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栀子泻火,何以能清各经之火?”此问实触中医药理之精微。栀子味苦性寒,色赤形圆,归心、肺、三焦经,然其泻火之功,确以清肝为枢机,此中玄机,值得深究。
一、肝火为诸火之贼
《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内寄相火。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明言:“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肝失疏泄,则相火妄动,诚如《辨证奇闻》所指:“诸火皆肝火之延。”肝火炽盛,可上灼肺金为咳喘,中扰胃土为呕哕,下汲肾水为淋浊,旁陷心宫为烦懊。故《药品化义》直断:“栀子专泻肝火,使之不再旁扰他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二、栀子泻火如执枢
观《伤寒论》栀子豉汤治“虚烦不得眠”,即是肝火扰心之典型。肝为心母,母病及子,栀子清肝即是宁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目赤肿痛,常以栀子配夏枯草,取“肝开窍于目”之理;治胁痛口苦,合龙胆草同用,正应“肝气郁则化火”之机。汪昂在《本草备要》中道破天机:“栀子能引上焦之火屈曲下行,实得水火既济之妙。”
三、引经报使如用兵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立“引经报使”理论,谓:“栀子得香附则解郁火,得滑石则利小肠,得生姜止呕哕。”栀子本入三焦,而三焦为元气之别使,水谷之道路。配伍不同引经药,则其泻火之功可直达诸经:
· 配黄芩,循少阳胆经清郁火
· 合生地,入少阴心经凉血热
· 佐茵陈,利阳明胃肠退黄疸
此即《医学入门》所谓:“栀子其性轻扬,能升能降,随引经药而达病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四、虚实之辨见真章
然须明辨:《本草正》告诫:“栀子大能降火,若邪在表,虚火在里,不可误用。”栀子所清,乃气分郁热、三焦实火。若遇阴虚火旺,则当佐以滋阴之品,如《慎斋遗书》中栀子配麦冬清金制木。张仲景在栀子干姜汤中,更示人以寒热并用之法,防其苦寒伤中之弊。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栀子泻火之妙,在于执中央以御四方,清肝火而平诸火。正如良将用兵,既直捣黄龙,又分兵合击。学者当明其泻火之枢在肝,运其引经之巧在配,察其虚实之要在证,方能得古人“泻火圣药”之三昧。此正合《本草纲目》“栀子统洽三焦火郁”之深意,亦显中医“治病求本”之至理。#中医##养生##中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58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