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一个小药片,降脂、降血粘度、抗血栓、抗缺血,专治心脑血管病
2025
10-30

一个小药片,降脂、降血粘度、抗血栓、抗缺血,专治心脑血管病

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动脉硬化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紊乱、脂质蛋白过氧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因子释放、血小板活化、 血液凝血-纤溶系统活化、免疫功能改变、血管内皮白细胞黏附浸润,引发炎症反应、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所引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脑心清片能明显改善血脂代谢、调节血脂,对TC、TG、LDL-C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对HDL-C有明显的升高作用;清除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引起的LDL-C的过氧化修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抗动脉粥样氧化。脑心清片还可提高红细胞电泳率,同时使全血和血浆比粘度下降、减少纤维蛋白原沉积;防止和减轻红细胞之间的粘附沉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其通过增加NO、抑制ET,改善其内皮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内科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清片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的,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并在心电图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2、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VM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VMC的发病率显著增多,受到高度重视,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目前,对病毒性心肌炎西医治疗尚缺乏有效手段,主要采取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对症支持疗法。古代中医学虽然没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名的记载,但中医学根据VMC的发病特点,将VMC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VMC又可被归属于心悸、胸痹、怔忡、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正气不足,温热邪毒乘虚侵心为本病发病主因,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耗气伤阴, 血脉阻滞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初以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为主,后期则以正气亏虚,心之气阴不足,痰瘀阻滞为主。治疗途径主要包括经传统中医辨证所用的中药复方、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充分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脑心清片即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从天然柿树叶中提取有效化学活性成分而制成的纯中药制剂。研究表明,脑心清片含黄酮类、有机酸类、酚类、香豆素等成分, 目前发现其主要药理作用为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凝血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脂质过氧化;动物实验也表明,脑心清片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全血和血浆比黏度,使凝血因子Ⅰ下降及明显降低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对于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流量,改善心脑组织供血供氧有明显的疗效,且对常规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扩血管药物亦有协同增效的功能。

3、血管性抑郁:

血管性抑郁的概念来自对老年期抑郁的研究。老年期抑郁是指在老年期首次发病的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抑郁类型。与年轻时发病的抑郁相比,老年期抑郁患者有更多和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影像学和神经心理学异常更为明显。血管性抑郁临床表现除抑郁症的情绪、思维、行为活动症状外,还包括疲劳、疼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躯体疾病不能解释的症状等。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相关,其因果关系可能是双向的。通常认为血管性抑郁症的发生机制是脑血管病变、氧自由基浓度升高、炎症等因素损害了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层通路,破坏了调节情绪的回路或影响了这个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 (NE) 和5-羟色胺 (5-HT) ,使脑内神经递质含量降低, 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类的抗抑郁药,由于它作用的受体比较单一,对P450酶影响小,药物相互作用少,目前在抗焦虑抑郁障碍治疗中应用较广,尤其对老年性患者。 《Lancet》一项Meta分析显示,在应用最广泛的12种新型抗抑郁药物中,艾司西酞普兰临床疗效及临床接受度 (依从性更好、 脱落率更少) 超过其他SSRI及SNRI等抗抑郁药物。

脑心清片是从天然柿树科植物柿树叶中捉取的纯中药片剂,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具有拮抗血栓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增加心脑组织缺氧耐力,清除氧自由基及代谢产物,抑制自体反应,分离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 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等作用,而产生降脂、解聚、抗凝血、降低血黏度的效果,能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流量、疏通微循环、改善脑细胞供血供氧。这一方面可能由于额叶皮质下通路缺血损害致脑内5-HT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受损,从而使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增加脑循环障碍使脑细胞缺血缺氧造成继发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通过两药的联合应用可能对改善脑循环及提高突触间隙5-HT浓度两方面更能发挥协同作用;抗抑郁治疗可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从而逆转由于抑郁导致缺乏该因子而造成的胰岛素样抵抗、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血症,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既往发现,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在抑郁患者较为严重,因此可能通过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可能改善抑郁症状。

综上,临床研究发现脑心清片合并艾司西酞普兰可能通过改善患者脑血管病变,从而减轻抑郁症状;也可能通过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血管性抑郁患者的抗抑郁效果,提高疗效;而且更多地改善了原发疾病以及抑郁引起的躯体不适症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