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跟诊以来,我们常围站在林老师诊桌旁,看他提笔开方时的笃定,听他解析经方时的透彻。
那些在典籍中略显抽象的方剂,经他临证化裁,便成了化解病痛的钥匙。
我们悄悄记下他反复提及的方药,整理他常说的“某方最合此证”“,此处加减需留心”。
如今择取林老师门诊、病房临床最常用的一百首方,不只是罗列方药。
更想记下那些藏在处方背后的辨证思路—比如桂枝汤在他手中如何从解表方变成调理产后虚损的良方。
小柴胡汤加减如何应对不同体质的少阳证。
这些是我们跟诊时的“随堂笔记”,更是想与同路者分享的、林老师用经方的“实战心得”。
愿我们整理林老师在临床中经过21年不断打磨这100首方。
能成为大家靠近经方、用好经方的一块垫脚石。
林老师说大家要从底层逻辑,辨证思路,临床用药。
各个方子剂量去打磨,也希望能够大家在临床中,不断反馈。
我们在以后传承路上,不断优化,总结,服务更多的老百姓。
头晕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加减(少阳太阴合病)
北柴胡15g,黄芩片12g,干姜10g,天花粉12g,龙骨30g,牡蛎30g,桂枝15g,炙甘草10g,当归15g,酒川芎10g,盐泽泻24g,茯苓75g,白术30g,天麻30g,陈皮15g
病位:半表半里、里
病性:阴,阴
六经:厥阴、太阴合病,血虚水饮。
案例:男70岁
主诉:头晕1月于2022年7月23日就诊。
现病史:原在我院住院治疗14天。后居家休息,3天前自觉手脚麻,头晕,后来诊。
刻下:头晕,手脚麻,四肢冷,口干口苦,饮食稍差,二便正常,睡眠正常,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中医辨证:
厥阴太阴合病,上热下寒,寒热夹杂,水饮冲逆。
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加减。
北柴胡15g,黄芩片12g,干姜10g,天花粉12g,龙骨30g,牡蛎30g,桂枝15g,炙甘草10g,当归15g,酒川芎10g,盐泽泻24g,茯苓75g,白术30g,天麻30g,陈皮15g
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08.01,带爱人就诊,诉其已愈。
按语:此患者反复头晕一个月,住院输液过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中医辨证效果明显。
学习了经方医学体系之后,发现临床上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机会很多。
在失眠、头晕、腰痛、便秘、胃病、肝炎等疾病都有运用的时候,而且疗效很好。
临床上辨证厥阴病,关键是辨对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上热的表现主要有:口干、眼干、鼻干、口苦、口疮、心烦、失眠、面部痤疮等。
下寒主要表现:腹泻、小便次数多,手足厥冷等。
厥阴病又常兼夹血虚水盛的表现,《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
这提示了半表半里的病机—血弱气尽,《金匮要略》中说“血不利则为水”。
所以厥阴病常兼夹血虚水盛,临床上常常加用当归芍药散活血养血、化湿利水,疗效更好。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05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