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家里常备的 10 种中成药,医生护士都会自备,便宜又好用
2025
10-31

家里常备的 10 种中成药,医生护士都会自备,便宜又好用

每个人家里都有个小药箱,平时头疼脑热、吃撑了、扭到了,都能在小药箱找到适合的药。

今天就聊聊 10 种日常用得多的,医生护士也经常居家备用的一些中成药,应对各种情况都有,希望对您有帮助。

1. 连花清瘟颗粒 / 胶囊

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流感高发的时候卖的挺火的,如果发烧到 38℃以上,浑身肌肉疼得抬胳膊都费劲,嗓子又干又疼,还流黄鼻涕、咳黄痰,这时候用它就对症。

用法简单,按说明书冲颗粒或吃胶囊,一般一天 3 次。

要注意,要是感冒是风寒型,比如不发烧或低烧、流清鼻涕、浑身怕冷,就别用;孕妇或平时胃不好、容易拉肚子的人,得先问医生。

2. 藿香正气水 / 口服液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这个药夏季经常缺货,夏天30+的高温,在外面待久了,回来头疼得发沉,肚子胀得难受,还又吐又拉肚子,多半是暑湿感冒,这时候它就派上用场。

要是对酒精过敏,别选藿香正气水,换口服液,按说明书吃,一般一天 2-3 次。

要是风热感冒,比如发烧、嗓子疼、咳黄痰,这种情况就不能用,用了反而不对。

3. 保和丸

消食导滞、和胃。

居家必备!逢年过节或聚餐,一不小心吃多了,肚子胀得像揣了个球,打嗝都是食物的酸腐味,连饭都不想吃,这时候吃保和丸就合适。

按说明书吞丸,一般一天 2 次。

要注意区分症状,要是没吃撑,只是平时脾胃虚、容易饿,吃了反而伤脾胃。

4. 逍遥丸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女性经常能用到的一种中成药,经期之前总没精神,心里闷闷的不想说话,胸口两边胀得疼,头晕乎乎的,或者月经不准(比如推迟、量少),这时候可以试试逍遥丸。

按说明书吃,一般一天 2-3 次。

肝郁一般跟情绪有关,大家别老琢磨烦心事,尽量保持心情松快;要是平时容易上火、口干舌燥,是肝肾阴虚火旺的情况,就别用了。

5.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

滋补经典药!经常头晕耳鸣,耳朵里总嗡嗡响,腰又酸又软,晚上睡觉爱出汗(醒了汗就停),有时候还遗精,这可能是肾阴亏了,适合用六味地黄丸。

按说明书吃,一般一天 2 次。

要注意对症,这个是用于阴虚的,阳虚的症状不适合。平时特别怕冷、手脚冰凉、夜尿多,是肾阳虚,吃它就不对,越吃可能越冷。

6. 云南白药气雾剂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不小心崴了脚,或搬东西时碰得青一块紫一块,肌肉疼得不敢动,甚至有风湿疼,喷它能缓解。

用的时候对着疼的地方喷,一般一天 3-5 次。

要是皮肤破了、流血了,就别喷,会刺激伤口;孕妇绝对不能用,容易有风险。

7. 小柴胡颗粒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专门针对 “少阳证”。

家里经常备的一种药物,感冒后一阵冷一阵热,不是单纯发烧或怕冷,还伴着胸口胀、不想吃饭、恶心想吐、口苦咽干、头晕。

常见剂型是颗粒剂,用温开水冲调,趁热喝,别用凉水。成人用量:每袋 10g 的,一次 1 袋,一天 3 次;每袋 5g 的,一次 2 袋,一天 3 次,饭后半小时吃最好,胃好的话饭前也能吃。

儿童用量:3-6 岁一次半袋(按 10g / 袋算),一天 2-3 次;7-12 岁一次 1 袋,一天 2 次,家长得盯着喂,放温了再喝,别烫到。

8. 参苓白术丸

补脾胃、益肺气。

要是平时大便稀溏(不成形),吃点凉的就拉肚子,还总觉得没力气、不想吃饭,甚至气短咳嗽,大概率是脾胃虚弱、湿气重,这时候用它就合适。

常见剂型是水丸或浓缩丸,按说明书吃,一般一天 2-3 次,温水送服,饭后吃。

要是体内有实火(比如口干舌燥、便秘、嗓子疼),别用;感冒发烧的时候也暂停,等感冒好了再吃。

9. 板蓝根颗粒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平时风热感冒刚开头,比如嗓子有点疼、低烧(37.5-38℃)、没什么痰,或者周围有人得流感,想预防一下,这时候用它就对症。

颗粒剂用温开水冲,按说明书吃,一般一次 1 袋(约 10g),一天 3 次。

风寒感冒(怕冷、流清鼻涕)别用,用了会加重怕冷;也别长期吃,嗓子不疼、不发烧了就停,吃多了伤脾胃。

10. 牛黄解毒片

清热解毒。

要是平时实火特别重,比如牙龈肿痛得不敢吃饭、口舌生疮、便秘、嗓子疼得咽口水都费劲,这时候用它能缓解。

口服,按说明书吃,一般一次 3 片,一天 2-3 次,饭后吃。

这药药性偏峻,不能长期吃,一般吃 3-5 天,症状缓解就停;孕妇、哺乳期女性别用;脾胃虚寒(常拉肚子、肚子凉)的人也别用,容易加重腹泻。

虽然这是家庭常备的药物,但是也不能随便乱用。要是拿不准自己是什么情况,或者用了 3 天没好转,赶紧问医生或药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