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伤寒六经病的提纲对临床有无指导意义?
“伤寒六经提纲”是《伤寒论》对六经病主要症状的高度概括,对指导临床实践有很大实用价值。现将个人对伤寒六经提纲的理解分述如下。
太阳的气机敷布在人体的最外层,太阳发病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所以用表症表脉来作为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恶寒是表症必见的主症,所以后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症”的经验之谈。但仅仅见到恶寒,不能就说恶寒是表症,必须恶寒和脉浮同见,才能确定恶寒是表症,所以又将浮脉作为主脉。疾病的产生,是邪正相争的病理反映,脉浮就是正气抵抗外邪的病理反映。正气抵抗外邪,必有发热的症状。如果将太阳病所有的症状都罗列出来,就不成为提纲了。头项强痛是太阳病表症独有的症状,目的在和其它各经的表症作鉴别,所以提纲中加以强调,即恶寒、脉浮同时又见到头项强痛的才能称为太阳病。
太阳病三个字,仲景有时将它作为发病的原因,例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意思是说,温病和湿痹的发病原因,都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的。温病是热病,所以没有恶寒,湿痹是风湿之邪内着于关节,不属表寒证,故脉不浮而见沉细。
阳明病的提纲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以病机来概括阳明病的实热证。阳明实热证有内症和外症之分,实热内结的症状为“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实热外发的症状是“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两条原文紧接提纲之下,和太阳病一样,用具体的症状来阐明提纲的含义。
阳明病篇多以论述胃肠实热证为主,所以阳明府实证及其有关的辨证条文占篇中的绝大部份。为了知常观变,篇中也列举了少数的阳明虚寒证。湿热发黄是阳明病实热证的兼证,同样也提出寒湿发黄作为辨证。辨证论治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阳明篇中之胃肠虚寒证是为了辨证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不能因为阳明有虚寒证而否定提纲的意义。
柯韵伯所讲的“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实从胃实上得来”,粗看起来,确实迂回曲解,但细味其言,实具深意。胃气实的人,如果病邪不涉及阳明的气机,是不会有阳明病的。太阳病的表实无汗,少阳病感受风寒而发病,出现“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的少阳表证都是病者平素胃气实(胃气不虚),如果胃气不实,不可能成为太阳表实证和少阳病初起即见胆热独盛寒邪随即化热的表证。而胃气实的病者,才有可能成为“无所复传”的阳明实热证。胃气虚的人,得了阳明病,不是传入太阴,便是传入少阴,是“有所复传”的阳明虚证了。这段话对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解释是颇为精当的。
胆和三焦属少阳之府,但以胆为主,三焦受胆所制约。少阳病以胆火内盛的“口苦咽干目眩”为辨证提纲,说明少阳病的病机重点在胆气内郁。胆郁必然影响三焦气机的正常。胸胁苦满,是胆郁三焦失枢的症状,胆热内扰心神,故同时见到心烦。胆热下迫,胃气不化,所以有不欲食和喜呕的病情。胆郁可使三焦失枢,也可致胃气变虚,胃虚和三焦失枢,影响正气抗病能力,故有寒热往来的热型。
太阳主表,太阴主里。太阳病以表症表脉作为辨证提纲,太阴病以寒湿里症作为辨证提纲,是符合《内经》意旨的,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提纲中的腹满是太阴气机失去正常运化所出现的症状,为太阴病的主症。脾失运化,寒湿停滞,所以又见时腹自痛。寒湿内盛则下注于肠而见下利。呕吐是胃病,列入提纲之内,是用来说明脾胃关系之密切。食不下是脾胃同病。
太阴篇中有湿热的病症,和阳明篇有胃气虚寒病症一样,是为了辨证的需要。
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作为辨证提纲,突出了心肾两虚,气血阴阳不足的病机。阳气虚则脉见微,阴血少则脉见细,微和细是两种不同的脉象。仲景用这两种不同的脉象作为少阴病的主脉,起到了概括性和纲领性的作用。脉微为阳气虚,阳虚进一步发展则见脉沉,更进一步则见脉微欲绝,甚则无脉。阳虚寨邪内盛则见脉紧。阳虚而阴血少则见微涩、阳虚而阴不继则见沉数。阴虚而生内热则见细数。
但欲寐是精神不振的症候。少阴病不论是阳虚或阴虚,都有精神不振的症候,所以作为少阴病的主症。用这个主症作为辨证纲领,概括性也是很强的。阴虚证虽有“心中烦,不得卧”的见症,但这是阴虚所产生的内热引起的,内热一般在午后较盛,如内热不盛,同样是精神不振。
下利是脾虚的症状,下利见肢厥,是脾肾两虚。下利肢厥虽是少阴的常见症,但不是必见症。例如阳虚内寒的附子汤证,没有下利;也有阳虚寒水凝结俟阳气恢复才见下利的。下利和下利不止出现亡阳,紧接提纲的第二,三条作了交代。
肝属厥阴之脏,所以厥阴篇以肝失滋养,肝火上逆和肝失疏泄所引起的胃虚食滞作为外证提纲,突出了阴病因虚致实,虚实相因的病机。《伤寒论》论述的重点是六经气机受病,所以没有把经络受病的症候列入提纲之内。
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是少阴转属厥阴才能见到的,上热是厥阴肝的病变,下寒是少阴病遗留的症候。没有寒热错杂的病情,也就没有阴阳胜复的病理机转。由于厥阴病有蝈厥、阳郁致厥,血虚寒厥等的厥证,所以篇中也对厥证作了重点讨论,并将厥的病理用“阴阳气不相顺接”加以概括。至于呕吐、哕、下利等肠胃病,有的是肝病引起,有的是为了辨证而附入。厥阴病篇的内容,如此而已。
以上是对“六经提纲”的粗浅看法。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庚戌日 卯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3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