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经方“以调为补”,避免壅滞脾胃、助湿生热
2025
10-21

经方“以调为补”,避免壅滞脾胃、助湿生热

秋风一起,朋友圈便开始流行“贴秋膘”。羊肉汤、老母鸡、各种滋补膏方轮番上阵,仿佛不吃得油光满面,就对不起这个收获的季节。

然而,不少人在大补之后,却出现了腹胀、便秘、口干舌燥甚至失眠等症状。这是为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中医的“秋补”绝非简单粗暴地“贴膘”,其核心智慧在于顺应秋季“收敛”之性,通过调养使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盲目进补,如同给一个已经堵塞的仓库强行塞货,只会导致“壅滞”,越补越虚。

一、 为何“补”不对路反成害?

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易耗伤津液(属阴的一部分),同时夏季的湿热可能尚未完全消退,脾胃功能也因暑热消耗而偏弱。此时若不顾身体内在环境,盲目食用大量滋腻、温燥的补品,极易导致:     

1、壅滞脾胃

脾胃是运化水谷精微的枢纽。肥甘厚味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滞。    

2、助湿生热

体内原有湿气遇滋腻补品,会郁而化热,出现口干口苦、痤疮、烦躁等症状。    

3、虚不受补

源于身体气血不足兼有壅滞,或脾胃功能过于虚弱,无法有效运化和吸收补品的精华,反而会将其视为“垃圾”滞留体内,加重原有不适。

真正的“补”,是为身体扫清障碍、恢复其自身平衡运转的能力。

二、看经方如何“以调为补”

经方不追求一味地“加”,更注重“调”与“通”。让我们看看经典是如何做的。

 1、先清“淤堵”,再谈进补——桂枝汤(《伤寒论》)

秋季昼夜温差大,人体腠理开合容易失调,表现为轻微怕风、汗出不当、周身不适、食欲下降。这就像是房子的门户开关不利了。

桂枝汤虽不是大补之方,却被尊为“群方之魁”。它调和的是人体最基础的营卫气血阴阳。桂枝汤中,桂枝助阳,芍药益阴,两药相合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健脾和中,鼓舞胃气。它通过调和体表的气血阴阳,恢复人体固有的防御和适应能力,为后续任何进补打下坚实基础。

 2、补中寓通,动静结合——薯蓣丸(《金匮要略》)

这是张仲景专为“虚劳诸不足”设立的方子,完美诠释了“调补”。方中虽用了山药(薯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大量补益气血脾胃之品,但同时也配伍了柴胡、桂枝、防风等疏泄散邪,神曲、豆卷消食健脾,杏仁、白蔹等宣散通气。

整个方子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在补充气血的同时,保证了气机流通的道路畅通无阻。适用于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以及夏季消耗过度,以致气血阴阳俱虚,且兼有轻微风邪或气机不畅者,入秋后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3、温阳散寒,调和肝脾——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

这是一首经典的食疗方,羊肉温补气血;当归补血活血,让补进去的血流动起来;生姜温中散寒,兼能去除羊肉的膻味,其辛散之性也能防止过于壅补。

此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在温暖身体的同时,兼顾了血的生成与运行,调和了寒与虚的平衡。对于辨证属血虚寒凝,见手足不温、畏寒、腹中冷痛,或产后血虚腹痛者尤为适宜。

三、秋季如何平衡膳食进补

1、首重脾胃

无论吃什么,先问问自己的脾胃是否受得了。多吃山药、南瓜、小米、莲子、白扁豆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为“受补”铺路。

 2、滋阴润燥为先

秋季主令是“燥”,补水比补油更重要。银耳、百合、梨、蜂蜜、芝麻等滋阴润肺的食物是基础功课,能有效防止燥邪伤阴,平衡进补可能带来的温燥。

3、循序渐进

进补应像“文火慢炖”,而非“大火爆炒”。从平和的食物开始,观察身体反应,再逐步调整。

4、畅通气机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是最好的“调补药”,能促进气血流通,防止补品壅滞。保持心情舒畅,肝气条达,也有助于脾胃运化。

5、辨证施补(最重要)    

辨证属气虚者,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等,食疗可重在补益脾气、肺气(可食粥加入黄芪、党参)。

辨证属血虚者,见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心悸失眠等,食疗可重在养血(可适当食用龙眼肉、大枣、动物肝脏)。

辨证属阴虚内热者,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等,食疗可重在滋养肺胃之阴(可用沙参、麦冬、石斛煲汤)。

辨证属阳虚者,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等,食疗可重在温阳(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不错的选择)。

小结

总之,这个秋天,让我们放下对“贴秋膘”的执念,转而学习疏通道路(调畅气机),强壮枢纽(健脾和胃),再根据自身情况补充精微,恢复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与脏腑的通畅功能。■

【来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作者:马军 主任中医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