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025
10-24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篇名意义:脏腑经络是人体生理、病理发展变化的基础;脉证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病变的客观反映,病情变化有新久缓急,治疗当分虚实先后。这是本篇命名的主要精神。

    本篇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论述脏腑经络先后患病的一般规律,以及诊治疾病的法则,对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后、治法和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原则性提示。本篇在全书中具有概括性和纲领性的意义,其中有不少内容与下文各篇互相呼应,故学好本篇,对学习全书有很大帮助。

一、病因病理(原文第2上段、8、13下段、10条)

    “夫人禀五常……病由都尽”,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关系密切,正常的气候有助于万物生长,反常的气候能危害万物。对人来说,反常气候即“客气邪风”就是致病因素。“未至而至”等指气候的太过不及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气候,可以令人发病。但人发病与否,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故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此即《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的具体化。疾病的发生虽有千般不同,但概括来说不外是三条:一是经络受邪入脏腑,属正气先虚,邪乘虚内侵,引起脏腑病变,为深为内;二是外表皮肤中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而壅塞不通,病变为浅为外;三是房事不节或被金刃、虫兽所伤害而致病,属于人为或意外灾伤,这与前二条有邪气传变不同。仲景所讲的发病学说强调了邪与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所讲的发病因素是以正气先虚,客气邪风侵袭为主因,以脏腑经络为内外。这种发病观点的科学性是值得肯定的。宋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情志所伤为内因,以六淫外感为外因,饮食、金刃、房室损害等为不内外因。“五邪中人……食伤脾胃”举例说明风寒雾湿食五种致病因素各具不同特性,其侵袭人体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发病时间、部位、脉象等均有不同。“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指出了寒甚则伤阳气,热甚则伤阴血的规律。“厥阳独行”是人体阴气不足不能维阳,阳气逆而上行、有升无降的病理状态,如肝阳上亢面赤眩晕,甚至突然昏倒等。这说明阴阳偏盛偏衰可导致阴阳胜负矛盾的病理机制。又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用五行理论说明脏腑病理变化的典型例子。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为了避免患病,平时就要注意防止房事的过度和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摄,以保持正气的旺盛,并且积极防止邻近容易被病邪波及的脏腑受邪气侵袭“传其所胜”,另外避免外邪的侵入和其它意外伤害。

二、诊断(原文第3、4、5、6、7、9、13上段、16条)

    望诊 “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色鲜明者有留饮。”说明望诊以面(鼻、目)部气色为主,并以五行理论结合五色的部位,从而诊断疾病和推测预后。面部与五脏(五行)有关:额心火,左颊肝木,右颊肺金,地角(下颏)肾水,鼻脾土。凡色泽与四时不相应者皆为病色。观察呼吸形态以判断病情虚实:“息摇肩者,心中坚”是呼吸困难的实喘证;“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是呼吸时自觉有气上逆,因而引起咳嗽证;短气、张口呼吸、吐涎沫是肺脏痿弱不能营正常呼吸,输布津液的肺痿病。观察呼吸形态以判断病位及预后:“吸而微数”即呼吸稍加快为实邪阻滞中焦;“吸促”即呼吸短促,病在上焦为宗气虚衰;“吸远”即吸气深长困难,属肾虚不能摄纳;久病呼吸困难出现全身振振动摇是呼吸之机将绝。以上呼吸病变除中焦实邪体壮可下之外,其余皆属久病难治之证。

闻诊 

  呼吸病情亦可从闻诊得知。还有听语声可知病变所在,从不同性质的语声可判断病在骨节间、心膈间或头中。

问诊 

   问病人所适合(所得)或厌恶(所恶)的饮食居处而得出病情的真象。病人对素不应食的食物,突然反而想吃,为消谷善饥,必是胃中有热,是脏腑之气为邪气所改变。这对病后饮食护理有指导意义。

切诊  

    “病人脉浮者在前……”说明同一脉象由于出现部位不同,主病即有差异。见浮脉不能概指为表病。浮在寸,病在表。浮在尺,病在里,为肾虚不能营养本脏经脉,并出现腰痛背强足痿短气等证。“阳病十八……”是对疾病的证候以脏腑经络区分的分类法,如阳病指外表经络的病证,阴病指内部脏腑的病证。这种分类法以病变部位(病灶)与症状相结合,如头、项、腰等为病变部位,痛为症状。

三、预后(原文第11、12条)

    举卒厥病、浸淫疮为例,说明病在腑轻浅易治,病在脏深重难愈;病邪从里出来者易治,由表入里者难治。

四、治法(原文第14、15、17条)

    治疗疾病无非是补偏救弊,“补不足,损有余”,勿犯“虚虚实实”之戒。本篇所论述的治法有:

(一)表里同病,当分缓急,应以急者先治为原则病人有身体疼痛的表证又有下利清谷不止的里证,治疗应先里后表,如不先治里证,就有阳从下脱的危险。

(二)新久同病宜分先后 新病势急易传变宜先治;久病势级难愈宜后治,当新病危及久病时又应兼顾久病。

(三)攻邪当随邪气所合

    病邪在里铜结不解,与体内有害物质如痰、水、瘀血宿食等结合而致病,治疗应根据所结合的情况,施以恰当的治法。“随其所得而攻之”是审因论治的具体运用。如渴的成因颇多,不能见渴治渴,必须审其成因所在而施治,如水与热结,阴液受伤,可用猪苓汤育阴利水,水去热除而渴止。

五、预防(原文第2下段、1条)

    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极为重视,篇首即提出“上工治未病”。首先是未病防病,平时就要内养正气,外慎邪风,所谓“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并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摄、防护,所谓“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其次是已病争取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勿令九窍闭塞”,以防病邪深入。再次就是治未病的脏腑: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病时则一脏有病可传及他脏,治疗时应先治其未病的脏腑,以防疾病的传变,如“治本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举肝病用药为例,说明治病当分虚实:脏邪实则易传及他脏,虚则多不传他脏,治疗时实则宜泻本脏(或兼顾他脏),虚则宜补本脏,如“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肝之病,补用酸……”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