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一首治疗寒湿腰痛的高效经方
2025
10-24

一首治疗寒湿腰痛的高效经方

病案题目: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腰痛病案

一、一般资料

姓名:吴XX

性别:男

年龄:45岁

就诊日期:2023年5月21日

二、主诉

反复腰部疼痛2年余。

三、现病史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呈冷痛感,伴有双臀部牵胀痛,遇寒加重。期间曾自行贴敷膏药、推拿按摩、针灸等处理,症状反复发作。近半年来自觉腰痛加重,伴头晕、失眠、小便短少。

四、刻诊

主要症状:腰痛,呈冷疼,伴有双臀部牵胀痛,遇寒加重,头晕,失眠,小便短少。

四诊资料:

  舌象:舌质淡白,苔白,苔水滑。

  脉象:脉沉细滑弦。

五、既往史

腰椎滑脱症病史5年。

六、辅助检查

腰椎核磁共振: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膨出,腰5椎体前滑脱。

七、中医诊断

经方六经病位归属:少阴太阴合病

经方病性:表阴证,里阴证,虚寒证

中医病名:腰痛病

八、现代医学诊断

腰椎滑脱症。

九、中医治则

温阳散寒,健脾利湿,通络止痛。

十、方证

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十一、方药

组成:干姜30g、甘草15g、白术30g、桂枝30g、茯苓45g、杜仲20g、续断30g、桑寄生45g、狗脊30g、首乌藤45g、合欢皮15g、独活30g、延胡索30g。

用法: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温服。

十二、复诊过程

二诊(2023-05-25):腰痛、头晕、失眠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继续守方7剂。

三诊(2024-05-15):因其他疾病就诊,诉去年10剂汤药后2年多腰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治愈。

运用中医《伤寒论》经方医学六经辨证体系理论分析归纳总结

一、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腰痛病生理病理

现代医学中,腰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退行性病变。腰椎滑脱是指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导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根,引起疼痛;腰椎间盘膨出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导致局部炎症、水肿和神经刺激。病理上,这些结构改变可引起肌肉痉挛、血管收缩、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加重疼痛。遇寒加重可能与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紧张度增加有关。头晕、失眠可能源于疼痛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脑供血不足。小便短少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或肾血流量减少相关。

二、从经方六经辨证体系角度六经病病位及病性

根据经方医学六经辨证体系:

病位:腰痛、双臀部牵胀痛属表证,但遇寒加重、脉沉细,表明病在少阴(表阴证);头晕、失眠、小便短少、苔水滑,为太阴里虚寒证(水湿内停)。故为少阴太阴合病。

病性:表阴证(少阴)、里阴证(太阴),虚寒证。脉沉细滑弦主寒湿内停、阳气不足;

舌淡白苔白水滑为寒湿蕴结之象。

三、中医病因病机

患者中年男性,劳倦过度,损伤肾气,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腰府,故腰痛冷痛。寒湿内侵,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双臀部牵胀痛。遇寒加重,寒性收引,凝滞气血。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上泛清窍则头晕,凌心则失眠,下注则小便短少。苔水滑、脉沉细滑弦均为寒湿内停之征。总体病机为肾阳虚衰,寒湿内阻,表里同病。

四、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腰痛病及眩晕病之方解、关键中药及作用机理

方解:

肾着汤(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方中重用干姜温中散寒,重用白术健脾燥湿,重用茯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脾肾、散寒湿之功。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方中重用茯苓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重用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效。

 加减:加杜仲、续断、桑寄生、狗脊补肾强腰、壮骨止痛;首乌藤、合欢皮养心安神、解郁通络;独活祛风湿、止痹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全方标本兼治,既温阳散寒利湿,又补肾通络安神。

关键中药及作用机理:

干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改善寒湿内停。

桂枝:温通阳气,化气行水,缓解眩晕。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消除水饮,减轻头晕、小便短少。

杜仲、续断、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改善腰椎稳定性。

独活、延胡索: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缓解腰臀部疼痛。

首乌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改善失眠。

五、分析复诊过程之中演变过程

初诊(2023-05-21):患者少阴太阴合病,虚寒湿盛,予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阳散寒、健脾利湿、通络止痛。方中重用干姜、桂枝温阳,茯苓、白术利湿,配合补肾安神之品,直中病机。

二诊(2023-05-25):服药3剂后,腰痛、头晕、失眠明显减轻,说明方证对应,阳气渐复,寒湿得化,故守方7剂以巩固疗效,进一步温化寒湿、调和气血。

三诊(2024-05-15):时隔近一年,因他病就诊,诉去年服10剂汤药后腰痛等症状临床治愈,表明病机已调,正气恢复,寒湿尽去,疗效持久。体现了经方“方证相应”的优势。

六、肾着汤与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甘草附子汤治疗腰痛病区别点

肾着汤:主治寒湿留着腰部(太阴病),以腰冷痛重着、如坐水中为主症,病机为脾肾虚寒、湿邪内停,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于表(太阳病),以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为主症,病机为风寒湿邪郁表,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治风湿在表兼里虚(太阳太阴合病),以身体疼烦、大便硬、小便自利为主症,病机为表湿里虚,治以健脾燥湿、温经止痛。

甘草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表里俱病(少阴病),以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为主症,病机为阳虚寒湿盛,治以温阳散寒、祛湿止痛。

区别在于病位(表、里、表里同病)和病机(风、寒、湿偏重)不同:肾着汤病在太阴,重在寒湿;桂枝附子汤病在太阳,重在风湿;甘草附子汤病在少阴,寒湿俱重。

本案腰痛遇寒加重、苔水滑,属太阴少阴合病,故用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更宜。

七、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腰痛病及眩晕病整体优势分析

本方结合了温阳散寒、健脾利湿、补肾强腰、通络安神之功,针对腰痛病本虚标实(肾虚寒湿)的病机,同时苓桂术甘汤治疗水饮上泛之眩晕,体现了“异病同治”原则。整体优势在于:

1. 病机覆盖全面:少阴太阴合病,表里同治,既温阳又利湿。

2. 标本兼治:以干姜、桂枝温阳治本,茯苓、白术利湿治标,加补肾通络药增强疗效。

3. 症状针对性强:腰痛用肾着汤,眩晕用苓桂术甘汤,失眠用首乌藤、合欢皮,协同起效。

4. 药物配伍严谨:经方组合药简力宏,加减灵活,符合胡希恕老先生“方证相应”思想。

5. 疗效持久:从复诊看,症状缓解后不易复发,体现了经方根治优势。

八、通过此病案成功治愈中医临床思维总结

从经方六经辨证体系:准确辨为少阴太阴合病,抓住表阴证和里阴证本质,选用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湿,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经方思维。

从脏腑经络辨证体系:从肾、脾脏腑入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脾主运化水湿,通过补肾健脾、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腰椎功能。

从黄元御升降理论体系:注重中焦脾土升降,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恢复气机升降,使清阳上升则头晕止,浊阴下降则小便通,腰府得温。

从三焦理论体系:上焦眩晕用苓桂术甘汤化饮降逆,中焦湿阻用白术、干姜温中燥湿,下焦腰痛用杜仲、独活补肾通络,三焦同治,气化水行。

九、个人思考总结或者体会(重点是个人临证和总结)

在临证中,深刻体会到经方医学六经辨证体系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本案患者腰痛多年,现代医学诊断明确,但中医辨证是关键。通过四诊合参,抓住“冷痛、遇寒加重、苔水滑、脉沉细”等核心证候,辨为少阴太阴合病,选用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疗效显著。个人体会如下:

1. 注重舌脉:舌苔水滑、脉沉细是辨寒湿的重要指征,不可忽视。

2. 方证对应:经方运用贵在“方证相应”,本案肾着汤针对腰冷痛,苓桂术甘汤针对头晕,加减药味针对兼症,体现了经方灵活性。

3. 整体观念:腰痛虽为局部症状,但需从整体辨析病机,本案涉及表里、三焦,综合治疗才能根治。

4. 结合现代医学:参考影像学检查,了解病理基础,但治疗以中医辨证为主,避免被“病名”束缚。

5. 巩固疗效:慢性病需守方缓图,二诊守方7剂是巩固关键,体现了“治未病”思想。

今后临证中,我将继续深化经方学习,灵活运用六经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声明:以上方药、剂量及中医技术仅供交流参考,非专业医生及阅读者切忌不可直接照方服药及中医技术,如因误服药物方剂产生任何后果风险责任自负,具体诊病需要在中医执业医师指导,同时坚持诊病读书,注重临床疗效,文章仅供中医交流分享,非广告,用药或者中医技术请遵医嘱,以文会友,请勿抬杠。)黎展文,主任医师,推拿科三区科副主任。师从广西推拿、针刀专家、广西名中医廖信祥教授。师从广西中医骨伤、整脊、银质针专家、广西名中医安平教授。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善于运用纯中医药、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如:颈肩腰腿疼痛等痹症;同时眩晕、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头痛、消渴、咳嗽、发热、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擅长运用’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拱腰法推拿’、’反压法’、’六经辨证推拿手法’、’银质针疗法’、’四维牵引整脊调曲’、’针刀疗法’、’ PRP 技术’、’功能锻炼’等特色疗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背肌筋膜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伴病理性骨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椎后关节紊乱症、肩周炎、肩袖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滑囊炎等脊柱及四肢关节疾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