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太白山采药识药记
◎无意得山珍
老师昨天从太白山归来,为期一周的太白山采药之旅结束了。老师这次又是满载而归。由于老师这回特别买了摄像机把沿途采药和向山上高人求教、探讨经过都一一拍摄下来。于是我们又享受了一顿饕餮大餐,跟上次老师太白山之行只用数码相机拍了些草药不同,这次用摄像机把全程精华都拍录下来了。看完片子后,我们也如同游览了一遍太白山,参访了里面的高人。
每次老师外出参访、学习、采药,我们都特别高兴,从3月份的道医会,5月份的游览八仙观,拜访渭南名医孙曼之老先生,到现在7月份穿越太白山寻访奇珍异草……
老师开始讲这一行的所得,还有一些感慨。老师最期待到太白山参访孙思邈药王庙,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孙思邈的地位是相当神圣的。当老师到太白山药王庙时,却发现药王庙相当破败,也没有人专门去维护、管理。一些上山的游客或者采药人还在天气冷的时候把药王殿周围的木板拆下来烧火取暖。整个药王殿遍体鳞伤,人为破坏相当严重。老师说,当时孙思邈在太白山采药、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一部《千金要方》流传至今,积累了无上功德,后世医家都称之为“药宝”,历代医家普遍都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人所见不广,用药不神。”唐代以前的著作、方剂都赖于此书以存,故《千金要方》功不可泯。
老师又说,后人不应该这样对待药王,中医的发展怎么能够不饮水思源呢?老师说:“只要有人牵线重修药王殿,我会第一个出钱支持,我会把这情况在网上公布出来。”
就在当天晚上,老师睡在药王殿旁边,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有一个火球从天而降,降到老师面前,突然变成一个人,此人仙风道骨,洒脱不羁,他坐在老师面前,老师就跟他号脉,那脉象恍恍惚惚,不久那人就消失了。结果第二天,老师和十多个同行的采药者一起采药,他们都在前面走,老师跟在后面,一路上偶尔会采到太白人参,大家都很高兴。但他们有些把大白人参的花丢了,老师觉得可惜,花应该也有功效,天生万物草木,皆有奇用,况太白山无闲草。
于是老师就顺着那些踩过的花草再往前走几步,在一个巨石后面发现有很多的花,而且这些花好像都是从一处长出来的。很多人经过这里,都是比较仓促,很少绕到石头壁后面去看有什么东西。而老师无意识地绕到石头壁后面,那里有一块陡坡,陡坡的石头缝里长了一株超大的人参。老师心中一阵惊喜,在这乱石壁里,既缺乏水分、阳光,又缺乏土壤、肥料,居然可以长这么大的人参。老师说,这人参没有一百年,也有七八十年。因为高山石缝中的植被不可以作寻常草木论,寻常的松树几十年就可以长得抱都抱不过来,华山千年松,长在石缝里,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瘦小,一点都不像经历过千载风霜的样子。老师非常谨慎的把这株人参挖了出来,由于石缝里面纵横交叉,再怎么谨慎都难免出现差错,有一根小分枝断在石缝里了,但总体而言还是完整地挖出来了。
老师这次也无意要采什么山珍宝贝,老师一贯主张是用平常的草药解决普遍的疾病。这次无意中采到老山参。正印了苏东坡所说:“深山大川,有至宝存焉,无意于宝者可得之。”
◎草医郎中的头痛酒方
老师在太白山碰到一位当地的草医郎中,眼睛半花,也比较直爽,特别好学。老师跟他说,你能给我们传上两招吗?他点燃一根烟,吞云吐雾,晃悠悠的说:“治疗头痛,那种脑壳里发凉的痛,用桂枝一两,白酒半斤,泡上一天,喝完就好。”草医郎中说,山里冷,冬天得头痛的人比较多,他用这方法治好了很多人,不计其数。这就是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讲究“简、验、便、廉”,这四个字是民间中医的特色。治病方药要简单,效果要快要好,要能经得起临床的反复检验。而且这些药物要相当方便,随手可取。为了适合民众的需要,药物还要非常普遍、廉价。
老师说,这些民间郎中很有意思,能用一味药解决的就不用两味药,能用单方解决的就不用复方。能顺手拈来,用周围的普通药物解决的疾病,就不去找那些难得的昂贵药品。这也是民间中医一直以来在民间群众基础非常广泛的道理所在。
这位草医善用酒,他跟老师说了很多方子都是用酒治疗的。老师说,上次在渭南孙曼之那里取道取得了风药,这次从太白山无意取到了酒药。
老师问草医郎中,为何要用酒呢?草医郎中说:“酒行得快啊,酒走上焦,立竿见效。”一般汤剂走肠胃,然后再发散出去就慢了,汤剂喝下去在胃肠里面要转几圈,再到达脑部,后劲大大减少,量大又伤肠胃,量少了难见效。不如直接用酒剂。酒走肝,肝主疏泄,条达上下,贯通内外,喝酒后脸红皮肤热,就是这个道理。
可如果有些病人喝不了酒怎么办?这时,邹桥说了一个方子。话说邹桥是江西客家人,刚刚硕士毕业,他是学针灸的,擅长太极,在医院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来老师这里学习。他说在家里小时候经常会淋雨,淋完雨后会头痛、发凉。家里的老先生就说去抓一两川芎,水煎后再撒下点茶叶,一服见效。
后来邹桥自己试过,周围很多人也试过,效果也相当好。但关键就是要及时,一觉得有受凉、淋雨、不适、头痛,川芎和茶叶煎泡一杯水,顿服即好。
原来,这方子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的简化方。原方有近十味药,而民间老先生只取精髓的两味药,执简驭繁,立竿见效。把繁多的川芎茶调散提取成两味药,足见于功夫之高。这川芎和茶两味药就是一个升降,就代表一个大法。
我们来看头痛是什么回事,头痛各种原因都有,但总离不开风。《黄帝内经》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为何头顶的痛要用风药呢?汪昂《医方集解》说:“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川芎就是一味专门治疗头痛的风药,它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川芎本身辛温,能升发清气,使药势上走,而绿茶苦、寒、甘,由川芎带到头上,能清利头目,而绿茶又能使药势下行。川芎、绿茶两味药一升一降,升者使外受风寒升散外出,降者使受淋之雨湿往下降浊。川芎配茶叶使风药川芎不过于升散,升中有降。
老师说,看药方要看出它背后的理法精髓,这两味药背后的理法精髓就是升降。
◎草医郎中的耳鸣酒方
老师最近治疗了很多耳鸣病人,有些有效果,有些效果不明显,有些一两剂药就好了。老师对于效果不明显的病人经常惦记在心上,即便是在中医研究会开会,与十堰市各大医家会聚一堂时,老师都会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治疗耳鸣的方法。
当时,有位中西医结合医生说:“中医讲辨证,西医讲诊断,即便是一个耳鸣,也要弄明白是突发性耳鸣还是耳鸣时间长的人,突发性的好治,通常时间长的难治。大抵暴病属实,慢病属虚,年轻的都是肝火有余,年老的大多是肾精不足。也有一些是鼻炎引起的耳鸣,把鼻炎治好耳鸣就好了。这就是中医的七窍相通治法。”
又有一位老中医说:“耳鸣是上焦的病变,治疗上焦如羽,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些蝉蜕、菖蒲、蔓荆子等质轻、气灵、药势上走的药。我治疗耳鸣单纯补肝肾的基础上再加入这些轻灵的药物,拨开耳窍,效果比单纯补肾要好一些。”
那么治疗耳鸣有没有专方专药呢?原来用骨碎补治疗链霉素引起的耳鸣,往往一剂知、二剂愈。用骨碎补治疗这种耳鸣可以反复使用都有效果,而没有副作用。先用骨碎补20克,水煎一次服用,每日服一次。重而顽固者骨碎补可以用到50克,老师说:“骨碎补单方不仅治耳鸣,治牙痛也是神奇。《蒲辅周经验集》谈到骨碎补是治疗牙齿疼痛的要药,尤其是肾虚牙齿,内服即效。
有一次老师碰到一个牙痛病人,他满口牙痛,你叫他具体指出哪个牙痛,他指不出来。已经在几个大医院里治疗了几个月,来回奔跑都没有效果,来找老师。老师用常规的方剂给他吃了三天,也没什么好转。于是老师就找草医朋友,草医朋友跟老师说这种牙痛就是满口痛,又不知道是哪里痛,单纯重用骨碎补,其效立见。
老师于是用80克骨碎补煎汤给病人服用,一剂就好了大半,三剂就全好了,病人呼为神奇。老师说,这也不是我的经验,是民间草医积累多年的经验。
这次上太白山,老师又向太白山的草医郎中请教耳鸣的治法,这位郎中就是上面用桂枝加酒单方治疗受凉头痛的,这位草医郎中擅用酒方。
他说:“耳鸣你要搞清楚,他怎么会鸣,不就是一个气不通吗?你把他的气通了就不鸣了。我一般用三味药泡酒治好不少耳鸣的病人。”
这么神奇啊!难道又是一个民间偏方,老师不禁再次求教。
草医郎中也不私密,好方子传给有缘人,他对老师说:“用通草、木贼草各10克,大葱三根,泡上半斤的白酒。能喝的就喝多一点,不能喝的少喝点,分几次喝。借酒的药力把耳朵孔通了,它就不响了。”
老师谈到这个,说:“我们要买几十个罐子来,泡些酒方。既便宜,治病又快。以前只局限用汤方,很少用酒方。酒方其实不止于治疗风湿跌打,它还可以广泛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就拿这头痛、耳鸣来说,都有这么好的酒方。比汤方简单,也价廉,我们为什么不去用它呢?而且古代中医的“醫”字下面不就是有个“酒”吗?”
一个医生懂得用酒后,有不少疾病治疗将更得心应手。比如延胡索这味药止痛效果可,它有些成分不溶于水,只溶于酒,用酒来制延胡索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酒也有讲究,也有升降。老师说,白酒性阳,以升为主,偏走上焦。黄酒性阴,以降为主,偏走下焦。治疗上焦的疾病,头痛、耳鸣可用白酒泡药,而女子月子病要用黄酒才有效,黄酒走下焦,能令子宫气血温通,将瘀滞排出。
◎单味木贼草治孕妇咳嗽
草医郎中这三味药,通草、木贼草、大葱泡酒都是千挑百选的,所谓治上焦如羽,这三位药都是至清至灵,专走上焦、通孔窍的药,再加上白酒一带路,药力更加轻松走上焦。《药性赋》说“葱为通中发汗所需,酒有行药破血之用。”而通草,顾名思义,能通周身上下经络的气道,凡孔窍气道不通,风湿痹阻,甚至妇人产后不通,用上通草既通气也通下,还能通经下乳。
老师平时让我们在熬药时要多留意观察通草在锅中的变化,相当神奇,极富有动感,这通草就像蚯蚓在锅里欢快地蠕动。老师说,通草取这个象,可见它疏通经络的力量相当独特,它在锅中变化很快,对热胀冷缩非常敏感。而且通草非常轻,最善于通达上焦七窍不通。
而木贼草,中空像吸管一样,《药性赋》说,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木贼草善于治疗眼目翳障,也善于治疗崩漏,这只是它的部分功用而已。老师对我们说不仅要看功用,还要看它的体象。木贼草体清,象中空。清者走上焦,草木中空则善治风、善通表里之气。耳鸣,只要是表里气机不通,用木贼草可谓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清阳不升、经络不通引起的孔窍病变,老师通常都会用木贼草来升清阳不局限于治疗鼻塞、耳鸣、目翳。对于头晕、心烦、清阳不升,用上木贼草效果也是杠杠的。
这时,邹桥又提到木贼草的一个妙用,邹桥他姐姐怀孕了,咳嗽很厉害。所有能用的西药都用上了,咳嗽就是没能止,而邹桥也不敢随便给姐姐扎针。后来他问他的硕士生导师,导师直接跟他说,用一味木贼草效果特别好,可以试一试。这草药性味和平,对于孕妇不至于有什么损害。邹桥就去山里面采,当地人叫节节草,兔子很喜欢。采了一把回来,一次就用三十多克,用了两三次,咳嗽就好了。
后来,又有一个病人,是房地产公司的,业务特别繁忙,人也相当烦躁,疲于应酬。得了咳嗽病,治了好久都没有治好。邹桥也给他用了木贼草,一剂就好了。从此他对木贼草通气治咳嗽感触特深。
我们从木贼草治眼病、崩漏到治耳鸣再到治咳嗽,似乎还有更多木贼草可以治疗的疾病。老师说,不错,中医治病不著于外象病名,要深究它的内蕴道理。木贼草中空善通表里气,凡表里气机不通,不管你是咳嗽、鼻塞、头晕还是皮肤痒、眼目胀、甚至崩漏下血,木贼草都可以用,都有好效果。你只要捉住病人胸中气机不通、清阳不升的关键点,这本贼草就用活了。用活后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以单一的木贼草治疗各种纷繁复杂的病变。
可见,中医治疗耳鸣及咳嗽用活了,就不是简单的补肾或治咳了。见咳不治咳,治啥?治气。气顺则咳自止。见耳鸣不治耳鸣,治啥?治气。气行则耳鸣愈。
◎晚期食管癌验方
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
老师太白山之行取回来好多单方,但是这些单方都需要太白山上的草药,寻常药店是备不到的。可太白山上这些草药的产量也有限,就算是在当地也不太好买,可这些药往往有神奇功效。
比如草医郎中传给老师抗疲劳酒方,用壮筋草、红毛五加、金刷子这三味药泡酒喝,喝完后爬山、走路、采药健步如飞,一天都不觉得累。有草医传治疗心脏病的良方,用太白洋参,太白鹿角、太白半枝莲三味药,效果很好。又有草医传治疗牛皮癣,属于血热型的用单味大蓟,凉血止血,见效快。还有草医传脱发良方,用高良姜、山萘、牛蒡子、肉桂、丁香打粉。我们形象的把这五味药拼成一句话:高山牛肉香。这位草医用这个方子治好了很多脱发的病人,而且不是旷日持久的服药,只服用几周而已……
接着老师又把青牛洞拜访老道医的影像播放给我们看,老道医是孔子的后人,为青牛洞道观住持。今年98岁,是位坤道,住在青牛洞多年。老道医98岁,却像58岁的老妪一样,面容祥和,大方宽厚,慈眉善目,一袋面粉一百多斤,她一个人横着提起来走,脸不红气不喘。
老道医说她善治三种疾病,一种是晚期食管癌,一种最顽固的风湿,一种是不孕不育。老师恭敬地向她询问治病方法。老道医说:“这方我以前很少说给别人听,因为有些药用不好会出人命,用得好可以救命。我跟你有缘分,就把治疗食管癌的方法传给你吧。”
老师还有黄剑老师、无名氏等随行的同道中人莫不悉心谛听,老道医说:“我刚开始用这个方法治好了一个医院治不好的垂死食管癌患者。一打开局面,名声一响。陆续有几十个、上百个纷纷来找她。她用这个方治疗食管癌晚期患者,或者好转,或者延长寿命,治了数百个。”
老道医说:“食管癌的病人晚期水谷进不了,不病死也饿死,没有胃气了,你要先让他能吃饭,关键是要打通他的食管,食管没打通,百药乏下,只要把食管打通,能吃下一碗饭,胃气一开,痰气下化,就有望好转。”
老师就问她:“有什么方法可以打通食管,这也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医生都关注的。”
老道医说:“把一克麝香,分为三份,再找一小节葱把这根葱管剥开,放进一份的麝香,然后葱管包起来,把葱管放在一碗酒上面,然后隔水蒸,这样借蒸气的力量把酒气渗到葱管中,让麝香化开溶到葱管里面去。这根葱管既具备了酒力、葱力、麝香力,再加上蒸气走上焦的力量,病人放在咽喉里慢慢吞咽,那咽喉本来堵得慌,吃不下东西,而这就是需要把葱管停留在在咽喉里,借麝香的力量把堵化开,这样服用三四次,咽喉关就打开了。”
《药性赋》上说:“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所需。”麝香的开窍不仅局限于开心窍醒神志,周身的孔窍不开都可以打开,所以咽喉关窍照样可以开。而葱中空,善通表里气,借用酒的力量使药势增强,而酒本身又能破瘀结,这样食管癌病人能够打开咽喉,甚至吃得下米浆,把胃气养起来,然后再辨证调药、治疗,这样治疗就能争取到时机了。
那治疗最顽固的风湿、关节痹痛。老师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老道医笑着用手一指,说:“一味药,铁棒锤,治风湿奇效。但是这药量要控制好,否则杀人、救人就在一线之间。”原来铁棒锤就是雪上一枝蒿,是武侠小说上常提到的见血封喉的一味毒药,古人用雪上一枝蒿做成毒药,涂在箭头上,用于战争与猎捕猛兽。
老师说:“这个方子具体使用就不写出来了,因为剧毒之药用不好反而会反噬。毕竟风湿死不了人,而且治疗的方法很多,但食管癌不同,水浆不入,人撑不了多少时间,所以要把方法公布出来,让更多人都能知道。《千金要方》上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后记
古人说,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半点尘,方可著书。
老师也多次提醒我们,文章不要写得太急,太快。一本书不是看它的成书时间,而是看它的流传时间,所以我们不间断地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整理老师讲的一些常用中药,并记录下来,命名为《任之堂中药讲记》。
记得2012年年初时,我们跟老师提到这点,老师爽快地答应说,我没有秘方的保守思想,你们要写,我平时就抽时间给你们讲吧。
老师对于知识经验都是抱着毫不保留的态度,他昨天想到一两个好点子,今天看病期间,就会讲给大家听。老师有一说一,绝不留底,有得必言,我们是有闻必录。而朱良春老先生也有句座右铭,叫作“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
人生的很多东西,就因为留不住,像流星一样,既然留不住,就要让它放出灿烂的光辉。虽然都是恒河里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也有它亮丽的一面。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中医,选择了写中药讲记,就要把任之堂最精彩的一面写出来,让更多人能在这基础上开发悟性,深入医门。
老师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就因为这句话,老师就陆陆续续讲了一年多的中药讲记。说是讲记,其实又有别于一般的中药书籍,任之堂的中药讲记是老师随时,随地而讲的一些中药感悟。大部分是利用晚上配药时间来讲的,有时在山上采药的时候,老师也讲。看完病人中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也讲。所以这部中药讲记,是老师利用“三余”时间,不间断地完成的。
老师曾跟我们说,中医治病靠的不是药物,而是智慧。中医的传承不是知识,而是智慧。老祖宗千百年来能一直传下来,惠泽世人的,也是智慧。
中医行业里全面的人才总是稀少,有专长的偏才会多一点。比如有些学院的中医,就精于理论而疏于临床。民间的中医,疏于研究理论,所以他们很多会治病,但叫他们讲,未必能讲出很丰富的理论体系来。要双丰收才是智慧,所以要有特效的方药,以及精深的理论。老师一直都是朝着这两方面努力的,中药讲记里面有不少内容是老师向民间草医郎中求教得来的。如曹老爷子、张老爷子,他们都是行医四五十年的老医生。甚至有些方药是民间的一些老太太告诉老师的,老师也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医学理念中,体现了民间草医的传承。所以这部书虽然称《任之堂中药讲记》,其实是集众多人毕生的临床精华而成。
老师在太白山采药时,由于山上没电,曾跟那些草医们打着手电筒翻书交流。老师平时还经常去求教一些草医郎中,得到一些药物心传。所以在老师身上,我们一方面学到了那些简验便廉的方药与治法,另一方面则学到了中医伟大的传承精神——不贵儒医,下问铃医。
在理论上,老师也是在不断完善,既有把脉走一圈的独到医学心悟,还有《黄帝内经》中最纯正的升降用药体系,以及从中悟出来的“鼎三法”。老师常跟我们说,同样的药,站的高度不同,用出来的效果就会有差别。我们的医学理念要够高度才行,就像登山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同样站在山顶上,有站在高峰,有站在小山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一年里,老师不单把我们的思想往山顶上带,而且往的是泰山高峰上带。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这中医传承的难道仅仅是医药知识吗?这中药讲记讲的难道仅仅是中药吗?老师一直都以道悟的高度来引导我们去学习中医中药。
在这一年跟师学习中,我们日日都在不断体会着这三点。
第一点,深信中医。一个不信中医的人,叫他用中医,他是不会有底气的。一个信中医但信力还不够,同样不能深入中医之门。所以对中医,老师不是一般的热情,而是深信。他过的就是一种中医的人生,已经很难把中医从他生活中分离开。他可以一年每天都在干这事,并乐在其中。这也只有深信中医的人才能做到。
第二点,中医大愿。老师说,要做好一件事,小愿小望还不够,要大愿大望。老师愿尽己所能为普及、推进中医做点滴贡献,这样的愿力使得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老师对中医的热忱与斗志。所以我们深切体会到传统中医的传承,岂止是古籍孤本脉法秘方的传承,更是大愿力的传承。老师创任之堂,就希望中医的传承永不断。
老师推崇张锡纯,所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我们临床提高的必读之书。老师不单推崇张锡纯医学思想的实用与精妙,更推崇他愿力之广大。张锡纯的自序中开首便提到:“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所以我们很多人学医虽然起步晚,知识暂时不如人,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可以暂时输人,但中医的这种广大的胸怀,坚固的愿力,却半分不能让人啊!
第三点,不间断地践行中医。在这一年中任之堂经历了不少事情,但老师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一件事而停止中医的进步。在爬山采药轻松的氛围中,他会聊起与医相关的事,甚至在睡梦中,老师也经常梦到与医相关的东西。老师跟大家讲到《医间道》上两个轮子的创造的构想,原来是他在一天做梦后醒来,脑中隐隐约约有太极球在转,于是融汇多年习医心得,灵感如泉涌,深夜挥笔而就,最后再通过临证实践去圆满理顺。看似一时的灵感,其实却是多年累积的质变啊!
老师连梦中都没有停止过精进,孙思邈写过一段话,体现了真正学医人的精神:“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堕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者心当摒弃俗情,凝心于此,则和鹊(名医医和与扁鹊二人)之功,因此可得而致也。”
古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是说,凡做一件事,开了头的有不少人,可最终能坚持做完的却寥寥无几。而在任之堂我们看到了老师善始善终的精神与韧性。一件事情他可以计划一年来完成,甚至更长的时间,每天都不会忘记点滴的坚持。我们想,就这样下去,只要方向对,就算是再微薄的滴水之力也会穿石。再细小的绳锯也会把木锯断。我们跟老师不间断地抄方学医,一两日不觉得有什么,可随着几个月的变化,再回首,才体会到原来进步与改变这么大。
这正如曾国藩所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又曰:“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中医师承它承的是什么呢?想起这一年多的任之堂学习,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方药治法,脉诊技能,更让大家受用的是有了一颗行中医的心。老师对中医的那股信念,真正改变了任之堂学生们的中医观,让大家都能够不断地走向更大气的中医。
所以说,深信,大愿,加上不间断地行中医,就是中医成长的三大基石。自古以来的中医,代代都在传承着,他们在传承什么呢?表面看,就是技能与方药,而实质上就是这些精神与信念啊!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65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