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尾状叶位于肝脏深背部区域,门静脉三联和下腔静脉之间。由于肝尾状叶肿瘤位置深、解剖复杂,涉及尾状叶的肝切除手术也被公认为是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手术,肝胆外科医师对肝尾状叶的认识也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今天,我们结合一例肝尾状叶肿瘤病例,浅谈关于尾状叶的相关知识。一、尾状叶命名的变迁 对肝脏后背侧的研究始于13世纪,解剖学家Sylvius和Spieghel对肝脏左侧的突起组织进行描述,在1654年Glisson教授称之为Spieghel叶。(1)Healey于1953年将尾状叶定义为Spieghel叶,分为Ⅰ段左和Ⅰ段右(Ⅰ段左代表肝中静脉与肝右静脉之间后方的尾状叶组织,Ⅰ段右代表肝右静脉右侧的尾状叶组织)(2)Couinaud于1981年将Ⅰ段左和Ⅰ段右分别定义为右背侧扇区b和右背侧扇区d(3)Filipponi于2000年将Spieghel叶定义为Ⅰ段,而将Healey的Ⅰ段左和Ⅰ段右分别定义为Ⅸ段左和Ⅸ段右(4)至今肝尾状叶分段方法:尾状突、腔静脉旁部和Spiegel叶形成。Ⅸ段左和Ⅸ段右分别被定义为腔静脉旁部和尾状突。二、尾状叶的解剖1.尾状叶的界限:肝脏尾状叶呈前宽后窄、左大右小的不规则靴形。(1)前界为第一肝门横沟的后缘,紧邻门静脉分叉部及其分支;(2)后界环绕下腔静脉,肝脏尾状叶与下腔静脉之间有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3)上界是三条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根部,有时可伸入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之间;(4)下界较为游离,被肝十二指肠韧带覆盖;(5)左界为脐静脉韧带;(6)右界与肝右叶没有明显的分界。
Spiegel Lobe:Spiegel 叶、Paracaval portion:腔静脉旁部、Caudate Process:尾状突、RHV:肝右静脉、MHV:肝中静脉、LHV:肝左静脉、PV:门静脉、IVC:下腔静脉
2.尾状叶的流入、流出道。 尾状叶解剖相较于其他肝脏段具有特殊性,它的界定似乎并不像其他肝段按照流域划分,而是有着自己的边界,但右侧边界又与肝右后区分界不清。(1)流入道:并不像其他肝段具有典型的门管三联,表现为:门静脉分布不规则性;门静脉与胆道/动脉走行不一致性;Glisson系统的松散性。它的门管三联可能不在一个“蒂”中,而是呈现出“簇状”或“扇形”。
- 尾叶的肝动脉:在竜崇正教授的描述中,将营养腔旁部(PC)和尾状突(CP)的动脉分支命名为右侧尾状叶动脉(rt支),将营养左侧尾状叶(SP)的动脉分支命名为左侧尾状叶动脉(lt支),将连接肝左-右动脉或者是肝段间动脉称为肝动脉交通支(CA)。 肝尾状叶动脉主要分为3型:独立分支型、共同主干型和发自肝动脉交通支型
- 尾叶的门静脉:肝尾状叶的门静脉分支复杂,左侧尾状叶门静脉通常有两支,G1L(门静脉至左侧尾状叶第1分支)和G2L(门静脉至左侧尾状叶第2分支);腔静脉旁部的门静脉主要源自门静脉主干及门静脉分叉部背侧分支;而尾状突的门静脉可来自门脉分支主干发出的独立尾状突门静脉分支,或由腔静脉旁部门静脉分支发出的尾状突门静脉分支,或源自门静脉右支背侧分支(也有学者认为该分支,或称为d-vein的灌注区域不应该包含在尾状叶内)。 按照竜崇正教授的分类法,尾叶门静脉由左至右可模式化分为a、b、c、d 四支,也可理解为对应G2L、G1L、G1C和G2C。
PV:门静脉;IVC:下腔静脉;CP:尾状突;CPHV:尾状突肝静脉;S7PV:7段门静脉分支;PrCV:尾状叶固有静脉;1和1*:尾状突门静脉支(红色箭头);2和3:腔旁部门静脉分支;4:Spiegel叶门静脉分支。(2)流出道:尾状叶的静脉回流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尾状叶固有静脉、肝短静脉、向前引流入中肝或右肝静脉的小分支以及尾状突静脉
IVC:下腔静脉;LHV:肝左静脉;MHV:肝中静脉;RHV:肝右静脉;
SLHV:左肝上肝静脉; SRHV:右后上肝静脉; MRHV:中后肝静脉; IRHV:右后下肝静脉;CPHV:尾状突静脉;PHVCL:主肝尾状叶肝静脉(尾叶固有静脉);AcHV:副肝尾状叶肝静脉(肝短静脉);蓝色箭头所指为RHV和MHV的分支静脉。
尾状突静脉按照其走向分为4型:
(1)I型:孤立的一支独立走行的肝静脉;
(2)II型:独立的一支肝静脉伴有一支肝右后下静脉;
(3)III型:为肝右后下静脉的一个分支;
(4)IV型:为肝右静脉的一个分支。
CPHV:尾状突肝静脉;IRHV:肝右后下静脉;CP:尾状突;PCP:腔静脉旁部;SPL:Spiegel叶;IVC:下腔静脉;RHV:肝右静脉;MHV:肝中静脉;LHV:肝左静脉。 有学者将提出将尾状突静脉定义为肝尾状叶与肝SVII段的分界,但也有学者指出将变异类型较多的尾状突静脉作为路标是不科学的。彭淑牖教授提出了尾状叶尖端(肝左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夹角处)至尾状突的连线界定为右侧界线,又称为彭氏切割线。(3)尾叶胆管:尾状叶胆道的分布与右后支胆道的走行方式有关,根据右后支胆道走行与门脉右支的关系,分为“ 北绕型”和“南绕型”。一般来讲,如果右后支胆道相对门静脉为北绕型,尾状突及腔静脉旁部尾状叶胆管多汇入右后支胆管及肝门汇合部头侧肝门板,此时G1C(门静脉至右侧尾状叶第1分支)或者G2C(门静脉至右侧尾状叶第2分支)多半不与胆管伴行;若右后支胆管相对门静脉为南绕型,G1C或者G2C多与胆管位于同一Glisson鞘内。因北绕型右后胆管占人群中的大多数,因此引流入右后支胆管及左右汇合部的胆管数量较引流入左侧的更为发达。 当然尾叶胆管的汇合方式较动脉及门脉更为复杂,尾状叶各部胆管也有各种各样的共干汇合情况。而这正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时联合尾状叶切除的解剖学基础:肝尾状叶的胆道分支流入胆道汇合部处,并通过双侧引流至左右肝管,且研究显示左右尾状叶第一支胆管距离肝管汇合部非常近,平均往往仅为几毫米,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肝尾状叶胆管分支存在镜下肿瘤浸润,并在未行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的患者中,发现肝尾状叶出现肝门部胆管癌复发。病例分享:一例尾状叶肿瘤患者,行腹腔镜全尾叶切除术。(病例资料及手术视频、图片来自:山西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患者男性,体检发现肝尾状叶占位就诊,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术前诊断:肝尾状叶占位 HCC可能;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手术视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70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