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交通阴阳”,它通常指的是调理人体阴阳气血,使其恢复平衡、和谐流通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中,这是最核心的应用领域,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核心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而“交通阴阳”是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
“交通阴阳”最经典的生理模型是“心肾相交”,健康的状态是:心火下降以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这种“水火既济”的状态,就是心肾阴阳顺利交通的表现。如果心肾不交(即阴阳交通受阻),就会导致心火亢盛于上,无法入睡,肾水寒于下,腰膝酸冷,心悸、心烦等症状。
其次是营卫调和:卫气属阳,行于脉外,负责温养肌肤、防御外邪。营血属阴,行于脉中,负责化生血液、营养周身。营卫二协调运行,相互交通,才能保证腠理开合正常,汗液分泌有度,人体不易受外邪侵袭。
交通阴阳的具体方药及适应证:
1.半夏与夏枯草,半夏“生于夏半”,秉阳气极盛之时而生,善引阳入阴。夏枯草“夏至即枯”,秉阴气初生之时而谢,善引阴入阳。两药合用,正好顺应了自然界春夏阳气生发与秋冬阴气收藏的节律,形成一个完美的阴阳循环闭环,强力调和人体内在的阴阳失衡。半夏性温,夏枯草性寒,两者合用,寒温并施,相互制约,使得药性平和,不偏不倚。半夏降逆气,通泄壅滞;夏枯草清肝火,平抑肝阳。共同作用于导致“阳不入阴”的核心病机。通过清肝火、化痰浊、降逆气,共同打通阳气进入阴分的通路,使心神得安,夜寐自宁。这个药对最擅长治疗的失眠类型是:肝火扰心型、痰热内扰型、阴阳失调型(单纯性的入睡困难、早醒,伴有心神不宁)。
2.半夏秫米汤,被称为“治失眠第一方”。《内经》认为半夏能“通阳气而下降”,即引导上焦亢盛的阳气向下通行。秫米(一说是黄黏米;一说是高粱米)熬出的浓稠汁液,能在胃肠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一方面减少半夏对胃肠的刺激,另一方面这层“膜”在中医理论中象征着 “屏障” ,有助于将半夏引入的阳气“包裹”在阴分之中,使其安住,从而促进睡眠。适用于 “胃不和则卧不安” 型的失眠,这种“胃不和”多指 “中焦气机壅滞” 的状态。3.黄连与肉桂,清心温肾,引火归元。是“交通心肾”最经典的药对。黄连清泻心火,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一寒一热,使心肾各归其位,水火相济。通常比例为黄连:肉桂 = 10:1。治疗上热下寒非常明显的情况。主因肾阳虚于下,不能鼓动肾水上济,同时虚阳浮越,导致心火亢于上。见心烦失眠、口燥咽干(上热),下肢冰冷、夜尿频多、腰膝冷痛、舌淡红、脉弱(下寒)。
4.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四药合用是孔圣枕中丹,补益心肾,涩精止遗,治疗偏于虚证,热象不明显者,调节肾精与心神失调的精亏神逸型“心肾不交”,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精神恍惚、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淡、脉虚弱。方中龟甲滋阴潜阳,益肾补心;龙骨镇惊安神,固涩止遗;远志、石菖蒲化痰开窍,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四药合用,交通心肾,益智安神。
5.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即黄连阿胶汤,治疗心火亢旺,肾阴不足证,主因肾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导致心火独亢于上。 以失眠、心烦、心悸为主,伴口舌生疮、口干、盗汗、遗精、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中黄连、黄芩 大苦大寒,直折心火;阿胶、白芍、鸡子黄 滋补肾阴,养血安神。共奏“泻南补北”,使阴阳平衡。
6.桂枝汤,调节阴阳的层次更为基础和根本,它作用于人体的“营卫”层面,通过调和营卫来实现阴阳的自和。桂枝(阳) + 白芍(阴)是调和营卫的核心药对,生姜 + 大枣调和脾胃,生化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和卫(助阳),大枣甘缓,助白芍以养营(助阴)。炙甘草调和诸药,坐镇中州。
7.四逆散,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药调理气机,该类阴阳不交是因为郁滞,气机阻滞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出现厥冷,使用四逆散通过理气达到交通阴阳的目的。
8.封髓丹, 降心火,益肾水。用于由虚火上炎、肾精不固引起的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咽喉肿痛; 心烦失眠;面部潮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脚心发热;特别是虚火导致的牙痛、牙齿松动。方中黄柏擅长清泻下焦相火、湿热。砂仁温通制约黄柏苦寒,防止它损伤脾胃,同时将浮越上冲的虚火引导回肾元本位。甘草补土伏火,通过增强脾胃功能来间接控制火势。
9.潜阳丹:将浮越在上的虚火强行引回本位,是治疗“虚阳浮越”的经典。虚阳浮越是肾阳虚衰到一定程度,阴寒内盛,把体内残存的、微弱的阳气格拒于外、于上。本质是寒,表象是热,潜阳丹把这些飘浮在外、无根无依的“虚火”重新引回肾中,从而根治上热的假象。方中砂仁性“松动”,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同时能纳气归肾,疏通中焦的寒湿壅滞,为浮阳的回归打开通路,并将其引导至下焦。附子大补命门真火,温补肾阳,只有火被重新点燃、壮大,才有力量吸引和接纳那些浮越在外的虚阳回家。龟板寒凉清解上浮的虚火,质量沉重的特性,像锚一样,将上浮的阳气“拉”下来,使其回归本位(潜阳)。
10.莲子、五味子,用于因虚导致的心肾不交,不再描述,请各位补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56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