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外感类膏方一、风寒感冒膏生姜煎【处 方】 生姜300g,糖800g。【制 法】 将生姜与糖混合后煎煮,小火慢熬,待生姜烂熟后滤汁去渣。【功 效】 解表散寒,化痰止咳。【适应证】 用于流感,症见咳嗽、唾液和涎液多,白天和晚上不停发作。【用 法】 取药膏适量,无论早晚,均可含服,而且可以取生姜药渣嚼碎,同药汁一起咽下。【来 源】 《外台秘要方》。又疗伤寒雪煎方【处 方】 麻黄600g,杏仁500g,大黄100g。【制 法】 先取雪水2000ml,浸渍麻黄3个晚上,加入大黄混合均匀,一同煎煮,减至五分之二,滤汁去渣。再将杏仁下药汁中煎煮,煎至三分之一,滤汁去渣,放置在铜制器皿中。再加雪水1000ml合煎,反复煎煮,不断浓缩,直至膏成,做成如弹子大的丸子备用。【功 效】 散寒解表,泻热通里。【适应证】 用于伤寒。【用 法】 每次10g,溶化在白开水中,适温服,可见立即汗出,若病仍旧没有痊愈,可以再如前法服用1丸。【说 明】 此药需密封保存,不能令药气外泄。但此药制作麻烦,可作用性差,现多已不用。【来 源】 《外台秘要方》。白膏【处 方】 天雄、乌头、莽草、闹羊花各100g。【制 法】 将上述4味药物切碎,用醋浸渍一晚,将已经熬好的猪脂500g,盛放在铜制器皿中,用火加热至其融化殆尽,加入其他药物,反复煎煮,不断浓缩,过滤去渣,膏成。【功 效】 温阳散寒,祛风止痛。【适应证】 用于伤寒头痛、咽痛;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疮。【用 法】 伤寒头痛:每次5g,酒送服,盖被以助汗出,尚可用其外用摩身。咽痛:每次3g,含服,每日3次,咽下所得药汁。【禁 忌】 不能让药膏进入眼睛。忌猪肉。【说 明】 方中乌头、莽草及闹羊花均有毒。建议煎煮不能低于24小时。【来 源】 《外台秘要方》。黄膏【处 方】 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花椒、桂心各100g,巴豆50粒。【制 法】 将上7味药切为细末,用醋浸一夜,再放入猪油中微火慢煎3沸,待药色变黄,用纱布滤取汁,冷凝即成。【功 效】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适应证】 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症。【用 法】 伤寒赤色发热,酒服梧子大1枚,又用手摩膏于患处百遍。【禁 忌】 实热证不宜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此方亦载于《外台秘要方》。青膏【处 方】 当归、川芎、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蜀椒、白芷各150g。【制 法】 将上述8味药物切碎,用醋浸渍两晚,加入猪脂2000g文火慢煎,等到颜色变黄,滤去药渣,膏成。【功 效】 温阳散寒,祛风止痛。【适应证】 用于伤寒感冒,初得时症见头痛、颈项及后背强痛、四肢疼痛等。【用 法】 每次10g,热酒送服,每日3次。汗出为药物取效的表现,如果没有出汗,可以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待汗出为佳,此膏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摩身。【禁 忌】 忌猪肉。【注 意】 方中附子、乌头及莽草均有毒。以外用为宜,不建议内服。【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二、风热感冒膏乌扇膏【处 方】 射干、猪膏各500g。【制 法】 将射干、猪油一起合煎,反复煎熬,不断浓缩,直至膏成。【功 效】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适应证】 用于伤寒化热,症见咽喉肿大疼痛,食水难以下咽。【用 法】 每次5g,用绵布包裹,含化,咽汁,直至治愈。【禁 忌】 忌酒、蒜等物。【来 源】 《外台秘要方》。贴喉膏【处 方】 蜜500g,甘草200g,猪膏400g。【制 法】 先用小火煎煮甘草、猪膏,等到药汁沸腾几次后,过滤去渣,再入蜜,趁药温搅拌将其与药汁融合,膏成。【功 效】 清热解毒,利咽开音。【适应证】 用于伤寒言语不利、咽痛。【用 法】 每次3g,含服,慢慢咽下药汁。【禁 忌】 忌海藻、菘菜。【来 源】 《外台秘要方》。石膏蜜煎【处 方】 石膏250g,蜜500g。【制 法】 先煎煮石膏一段时间后,再入蜜,一起同煎,反复煎煮,不断浓缩,直至膏成,过滤去渣。【功 效】 清热泻火,润肺利咽。【适应证】 用于流感见口苦、咽喉不利。【用 法】 每次3g,含化,化尽后再含。【来 源】 《外台秘要方》。泻肺大黄煎【处 方】 川大黄75g,生地黄汁60ml,杏仁、枳壳各40g,牛蒡根汁40ml,郁李仁75g。【制 法】 将上药除生地黄汁、牛蒡汁外捣筛为末。先将蜜150g,酥75g,同生地黄汁、牛蒡根汁一起下入锅内,再入诸药末,搅拌令匀,慢火煎熬成膏,瓷器收盛。【功 效】 通腑泻热,宽胸降气。【适应证】 用于肺脏气实,大肠气滞,心胸烦壅,咳嗽喘促。【用 法】 每次服不拘时候,用米粥调服。【禁 忌】 虚证、寒证不宜。【来 源】 《普济方》。三、小儿外感膏小儿羌活膏【处 方】 羌活、独活、前胡、川芎各280g,天麻、枳壳、柴胡、桔梗各200g,薄荷、枳实各150g,党参、甘草各80g。【制 法】 用水煎透,炼蜜1000g收之。【功 效】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止咳化痰。【适应证】 用于小儿四时感冒,瘟疫伤寒,头痛身热,咳嗽痰喘,鼻塞声重,惊风搐搦,一切伤风伤寒,或痘或疹。【用 法】 初起之时,每用2g,4~5岁可服5g,解表以微汗为度。伤寒无汗,用姜汤化服;伤食感冒,用山楂化服;惊风壮热,用薄荷汤化服;痘疹初起,用芫荽汤化服。【说 明】 服药后,忌饮食1~2日,谨避风寒;吃乳者减用。【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羌活膏(出自《万病回春》)【处 方】 人参、白术、独活、前胡、川芎、桔梗、羌活、天麻各200g,薄荷120g,地骨皮、甘草各80g。【制 法】 上述药物捣研为细末,加蜜炼1000熬合成膏,揉搓为丸,如芡实大。【功 效】 益气扶正,祛风解表。【适应证】 用于小儿风寒外感,惊风内积,发热喘促,咳嗽痰涎,潮热搐搦,痘疹初作。【用 法】 取1丸,姜汤研化调下。【来 源】 《万病回春》。羌活膏(出自《证治准绳·幼科·集一》)【处 方】 羌活、独活、乌梢蛇各100g,全蝎、天麻、人参、白僵蚕各50g,白蜜500g。【制 法】 将白蜜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上述药物打成粉放入锅中搅拌均匀收膏。【功 效】 健脾益气,息风定惊。【适应证】 用于小儿胎痫反复发作。【用 法】 每日3次,每次一汤匙,以麝香、荆芥煎汤送服。【禁 忌】 内无风痰者慎服。【来 源】 《证治准绳·幼科·集一》。羌活膏(出自《证治准绳·幼科·集二》)【处 方】 羌活、防风、川芎、人参、白附子、赤茯苓各50g,天麻10g,白僵蚕、蝎子、白花蛇、冰片、麝香、辰砂、雄黄各1g,炮附子、麻黄各3g,肉豆蔻、沉香、母丁香、藿香叶、木香各2g,轻粉、珍珠末各1.5g。【制 法】 将白蜜300g放入锅中煎煮,然后将上药打成粉状撒入锅中,搅拌均匀收膏。【功 效】 健脾益气,化痰息风。【适应证】 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或吐泻之后所致的慢惊风,亦可用于小儿伤寒。【用 法】 饭前服用,每次1~2汤匙,以麦冬或薄荷煎汤送服。【禁 忌】 实热所致的惊风慎用。【注 意】 方中辰砂、雄黄、附子、轻粉有毒,不可久服。【来 源】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羌活化痰膏【处 方】 天麻、赤茯苓各50g,羌活、防风各25g,人参、全蝎、朱砂、明硫黄、水银各10g。【制 法】 先将硫黄、水银同研如泥,再将余药研为细末掺入成膏状,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 效】 祛风化痰。【适应证】 用于小儿惊风痰涎。【用 法】 每服1粒,薄荷汤调下。【禁 忌】 不可过量服用。【注 意】 本方朱砂、硫黄、水银有毒,慎用。【来 源】 《仁斋小儿方论》。四、外感外用膏五物甘草生摩膏【处 方】 甘草、防风各60g,白术、桔梗各50g,雷丸15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切碎备用,先将猪脂1000g煎熬成膏,再与其他药物一起置于小火上煎煮,视其可以凝固则膏成,过滤去渣。【功 效】 益气祛风,宣肺护卫。【适应证】 用于新生小儿肌肤幼弱,被风邪所伤,症见身体壮热,或中大风,见手足惊掣。【用 法】 取3g大1枚,将手炙热摩儿100次。【说 明】 虽小儿无病,常以此膏少量摩囟门上及手足心,可以远离风寒。【来 源】 《外台秘要方》。贴顶膏【处 方】 蓖麻、杏仁、石盐、川芎、松脂、防风各250g。【制 法】 先将石盐、川芎、松脂及防风4味药物捣研为细末,另捣蓖麻、杏仁,完成后使其混合,用蜡纸包裹备用。【功 效】 祛风散寒,通经止痛。【适应证】 用于头部受风,症见头闷头昏,鼻塞,视物旋转,眼睛发黑。【用 法】 先用艾灸在百会穴上灸3壮,完毕后,剃除百会穴周围毛发,保持干燥清洁,用1帛布作药贴,其大小略大于所施艾灸的地方,将膏药摊匀后贴在上面,2~3天一换。艾灸的地方旋即破溃,出脓血,等用帛布贴之时,看到有似烂柿蒂出现时,效果比较好。【来 源】 《外台秘要方》。此方亦载于《普济方》。胡椒丁香膏【处 方】 胡椒、丁香各7粒。【制 法】 将胡椒、丁香碾碎,以葱白捣膏。【功 效】 发散寒邪。【适应证】 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头身疼痛。【用 法】 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禁 忌】 热证不宜使用。【来 源】 《本草纲目》。阳痧救急膏【处 方】 苍术150g,藿香、陈皮、枳壳、炒山楂、麦芽、炒神曲、酒炒黄芩、半夏各100g,厚朴、羌活、防风、荆芥、川芎、白芷、杏仁、香附、乌药、青皮、大腹皮、槟榔、草果、木瓜、郁金、细辛、香薷、白术、车前子、黄连(姜汁炒透)、大黄、猪苓、木通、泽泻、莱菔子各50g,紫苏子、炒柴胡、干葛、薄荷各35g,吴茱萸、川乌、甘草各25g,滑石200g,生姜、薤白、葱白、大蒜头、菖蒲各100g,凤仙1株,白芥子、川椒、陈佛手干各50g。【制 法】 油丹熬,入雄黄、朱砂、砂仁、明矾、降香、木香、丁香、官桂各25g。砂锅搅匀,慢火煎如稠膏。【功 效】 芳香化湿,解毒救急。【适应证】 用于感受风寒暑湿,饮食失常,霍乱吐泻。【用 法】 贴心、脐。【禁 忌】 严禁内服。【来 源】 《理瀹骈文》。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85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