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理中丸类方计8方:
2025
11-07

理中丸类方计8方:

1、理中丸:

条文:

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上吐下泻,中气被伤,脾气不升,水湿不化, 胃气不降,腹泻呕吐并发,湿停于胃则口不渴。

理中丸四味药,一温三补。 

干姜:温中散寒,助脾阳左升;

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促进中轴运转, 

白术:健脾化湿。

方歌:

理中作汤也做丸,参术姜甘三两安,

为汤煎取日三服,为丸捣筛蜜和团。

推荐用量:

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炒白术15克。

2、桂枝人参汤:

条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未除,而屡用泻下法,表热不退, 反增内寒,于是协同表热,而发生下利。 正气受损,脾阳不升,无法运化水湿,则下利不止,胃气不降导致胃胀满,出现心下痞硬。 治当温中止利,兼以解表,桂枝人参汤主之。 

本方乃理中汤加桂枝组成,重用炙甘草。 

干姜:温中散寒,助脾阳左升;

人参:补中益气,促进中轴运转; 

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利;

白术:健脾化湿; 

桂枝:发汗解表,助脾阳左升。 

方歌: 

桂枝人参理中意,外证未除兼下利,

参姜三两心下满,桂草四两白术三。 

推荐用量:桂枝20克,炙甘草20克,白术15克,人参15克,干姜15克

3、真武汤:

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条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 

当外邪来后,传到少阴经郁闭肾经,肾中的寒水凝结。水寒加重土湿,脾无力运化水湿,会出现四肢浮肿,沉重疼痛的症状。 

由于土湿木郁,肝郁之气会对睥进行攻击,出现腹痛下利。 由于水气留于躯体,无法归于膀胱,所以人还会”小便不利”。

真武汤:茯苓、白术、生姜、芍药、附子。 

茯苓、白术:燥土化湿以助脾升; 

生姜:行阳化水;

附子:温肾阳,助左升; 

芍药:敛阳固热。 

因为芍药的敛收,附子之热气才能长时间留在肾中、附子才能尽最大量的发热,补肾水之火,白术和茯苓燥土化湿,共奏利水燥土之功。生姜行阳化水。 

方歌: 

真武汤方附枚一,苓芍姜三术二益,

少阴水气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宜。

推荐用量:茯苓15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生姜15克,制附子15克; 

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条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了正气后,脾阳不升,胃气不降,出现心下逆满,胃气上冲的现象。 

起则头眩:坐起时,清阳之气不能上养头目, 出现头晕。

脉沉紧:水寒之气在里的表现。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又再发汗,亡阳,阳气外泄,加重脾阳不升, 导致肝气不舒,肝郁化热,出现肝阳上亢的头晕现象,身体阵摇如悬挂的旗子。 

本方是治水名方。 

茯苓、白术:燥土化湿以助脾升; 

桂枝:疏肝气,助脾升; 

甘草:补中益气,健运中轴。 

方歌: 

苓桂术甘水湿主,四茯三桂二甘术,

温阳化水脉沉紧,起则头眩即可除。 

推荐用量:茯苓20克,桂枝1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苓桂术甘汤是温化水饮的代表方,善治水气上逆,眩晕、胃痛等属于脾阳虚,水邪上逆者。

5、芍药甘草附子汤:

条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发汗后当表解而不恶寒,今汗后“反恶寒”, 是阳气受损,身体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发汗过多,因汗血同源,导致肝血不足,阴血不能濡润筋脉,出现脚挛急的现象。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 

 芍药甘草附子汤医理:

附子:温阳祛寒;芍药:养血柔筋; 

甘草:补中益气,调运中轴。 

共奏双补阴阳之功。 

方歌: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恶寒体虚酿, 

芍甘三两益阴气,一枚附子可助阳。

推荐用量: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制附子15克; 

6、附子汤:

条文: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以肾阳虚为主,脾阳根源于肾阳,使脾阳虚,水湿不化,浸渍于肌肉,留滞关节, 故身体痛,骨节痛;阳虚则脉搏跳动无力出现脉沉。 

附子汤医理:

附子:温阳祛寒;白术:健脾祛湿;茯苓:健脾祛湿; 芍药:缓急止痛,敛阳固热;人参:补中益气。 

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方歌: 

附子汤治少阴病,炮附二枚术四用,

人参二两三苓芍,背冷脉沉肢节痛。

推荐用量:制附子15-30克,茯苓15克,人参10克,白术20克,白芍15克。

7、甘草附子汤:

条文: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湿为阴邪,风湿可看作风寒范畴,掣痛:牵肝扯痛。 

若湿邪流注关节,阻滞经络气血,就会出现骨节烦疼掣痛,屈伸不利,碰触则疼痛加重的情况; 

风湿外邪侵袭,伤人阳气,阳气虚,出现汗出短气,汗出多使津液不能下归膀胱,出现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是阳虚的表现。身微肿是阳虚水湿不化的表现。

附子:温阳祛寒;白术:健脾祛湿; 桂枝:通阳达表,祛湿止痛; 炙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 

炙甘草其作用有二: 一是湿邪深入关节,治宜缓除; 二是关节抽掣疼痛,意在缓急。 湿留关节,邪入较深,其来也渐,其去也缓。 仲景以甘草附子名方,意谓治宜缓而渐进。 

方歌: 

甘草附子风湿搏,二枚附子桂四和,

白术甘草各二两,屈伸不得烦痛掣。

推荐用量:炙甘草10克,炮附子15-30克,白术10克,桂枝20克。

本方为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剂!

8、桂枝附子汤:

条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外感病八九日,风寒与湿相结合渐进为病。 湿气阻滞筋脉肌肉,故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排除了少阳和阳明病。说明没有往里传。 

脉浮虚而涩:风湿伤阳导致阳虚鼓动无力,同时湿性黏腻致血脉运行不畅。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医理:

附子:温阳祛寒;桂枝:通阳达表,祛湿止痛;生姜:散寒化湿; 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 

若大便硬,小便利,提示表证已微,无需桂枝解表,加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润肠通便。

 方歌: 

甘草附子风湿痹,附子三枚二甘益;

桂四姜三枣十二,浮虚而涩脉象取。 

推荐用量:桂枝20克,制附子15-4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炙甘草10克;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剂组成:

 方歌: 

白术附子治便坚,小便自利实为难,

术附甘草生姜枣,不同用量细研判。 

推荐用量:制附子15-45克,白术20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炙甘草10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