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牛津大学: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降血糖,还要管理好这些
2025
11-04

牛津大学: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降血糖,还要管理好这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得很好,却依然视力模糊、脚麻木,甚至突发心梗?你以为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其实只是“假象”罢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糖尿病,是一种潜伏在身体各个角落的“系统性疾病”。就像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所揭示的:糖尿病控制,不只是“控糖”,更是“全身管理”。

最近恰逢“世界糖尿病日”刚过,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社会对糖尿病的关注前所未有地高。

许多患者在网上晒出“空腹血糖5.8”的成绩单,欢天喜地以为“彻底康复”,却忽略了体内“沉默的火山”正在酝酿爆发。糖尿病不是一场数值的游戏,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健康保卫战。

临床中我见过不少这样的患者。一位60岁的大妈,退休后生活规律,三餐清淡,血糖控制得不错。但最近却总觉得头晕乏力、腿脚不利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检查发现,她早已出现了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早期肾损伤。她愣住了:“医生,我血糖不是一直都挺好吗?”我只能叹息:糖尿病不是“血糖病”,它是一种“全身病”。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停留在“控制饮食、吃降糖药”的阶段。其实这只是第一步。

糖尿病对血管、神经、肾脏、眼睛、心脏的“渗透”,像水从屋顶渗进墙缝,表面干燥,内部却已经腐烂。血糖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风险藏在水下。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每3人就有1人同时患有高血压,近50%的患者合并血脂异常,还有30%左右存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消渴”病的记录,与现代糖尿病高度吻合。中医认为糖尿病“本虚标实”,核心在于“脾胃虚、阴津亏”,同时伴随“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沉积于脏腑。这与现代医学强调“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的发病机制不谋而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不仅能控糖,还能调脏腑、活气血、益肾护心。例如,中医常用的黄芪、丹参、山药等药材,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辅助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但问题在于,大多数患者并没意识到“糖尿病已悄悄伤身”。他们关注餐前血糖,却忽视了血压、血脂、肾功能等关键指标。就像有人每天修剪树枝,却忽略树根早已腐烂。

真正科学的糖尿病管理,要做到“三控一防”:控血糖、控血压、控血脂、防并发症。这早已是国际主流共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牛津大学一项纳入10万名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指出,联合管理血糖、血压、血脂的人群,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近40%。

临床中,我们要提醒患者:糖尿病不是一个“单科疾病”,而是一个“全科问题”。糖尿病不仅是内分泌科的事,还需要肾内科、心内科、眼科、神经科、中医科协同作战。

很多人问我:“医生,我血糖控制很好,还需要吃降压药、降脂药吗?”我的回答是:“当然要!”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就像被糖水泡过的水管,更容易堵塞、破裂。

特别是中老年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比例极高。如果只控糖而忽略血压、血脂,等于是“顾前不顾后”,防不住并发症这个“真凶”。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些患者总觉得“没症状就是没问题”,其实这是糖尿病的“最大欺骗性”——它早期无声无息,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心梗、脑卒中、肾衰。这就像一场慢性“内战”,等到身体喊疼时,往往已经伤筋动骨。

更令人警觉的是,糖尿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越来越被关注。最新研究指出,长期高血糖会加速脑部退化,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糖尿病不仅“伤身”,更可能“伤脑”。

那么,面对糖尿病这场“全身性战争”,我们到底该怎么打?

第一,坚持定期体检,不仅查血糖,还要查血脂、尿常规、肾功能、眼底、心电图。全方位监测,是提早发现并发症的“照妖镜”。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二,科学饮食不只是“少糖”,更要“平衡”。中医提倡“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西医强调“低GI、高纤维、适度碳水”,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根据体质、病情定制饮食方案。

第三,合理运动,不追求强度,而追求“持久”。每天快走30分钟,比每周健身房爆汗一次更有效。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是“天然的降糖药”。

第四,情绪管理也极其重要。中医强调“七情致病”,现代医学也证实,长期焦虑抑郁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保持心情平稳,其实也是在“控糖”。

第五,合理用药不能怕。很多人担心药物伤肝肾,结果盲目停药或用偏方,反而拖出大问题。药物副作用可控,但并发症后果不可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我遇到很多患者,最初都认为糖尿病只是“管住嘴、迈开腿”的小毛病,直到眼睛模糊、脚趾发黑、尿蛋白升高,才意识到问题严重。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的病,而是“每个器官都可能被波及”的病。

还有人总把希望寄托在“彻底治愈”上,四处找“偏方、秘方”。但目前医学界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我们能做的,是控制它、延缓它、与它共存健康地活下去。

作为医生,我最大的感悟是:糖尿病管理,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修行”。它不是打一针、吃几片药的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毅力、认知、协同的马拉松。

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朋友都能明白:控制好血糖只是开始,管理好整个身体才是目标。血糖好看,是“表”,身体稳固,是“里”。只有“表里如一”,才是真正的健康。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也在与糖尿病相处,不妨重新审视自己的健康管理方式。你控制的,不只是血糖,而是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

愿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总指挥”,从“只控血糖”走向“全面管理”的新阶段。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的“真相”,一起守护我们最宝贵的健康资产。关注健康,从改变认知开始。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2]王丽杰,张志刚.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防治现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25-129.[3]周晓红,冯晓飞. 糖尿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7):775-778.

声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