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有一种病叫“奔豚”,主要表现是脐下部位悸动不安,严重的会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气从脐下向上冲逆,就像有一群奔跑的小猪,从下往上走窜,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短气心悸。奔豚病发作严重时,人会感到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大敌,如面死亡,因此《伤寒论》以“奔豚”描述病情发作时的慌乱惊恐手足无措。
要怎样才能把这群乱跑的“小猪”快快赶出去呢?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简称苓桂甘枣汤)是治疗奔豚病的代表方,主要应用范围是脐下悸、欲作奔豚,即经方家刘渡舟所称“下焦悸”。
“脐下悸”具体表现为水与气相搏于脐下,因而产生强烈的悸动;有时也可能悸动并不明显,只是水气走窜导致的漉漉有声、时有腹胀腹痛;水气可能已经上冲,也可能还未上冲,上冲则心悸、胸闷、短气,甚至可能晕厥。
苓桂甘枣汤证也是一种水气病,除脐下悸这个关键特征外,也会有小便不利、舌苔水滑、脉弦紧、面色黄暗或黧黑等水气之病共有的特征,气上冲之后的种种表现,也和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等相似。苓桂术甘汤证主要症状在上焦(气上冲胸),茯苓甘草汤证主要症状在中焦(厥而心下悸),苓桂甘枣汤证等悸动不宁则从下焦开始(脐下悸),应用时要注意辨别。
苓桂甘枣汤相当于苓桂术甘汤去白术而加大枣,茯苓、桂枝用量有所增加。白术和大枣都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都可以用来治疗水气上冲的病证,那么本方为什么不用白术而用大枣?原因在于,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心脾阳虚所致的气上冲胸,用白术有助于健脾利水;而苓桂甘枣汤证心脾阳虚更甚,上虚不能制下而作脐下悸,需重用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令全方温补心阳、健脾利水之力更强,为防利水过度而伤津,所以去白术而加用大枣,意在补脾胃、生津液。苓桂术甘汤和苓桂甘枣汤之间的加减变化,经方之严谨可见一斑。
以下是两个有代表性的苓桂甘枣汤证医案:
1、奔豚证案(刘渡舟)郭某,男,56岁。患奔豚证,发作时气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烦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并见头身汗出,每天发作两三次。小便短少不利,有排尿不尽之感。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此水气下蓄,乘心脾阳虚而上冲。服用苓桂甘枣汤两剂,则小便畅通,奔豚气不再发作。2、欲作奔豚证案(刘渡舟)李某,男,43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伴小腹及胃脘胀闷不舒,心悸。寸脉软,关尺之脉俱弦。此心脾阳虚,水寒之气将欲上冲之证。服用苓桂甘枣汤三剂后冲逆之势平伏,转用真武汤加桂枝,三剂而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奔豚病都是苓桂甘枣汤证,奔豚病还有应用其它方剂治疗的机会,比如桂枝加桂汤。
经方家胡希恕讲过一个治疗奔豚病的故事:有一个名医曾遇到一个奔豚病人,不知怎么办好,于是去请教胡希恕。在胡希恕建议下,这位名医用桂枝加桂汤把病人治好了。后来他又遇到一个奔豚病人,又用桂枝加桂汤,结果很奇怪,怎么不好用了呢?只好又去请教胡希恕。胡希恕说,上回那个病人是在表证的基础上有奔豚气上冲,所以适用桂枝加桂汤;这回的病人是无表证的奔豚病,要用苓桂甘枣汤呀。
这个故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在治疗奔豚病时应用的不同。桂枝加桂汤适用于太阳病误治引发的奔豚病,主要表现为发汗太过,水气趁上身发汗之虚从少腹上冲心胸,同时应当还伴有脉浮、发热等表证未解,所以要用桂枝加桂汤,也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桂二两以增强平冲降逆的作用,同时还保留桂枝汤解肌发表的功能。若无表证或发汗后表证已解,但心脾阳虚不能制下,下焦水寒之气妄动致水气上冲,则用苓桂甘枣汤。简单来说,前者的关键点在表证,后者关键点在水气。
此外,《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中还有奔豚汤,用于治疗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的奔豚病。我们辨证时一定要观察全面、仔细推敲,不能生搬硬套、刻舟求剑,名医尚有辨证失误的时候,后学者更要引以为戒。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62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