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今年42岁,是国内知名高校的一名女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外界眼中,她是学术圈里典型的“成功女性”,拥有稳定的编制和一系列科研项目,还担任研究生导师。可光鲜背后,鲜有人能真正理解林瑶每天承受的压力。从清晨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回复学生邮件、完成基金申请,几乎没有一刻属于自己。学院不断下达科研成果的考核指标,要求她在有限的时间里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重点课题,还要承担大量教学任务。
每天回到住处,父母的电话也会接踵而至,不是提醒要多照顾身体,就是催促她“别光顾着工作,也该考虑家庭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林瑶逐渐透不过气,夜里常常醒来,脑海里仍在演练第二天的课堂流程或修改论文的思路。失眠的夜晚越来越频繁,身体和精神都在透支。
2021年4月13日下午两点,林瑶正在为本科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堂气氛沉闷,后排几名学生窃窃私语,有的甚至低头看手机。她已连续三次提高音量提醒,但扰动声依旧此起彼伏。那一刻,耳边的杂音仿佛变成锋利的锯子,一点点拉扯着神经。强撑着继续讲解,走到黑板前时,却突然发现声音变得模糊,学生的口型在眼前张合,却听不清任何内容。试图发声时,喉咙干涩,语速迟缓,几乎难以完整表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下课铃响起,林瑶机械地回到办公室,双臂垂落,脑袋像塞满棉絮般空白。她坐在椅子上,连喝口水的力气都没有,只觉得身体仿佛散架。眼前的书本和试卷在视线里模糊成一团,意识逐渐飘忽。
4月15日早晨七点四十,刚踏入教室时,胸腔立刻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每一次吸气都伴随胸闷和窒息感,空气似乎凝固在讲台上。她无法直视学生的眼睛,每次抬头都仿佛有锐利的刀锋刺穿皮肤。为了掩饰这种不适,强迫自己在黑板上写字,可字迹歪斜,右手抖个不停,粉笔几次差点折断。那一刻,林瑶陷入深深怀疑:自己是否还适合站在讲台?努力是否只是徒劳?
午休时,她独自批改作文。一份几乎全错的试卷像压垮骆驼的稻草,胸口堵得像团湿布,越发紧绷,呼吸不畅。正想起身透气,一股恶心感突然涌上来,接着干呕几声,胃酸刺鼻,眼泪不受控制地流出。她呆坐在椅子上,泪水滴在纸上,连抹掉的力气都没有。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同办公室的同事注意到她频频走神,说话迟缓,提醒最好去医院检查。林瑶终于意识到不能再拖。4月17日清晨,她请假前往心理门诊。医生详细了解近几个月的情绪波动、睡眠质量、工作负担,并安排了一系列测评。结果显示抑郁自评量表得分76分,远超正常范围,属于重度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28分,同样为重度。
为排除身体原因,医生又安排了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脑电图显示大体稳定,没有显著神经系统病变。最终确诊为重度抑郁障碍。医生建议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调整负性思维,并叮嘱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林瑶积极配合,按时服药,坚持接受心理咨询。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情绪逐渐稳定,夜里能规律入睡,课堂上也逐渐找回节奏。面对学生的干扰不再那么敏感,心态变得平和。她一度以为生活正在恢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然而,2021年8月20日晚上九点半,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打破平静。那晚林瑶靠在沙发上看电影,手机弹出一封邮件,署名是学院主管。措辞急促,要求她立刻重写教学设计,还附上语气严厉的语音批评。
那一瞬间,焦虑像洪水般涌上胸口,心跳紊乱,胸口绞痛。呼吸越深,反而越感到撕裂。脑海里反复回荡着“你做不好”“你不够格”的声音。她捂着胸口蹲下,感觉自己掉入无底深渊。几分钟内,情绪彻底崩溃,自毁念头涌现。林瑶踉跄走到书桌前,翻出备用的安眠药,手指颤抖着拧开瓶盖,将药片一把倒入口中。
幸好,家中同住的同事听到异响,破门而入,发现洒落的药片和神志不清的林瑶,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她被送往急诊,紧急洗胃。8月21日凌晨,逐渐恢复意识,精神科医生会诊后沉声表示:“情绪症状骤然加重,目前不能仅依靠常规药物和CBT。”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个结论让家人难以接受。年迈的父母守在病床前,母亲泪流不止,父亲攥紧拳头,满脸痛苦:“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会这样?”那夜病房里,除了抽泣声,只剩监护仪器滴答作响,记录着命运的转折。
父母彻夜未眠,望着苍白而呆滞的女儿,心急如焚。医生建议增加药物剂量,但副作用和疗效难以平衡。两人不愿就此认命,决定带林瑶转院,四处托人打听,希望为女儿找到更权威的治疗方案。
几番辗转之后,经一位旧友介绍,林瑶的丈夫得知隔壁省有位在心理科领域颇具威望的老教授,正好到本地大学附属医院做短期学术交流。这位教授从事情绪障碍研究数十年,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业内口碑极高,被视为许多家庭重新燃起希望的关键人物。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021年9月5日这天,林瑶的丈夫带着厚厚一摞病历资料,陪同妻子一起前往门诊。林瑶神情木然地坐在角落里,手指轻轻绞着衣袖,显得有些游离。老教授耐心翻阅病例,边听丈夫的讲述,边不时点头,眼神专注。看到几项关键检查记录时,他的眉头微微一皱,随即提笔记录,神态凝重而又冷静。
片刻沉思后,教授将资料合上,目光转向眼前的夫妻,语气缓和却带着力量:“目前林瑶的情绪已经处于临界点,如果仍旧只依赖常规药物和心理疏导,效果可能有限。”丈夫听到这里,双手下意识收紧,神情紧张,像是在等待宣判。教授却轻轻笑了笑,语调平稳:“不用过于担心,我见过更严重的情况,也帮助他们一点点走出困境。林瑶的情况,我相信有办法。”这句话犹如一根绳索,把在焦虑边缘徘徊的丈夫稳稳拉住。
教授接着放慢语速,娓娓道来:“像林瑶这样,反复波动、难以彻底稳定的情绪困扰,除了药物之外,我建议再坚持三件特别重要的事。这些事不需要花钱,也不涉及药物,却能从根本上改善状态。”丈夫带着疑惑与期待,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唯恐漏掉任何细节。教授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在昏暗海面上投下一个个稳固的浮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回到家后,丈夫严格按照教授的建议执行,不再频繁催促服药,也不再用过度紧张的眼神追问情绪,而是一步步营造出一个安稳的环境,陪伴林瑶一点点去尝试那三件事。时间被重新拉长,急迫感淡了下来,氛围变得平静而温和。
转眼过去整整一年。2022年9月初,林瑶如约回到门诊复查。精神科医生一时甚至没能认出眼前的她——面色红润,语速流畅,不再低头沉默,甚至会主动开起玩笑。心理测评分数大幅下降,睡眠和食欲逐渐恢复,复查脑电和相关激素指标趋于稳定,评估复发风险的等级也明显下调。
多位曾参与过初诊的医生翻看早期记录,忍不住相互交换眼神,难以相信眼前的变化。有人忍不住小声询问林瑶的丈夫:“是不是换了新的药物方案?”丈夫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望着妻子的神情柔和了许多。
面对医生的疑问与惊讶,林瑶神色从容。她站起身来,眼神坚定而明亮,说道: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其实抑郁症并不难,要说起来多亏了那位教授,是他让我坚持做这3件事,简单又有效,不打针不吃药,对身体没有任何负面效果,没有花1分钱就把病给养好了,只要做好这3件事,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见效果。”
林瑶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严格执行了教授的第一个建议,那就是重新调整作息和睡眠结构。过去的她几乎没有固定的作息习惯,经常为了赶论文或者修改课件,凌晨一两点才合上电脑,第二天清晨又不得不早早起床去上课,长此以往,昼夜节律被完全打乱。她常常在课堂上感到困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便硬撑下来,也无法保持稳定的教学状态。教授在详细了解情况后,要求她每天固定在晚上十点半前必须上床,早晨七点前起床,无论工作是否完成都要强制执行,即使到了周末也不能打乱节奏。刚开始执行时,林瑶总觉得身体无法适应,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甚至焦躁到出汗。教授提醒她不要急躁,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辅助方法改善入睡条件。
在教授的指导下,林瑶逐渐形成了睡前仪式。睡前半小时,她会放下手机和电脑,改为做一些低强度的伸展运动,比如肩颈舒展、腿部拉伸,同时配合深呼吸练习。卧室内的灯光换成柔和的暖光,窗帘拉紧,确保环境安静而昏暗。刚开始的几周,她依旧经常在半夜醒来,但随着练习的坚持,入睡时间逐渐缩短,夜间醒来的次数明显减少。两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改善,不再像过去那样头晕脑胀,情绪波动的幅度也逐渐减轻。规律的睡眠让药物的作用更加稳定,情绪也逐渐趋于平和。林瑶第一次感受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睡眠规律,竟能成为病情改善的关键支点。
第二件事出现在饮食方面。林瑶平时因为科研任务繁重,经常在办公室里随便买一份速食充饥,或者叫外卖匆匆解决。这样的饮食方式缺乏营养平衡,容易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大幅波动,而血糖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神经递质水平,使情绪起伏更加频繁。教授在了解到她的饮食习惯后,要求她必须严格调整饮食结构,在三餐中都要保证有复合碳水和高蛋白食物的比例。早餐需要有燕麦或杂粮粥搭配鸡蛋,中餐和晚餐则要增加鱼类、豆制品或瘦肉,并辅以新鲜蔬菜。与此同时,他要求林瑶逐渐减少咖啡的摄入量,并尽量避免含糖饮料和高糖点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起初,林瑶觉得这样做很繁琐,也担心会占用过多时间。但丈夫主动参与其中,每天陪她准备最简单的家常餐食,既节省时间又能保证营养均衡。刚开始的几天,她还会出现轻微的情绪低落和疲惫,身体似乎在适应新的节奏。几周后,她逐渐发现以往常出现的头晕、心慌和突然陷入低谷的情况明显减少,整个人在课堂上和科研中能够更加专注。饮食的规律和稳定让她的能量水平保持在一个平稳状态,不再因为血糖骤降而引发心情的大起大落。这种改善是悄然发生的,但持续累积后,效果十分明显。
第三件事与身体活动密切相关。林瑶的日常几乎被书桌和讲台占据,很少真正进行过系统性的运动。教授明确告诉她,缺乏运动会让大脑缺少必要的刺激和调节,不利于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于是,他要求林瑶每天必须保证至少30分钟的中低强度活动,不是高强度的力量训练,而是适合长期坚持的快走、慢跑或者轻度有氧运动。林瑶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常常在校园的操场上走几圈,步伐缓慢,心中也不甚投入,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
然而,坚持两周后,她意外发现运动后夜间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入睡变得更快,夜里惊醒的次数减少。早晨醒来时,身体的沉重感也逐渐减轻,清晨的疲倦感被取代成一种轻微的舒畅感。持续三个月后,医生复查发现她的血压和心率趋于稳定,精神紧张感显著减少。林瑶自己也能感受到,过去随时可能涌现的焦虑感正在慢慢淡化。她逐渐明白,运动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体能改善,而是为身体与心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药物和心理疗法的效果能够更持久地发挥。
资料来源
[1]李艳,赵进东,张国梁,等.郁证的理论溯源及国医大师徐经世治郁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1):5284-5289.
[2]谢君君,肖春燕,余碧玲,等.国医大师徐经世运用“理脾阴”法论治消渴病经验探析[J/OL].中医药临床杂志,1-7[2025-05-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268.R.20250427.1456.002.html.
[3]石小雨,储全根,黄辉,等.徐经世从伏邪论治发热经验[J].中医杂志,2024,65(24):2539-2543.DOI:10.13288/j.11-2166/r.2024.24.006.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53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