证
2025
11-09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痹证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筋骨、肌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云海在诊治该病方面独具心得,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其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痹证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患者女,49岁,2024年3月17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患者长期从事洗车工作,半年前劳累后出现左侧肢体疼痛,休息后稍缓解,近1周疼痛加重。现症见左侧肘关节、左侧髋部刺痛不适及活动不利,伴颈部活动受限,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暗,少苔,脉弦细。

诊断:痹证(风湿痹)。

治法:祛风除湿兼补益肝肾。

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0g,炒白术30g,知母10g,制附片10g,防风10g,麻黄6g,生姜10g,鸡血藤30g,杜仲15g,续断15g,补骨脂10g,五加皮20g,红藤30g,葛根30g,羌活10g,独活10g,炙甘草6g,蜈蚣2条,川牛膝15g,木瓜15g,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日1剂。

3月31日二诊:患者诉疼痛较前明显好转,左肘关节及左髋部稍感疼痛,但服药后出现大便稀溏,每天2~3次,无明显腹痛,小便尚可,舌脉同上。

守上方,加干姜10g,继续服药7剂,煎服法同上。

4月7日三诊:患者诉疼痛消失,现大便正常,饮食、睡眠均可。舌红苔白,脉细。守上方继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 《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文中明确指出风寒湿邪外袭是形成痹证的重要外因。该篇还提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强调营卫失调是导致痹证发生的内在关键,若营卫调和,则外邪难侵。《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在痹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痹证之成,外因责之风寒湿邪杂至合病,内因则关乎营卫失和与正气不足。其发病机制,终不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根本。

本案患者年令49岁,肝肾渐亏,冲任脉虚,故见少苔、脉弦细;加之长期涉水作业,风湿之邪乘虚侵袭,留滞筋骨,致气血不畅,故见肢体关节刺痛、活动不利、舌质暗。证属风湿痹阻,营卫失调,兼肝肾不足。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外祛风湿、内调营卫、兼补肝肾。

方中麻黄、炒白术、生姜、防风、制附片祛风除湿;配炙甘草,“甘者缓也”,缓和药性,使其微汗,是《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所论“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的具体体现;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知母,叶天士《本草经解》言其“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能滋养肾阴,兼制温药之燥;更加鸡血藤、红藤、川牛膝活血通络,杜仲、续断、五加皮、补骨脂补肝肾、强筋骨,羌活、独活、葛根祛风胜湿,木瓜、薏苡仁除湿舒筋,蜈蚣搜风通络。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既祛除风寒湿邪,又照顾已伤之正气。

二诊时患者出现腹泻,考虑方中知母、红藤、薏苡仁等药量大、偏凉,会损伤中焦脾胃阳气,故加干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脾胃为后天之本,本案体现了张仲景“顾护脾胃”的精髓,即在使用攻邪药时,必须时刻关注患者的正气,尤其是脾胃之气。

三诊症状基本痊愈,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以收全功。

桂枝芍药知母汤源于《金匮要略》,原文载:“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清代医家李彣对该方评价甚高,称其“一方而数方俱焉,精义备焉,诚治历节病之圣方”。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如中医大家岳美中常用该方治疗热痹初起,见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者,每获良效;山西名医赵明锐以其治疗纯阴无阳之寒痹,亦有奇效。本案患者无明显寒热,投用该方仍见疗效,可知该方适用于久病正虚之痹证,不必拘于寒热之象,正如清代医家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注》中所言:“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李寒霜 林连美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