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是中医“六邪”之一,在过去它主要是在农历的9月初到次年的4月发威,用寒风、冰雪、倒春寒等形式威胁古人健康,到了现代,寒邪威胁人体的时段扩张到全年,每天都会遇到,比如说:喝冷饮、吃生食、吹冷风、洗冷水、露肩露脐装等。
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寒邪再像以前那样把人冻得瑟瑟发抖,不太常见了,但它除了外寒,还有内寒。内寒不仅难以祛除,还像“狗皮膏药”那样,贴合其它邪祟联手捣乱,寒遇到风,就是风寒,遇到湿,就是寒湿,遇到痰,就是寒痰,等等。
如何除寒逐寒散寒?中医临床有不少的方法,如用艾灸助阳升发、吃化生阳气的食物等等,但对于一些内外寒夹杂、沉疴深重的患者,用汤药更稳妥一些。
驱散寒气的药材,中医主要靠“辛温”系列,过去临床比较常见的是3个:附子、干姜、吴茱萸。
附子、干姜、吴茱萸,既是温阳药,也是热门药和高效药,它们哥仨可以合用,比如加甘草就组成“吴萸四逆汤”。其实,这3个药是伤寒六经辨证里的“顶梁柱”之一:
中医都知道,太阴、少阴、厥阴,这“三阴证”,干姜入太阴,附子入少阴,吴茱萸入厥阴。
三阴证可以看成是寒证引起、深入、联合后出现的病症表现。太阴之寒,在脾胃;少阴之寒,在心肾;厥阴之寒,在肝胆。
那么,附子、干姜、吴茱萸分别如何散寒除寒?临床常见于3个路径和用途:
附子——引阳除寒,干姜——温中散寒,吴茱萸——暖肝逐寒。
一、如何理解附子能引阳除寒?
附子,味辛甘,有大热,大毒,入心脾肾经,有生、炮、盐、黑、白等形态,其中生品毒性强烈,中医使用有较多讲究和争议。附子经过炮制减毒后入药,才成为回阳救逆的主力。
附子在传统中医里名气较大,中医经典《伤寒论》就有不少方剂是附子担纲。从唐宋开始,附子逐渐成为火神、扶阳等学说的“十大主帅药材”。
附子能温补元阳、振奋心阳,对“命门火衰”之症有良好效果,是回阳救逆的“第一药”,也是“补火助阳”的要药。
事实上,附子真正牛的本事不是热,而是通。它能窜行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带着药气到需要的地方,该温的温,该燥的燥,相当于“开路先锋”、“引导员”。
以散寒除寒为例,附子不是以“升发热气”来驱散寒气,而是通过引导走窜,带着其它药材的偏性,一步步深入,在阳气上,阳气是温煦的,所到之处身体发热,生机回来了。
很多人听说过一句话:附子无干姜不热。附子和干姜搭配,真正热的药是干姜,附子引着干姜的热,附子是活泼的,干姜是沉稳的,也就是“走而不守”和“守而不走”的联合,所以能把顽固的寒气拔除。
附子引阳、联合其它药材祛除寒气,散寒功效可概括为“引阳除寒”。
二、如何理解干姜能温中散寒?
干姜是母姜、老姜,人们把母姜埋在地里,长出的新芽摘下来,就是生姜。由于长得时间比较久,所以干姜皱巴巴的,但用手掂量很重。
干姜味辛、大热,药性沉稳,喜守不喜走,归脾胃肺心肾经,是公认的“十大主帅中药”之一。
如果说附子性味归经里的热是“假热”,那么干姜的热是货真价实的热,其热可温煦三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可以到,尤其擅长固守和温暖中焦。中焦是脾胃地盘,所以干姜是中医公认的“除脾胃中焦之寒”的首选。
干姜的热性,聚焦于一点,热力集中,其性燥热,暖身升阳,如果久病体虚、身子骨较弱的可能扛不住而伤阴伤阳,临床使用需要留意。但如果是对付中焦脾胃,干姜专一的药性,反而是优点。
干姜燥湿助脾阳升清,脾胃互表,也可益胃降浊。燥湿能驱散脾胃寒饮,促中焦气化。经常流鼻涕,受到寒痰、痰湿困扰的人,用干姜配伍的方剂,鼻涕止住了,痰液变少了,这就是干姜“温中散寒”的具体应用。
三、如何理解吴茱萸能暖肝逐寒?
吴茱萸,也叫吴萸,其味苦、辛辣,性热,入肝肾脾胃经。有一个药材叫“山茱萸”,注意不要搞混了,这两个药不是一回事。
吴茱萸临床应用已有1800年以上历史,在《伤寒论》就有方剂记载,作为温阳药代表之一,它和干姜一样,能升阳气、散寒气。可用在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方面。
很多人不知道,吴茱萸药性比较“霸道”,它是厥阴要药,厥阴对应的是肝脏,将军之官,吴茱萸能把各种旧瘀、浊阴、邪气,从身体逐散。
吴茱萸属于“专药”,就是专病专用的意思,这在中药方里不多见。它专用于“吴茱萸证”,该证以头痛、口吐涎水不止、胸闷欲呕、眉棱沉痛等为主要特征,汇聚了胃寒、肾寒、肝寒等上逆之症于一身,本质上就是“肝寒”,只能用吴茱萸汤才能治。
不过,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为主药,很难喝,味道上冲,体验不好,虽然见效快,但滋味令人印象深刻。
吴茱萸逐寒,就是以“味道”、“苦味”散寒,以辛、苦的浓郁药气,辛味散寒,苦味降逆,能把淤积的寒结破开,畅通阳气道路。肝寒祛除,对其它脏腑散寒有导引作用,从而能化解全身多处寒证。
总之,进入10月,天气转凉,要高度重视防寒、散寒,尤其是进入寒露节气后,要注意寒冷袭击,用好附子、干姜、吴茱萸这3味药,组方区分不同用途,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注意遵医嘱用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28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