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方家山本严《苓桂术甘汤的研究》一文中,把人群分为两大类型体质:云雀型和夜枭型。云雀型体质的人从早到晚精力充沛,不常患病,但是一生病就是大病;胃肠非常健康,食欲旺盛,有力气,耐力也好,从年轻的时候就同失眠无缘,起的早,睡的也好,即使在躺不下的地方都能立刻睡着。夜枭型体质的人则同云雀型完全相反,容易疲劳,没有力气,头痛,臂酸,胃呆,口苦,上逆,胃痛,眩晕,手足冰冷。早上不愿爬起来,夜间不想睡。这些情况在体检时又很难发现问题,大都限于自觉症状。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赖着不想起床,周末就一直睡到中午;白天总昏昏沉沉,靠一杯又一杯咖啡续命,晚上却又精神得不得了,一两点还不想睡,人称“夜游神”,那很可能就是夜枭型体质的人。
夜枭型体质的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会有各种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心悸、头痛等等,山本严指出,这些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以改善。经方家娄绍昆曾受到山本严的启发,他遇见一个动辄气短的病人,屡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无效,后来根据其一年到头不断地诉苦,容易疲劳,没有力气,早上不愿爬起来,夜间不想睡觉的特点,诊断为夜枭型体质,用苓桂术甘汤1周就有明显效果,坚持服药3个月,动辄气短的毛病就渐渐地消失了。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看起来平平无奇的4味药,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呢?
据《伤寒论》、《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主治“短气有微饮”,“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具体可能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概括来说,苓桂术甘汤证的核心特征是胸满气逆、心悸眩晕,而发生这些状况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痰饮”和“气上冲胸”,也就是水气上冲。
中医学家、经方家刘渡舟指出:水气上冲与心、脾、肾的阳气虚衰有关。心、脾、肾三脏之阳气健旺,就不会产生多余水寒之气上冲。水气上冲证者舌象可表现为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脉象多沉紧或沉弦,沉弦脉主水饮,紧脉主寒;面色则黄暗或黧黑,甚者可出现水斑。这些都提示内有痰饮水寒之气在作怪。苓桂术甘汤针对所谓“上焦悸”,也就是心脾阳虚导致的水气上冲。水饮邪气上犯心阳,起于心下(胃脘),上冲心胸,甚者至头,所以心下胀满,心悸,头晕,甚至会有胸闷、短气、濒死感等等很不舒服的感受;同时腹诊可见脘腹胀满,轻击有振水音,则可判定为苓桂术甘汤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苓桂术甘汤中,茯苓的作用主要是利水湿,甘淡健脾利水消饮,利肺气以通调水道,还可宁心安神定惊;桂枝则主要起振奋阳气的作用,补益心阳以化气,温通经脉而消饮,还可平冲降气;茯苓、桂枝相辅相成,为通阳降冲、化饮利水之主药。此外,方中白术可助茯苓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助桂枝补脾益气复脉以通心阳(桂枝伍炙甘草为桂枝甘草汤,为温补心阳之方)。因此全方具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可有效治疗水气上冲引起的胸满气逆、心悸眩晕等证。刘渡舟称苓桂术甘汤:“用药只有四味,但其中变化奥妙,相须相使,颇有千军万马之势。”日本经方家大塚敬节刚开始学习经方的时候,曾经往诊治疗一位妇女,卧床不起,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起床,当他腹诊时发现心下部位有咚咚的振水音,马上果断使用苓桂术甘汤,服药不到1周,患者就可以随意活动了。他晚年回忆起这个病例的时候,感慨万千,因为经方卓越的效果,着实令年轻的心感到深深的震撼。再回头看看夜枭型体质的人,晚上睡得迟,白天容易犯困、目眩、头晕、头痛、没精神、易疲劳、爱瞌睡,严重的也可能胸闷短气心悸,这正符合苓桂术甘汤的核心特征,因此也往往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来改善。究其原因,也正是和熬夜、睡眠不足导致的心脾虚损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当然不是所有的水气上冲、短气心悸都是苓桂术甘汤证,还有“中焦悸”之茯苓甘草汤证、“下焦悸”之苓桂甘枣汤证、气冲胸咽之苓桂味甘汤证、肾虚上逆之肾气丸证、肾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等等,要注意辨别,我们今后也会一一介绍。上一篇文章介绍的小青龙汤证,和苓桂术甘汤证同为水气之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山西名医闫云科曾诊治一位痰饮咳喘的病人,初诊为外有表寒、内有痰饮之小青龙汤证,恶寒背冷,咳嗽喘息,痰多白沫,不能平卧,与小青龙汤加味二剂,表邪解后,咳喘减轻,仍腹中气逆,痰多,不得卧,后续则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以复其中阳、温化痰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除有无表寒之外,小青龙汤证和苓桂术甘汤证主要区别在于病情的程度不同,小青龙汤辛烈峻猛,多用于表寒里饮的急证、重证,咳喘重,痰多清稀;苓桂术甘汤则专攻心脾阳虚导致的水气上冲,以胸满气逆、心悸眩晕为主证,虽然有时也可能有点咳嗽白痰,但症状相对较轻,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62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