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真的好冶,一个传承方,我用了30年,今天公之于众 行医30多年,《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常伴案头,书页已泛旧。中医虽无“肠息肉”之名,却将其归为“癥瘕”“肠覃”范畴,对“肠道瘀结”“湿滞成积”的记载,精准点出肠息肉的核心病机。今天分享的两首经方,一攻一补,是我临床调治肠息肉的常用方,愿为大家打开中医调治的思路。 第一首:葛根芩连汤合失笑散——治“湿热瘀阻”型这类患者在门诊很常见:平时总觉得小腹隐隐作痛,大便黏滞不爽,冲马桶时总挂壁,有时还夹着黏液,肛门常有灼热感;吃点辛辣、油腻的食物,症状就加重,还会口苦、口干,偶尔伴有腹胀。观察舌象,多是舌质暗红,舌苔黄腻,部分人舌边还能看到瘀点。 医圣思路:此证型核心是“湿热蕴肠,瘀血内结”。湿热之邪长期停留在肠道,耗伤气血、阻滞脉络,气血瘀滞日久便形成息肉;湿热下注则致便黏、肛门灼热,瘀血阻滞则引发腹痛。治疗需“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并行,既要清除肠道湿热,又要打散瘀结,防止息肉加重或反复。 核心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葛根能升提肠道清气、止泻,黄芩与黄连是清肠道湿热的“黄金搭档”,能快速缓解便黏、肛门灼热等湿热症状;炙甘草调和药性,避免苦寒伤胃。失笑散(蒲黄、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结止痛,两味药合用,能消散肠道瘀结,针对息肉形成的“瘀”根起效。 此方药性偏“攻”,侧重清泻湿热、破除瘀结,需辨证准确,待湿热、瘀血症状缓解后,需及时调整方药,避免长期服用损伤正气。 第二首:香砂六君子汤合桂枝茯苓丸——治“脾虚气滞”型更多肠息肉患者属于这种情况:平时腹胀明显,尤其是饭后,小腹隐隐作痛但不剧烈,大便不成形,有时一天要拉2-3次,吃生冷食物后症状会加重;还常觉得乏力、没精神,食欲不振,脸色偏白,容易疲劳。舌象多为舌质淡,舌苔薄白,舌边可能有齿痕。 医圣思路:此证型核心是“脾虚失运,气滞瘀凝”。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虚则运化能力减弱,水湿不能正常代谢,停在肠道形成“湿滞”;同时脾虚会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日久瘀结在肠道,形成息肉。治疗不能只“祛邪”,需先补脾胃、固根本,再理气活血、消散瘀结,做到“标本兼顾”。 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是“四君子汤”,能健脾益气、补足脾虚;木香、砂仁能理气和胃、化解腹胀,让脾胃运化功能慢慢恢复,从根本上减少湿滞、瘀结的产生。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桂枝温通经脉,茯苓健脾利湿,牡丹皮、赤芍、桃仁活血化瘀、缓消瘀结,既能消散已形成的息肉瘀滞,又不会损伤脾虚患者的正气,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调理。 一个真实案例上个月接诊了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肠息肉反复3年,每年复查都需要切除1-2个小息肉。他说自己平时总腹胀,饭后得揉半天肚子才舒服,大便不成形,吃点凉菜就拉肚子,还总觉得没力气,爬两层楼就喘。我辨证为“脾虚气滞”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调治。 服用15天后,患者反馈腹胀减轻了,大便成形了,每天一次;继续调理2个月,复查时发现肠道内没有新的息肉,原来的小息肉也缩小了。他说现在吃饭香了,力气也足了,不用再担心息肉反复。 肠息肉看似是“小问题”,但辨证错了,要么越治越虚,要么瘀结难消。我分享这些不是让大家自己抓药,而是想让大家知道:中医调治肠息肉,不是只盯着“息肉”本身,而是从整体调理身体,解决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 不同年龄、体质的人,肠息肉的病机可能不同,比如老人多偏脾虚,年轻人多偏湿热,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面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开出适合自己的方子。老祖宗的中医智慧,只有用对了,才能真正帮到身体。#肝胆##中医##肠息肉##息肉##肠鸣#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60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