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打拳的核心关键并非“尾闾前卷”,而是尾闾中正前提下的微微后翻(即“敛臀”) ——前卷必然顶胯、导致胯部紧张僵硬,直接破坏“圆裆”和“里撑外裹”;而“尾闾微后翻(敛臀)”才能让胯松、劲顺,自然形成后续的正确状态。 核心问题拆解:为什么前卷不行? 尾闾前卷时,骶髂关节会被强行顶紧,导致: – 胯部无法放松:两胯僵硬、不自然,失去“活胯”的基础;- 圆裆无法形成:前卷会让臀部向前顶,裆部变“扁”,违背“圆裆”的“前后左右皆有圆撑感”;- 里撑外裹消失:“里撑”是胯根向内合住,“外裹”是臀部+大腿外侧微微外撑,前卷直接锁死了胯根的开合,这两个力自然无从谈起,膝关节也无法自然内扣,底盘必然不稳。 实操调整步骤(亲测验证) 1. 先找“尾闾中正”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 heels、臀部、肩胛骨、后脑勺贴墙,尾闾(尾骨末端)轻轻贴墙,不刻意前卷也不刻意后翘,感受胯部没有“顶”或“卡”的紧绷感,此时胯是放松的。2. 再做“微后翻(敛臀)”不是刻意把臀部向后翘,而是像“轻轻收住肛门”一样,带动尾闾微微向后、向下敛(约1-2度),同时保持腰椎自然(不弓腰)。此时能明显感觉到:胯根“松开”了,臀部不顶了。3. 验证“里撑外裹”在“敛臀”基础上,想象:- 里撑:胯根(大腿根内侧)向身体中线轻轻“合住”;- 外裹:臀部外侧+大腿外侧向两边微微“撑住”有内旋之感。此时膝关节会自然微微内扣(不是刻意掰),裆部会形成“前后左右都有撑力”的圆裆,双手自然下垂时,能感觉到底盘像“扎根”一样稳。4. 对比打拳验证用简单动作(如“云手”“野马分鬃”)测试:- 尾闾前卷:打拳时明显感觉“劲憋在腰胯”,无法传到四肢,动作僵硬;- 尾闾微后翻(敛臀):腰胯能带动四肢,动作连贯,劲节从脚→腿→胯→腰→肩→手贯穿,身体没有“卡壳”感,且越打越舒服。 总结 身体的感受不会骗人:尾闾前卷是“对抗力”,越站越僵;尾闾微后翻(敛臀)是“顺应力”,越调越松。前者破坏“圆裆”“里撑外裹”,后者才是形成稳定底盘、劲节贯穿的核心前提——按上面的步骤调整,你会明显感觉到胯松、裆圆、劲顺的差异。在练拳时,尾闾有时前卷,是拳势的需要,他和后翻是配合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智者心安:有人说尾骨“往后收”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14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