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所刊医案仅供中医临床思路参考,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说不定哪天就能用得上,帮到家人和朋友……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请进入公众号以后,点击右上角三个小黑点,设置本公众号为星标⭐公众号…感谢🙏
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
手掌蜕皮增厚和干裂,并且有小米粒大小的小水泡,很痒:血虚肝热,风邪内动。手掌干裂起疹,治疗上应该养血润燥,散风止痒。用方:生地12 熟地8 白蒺藜9 川牛膝9 菟丝子9 知母6 黄柏6 枸杞子6 独活3
来源:爱中医李教授
手掌干裂脱屑、瘙痒难耐?中医辨证调理,从’养血润燥、散风止痒’入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手掌反复出现小米粒大小的透明小水泡,痒得让人忍不住抓挠,抓破后皮肤逐渐增厚、干燥,甚至出现干裂疼痛?尤其到了换季或干燥时节,症状更易反复?从中医角度看,这多与’血虚肝热、风邪内动’密切相关。 症状背后:血虚失养,风热扰动肌肤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肝藏血’,皮肤的润泽依赖血液的滋养。若长期熬夜、压力大、饮食不调,易耗伤阴血,导致’血虚’——血液无法充分濡养肌肤,手掌便会出现干燥、脱屑、增厚甚至干裂。 同时,’肝主疏泄’,若血虚不能养肝,肝阳易偏亢化热(即’肝热’)。肝热循经上扰,熏蒸肌肤,便会生’风’(风性善动,易引发瘙痒);风邪与热邪交织,进一步扰乱肌肤气血,就会出现小米粒样的小水泡,且瘙痒剧烈,越抓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简单来说:血虚是’根本’(肌肤失养),肝热是’诱因’(生风化火),风邪是’帮凶’(加重瘙痒)。因此,治疗需从’养血润燥以固根本、散风止痒以除标症’双管齐下。 这张方子,如何精准应对?针对’血虚肝热、风邪内动’的病机,方中用药紧扣’养、润、散’三法,配伍严谨,直击病根: 生地+熟地:滋阴养血,阴阳双补生地甘寒,长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能缓解血虚有热的状态;熟地甘温,擅长补肾填精、滋阴养血,可填补血虚之本。二者一凉一温,互补互调,既补血液之不足,又清血中之虚热,为肌肤提供充足滋养。 白蒺藜+独活:散风止痒,祛风除邪白蒺藜辛散苦泄,善平肝疏肝、祛风止痒,是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经典药’,能直接针对’风邪内动’引发的瘙痒;独活辛散温通,虽常用于风湿痹痛,但其祛风胜湿的特性可辅助白蒺藜,将肌肤表面的风邪’驱散’,减少水泡反复。 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补肾填精,引药归经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菟丝子平补肝肾、益精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二者配合可增强’生血’之力——肾精充足,血液生化有源,肌肤失养的问题自然改善。川牛膝则像’引路人’,能引导熟地、枸杞子的滋补之力下行至手足(因’牛膝引药下行’),使药效精准作用于手掌病灶。 知母+黄柏:清泻虚火,防止温腻熟地、枸杞子虽为滋阴养血之品,但性质偏温,久用可能助热。知母苦寒清泻肺胃肾之火,黄柏苦寒清下焦湿热,二者配伍能清退肝热虚火(即肝阳上亢引发的’内热’),避免滋补药物过于温腻,平衡全方寒热,让’养血’与’清热’并行不悖。 小贴士:皮肤问题需辨证,调理需耐心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手掌干裂瘙痒,可能因血虚、湿热、风燥等不同病机引起,用药方向大相径庭。以上方为例,虽针对’血虚肝热、风邪内动’设计,但具体用量、加减需根据个人体质(如是否偏寒、是否有其他兼症)调整。 若您正受此类皮肤问题困扰,建议先到正规中医院就诊,由医师结合舌脉、症状综合辨证,再针对性用药。日常还需注意:避免频繁洗手(尤其碱性肥皂)、少接触刺激性物质(如洗洁精)、洗手后及时涂抹保湿霜,内外兼护,才能更快恢复肌肤润泽! (注:文中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61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