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复脉汤)源于《伤寒论》,主治“心动悸,脉结代”,核心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心脉失养。其原方组成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大枣,煎服时加清酒。临床需根据证型灵活加减,以下结合典型案例说明随症加减应用及剂量:
一、心律失常类疾病(核心应用)
1. 气血两虚兼瘀阻(冠心病早搏)
– 案例:48岁男性,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住院西药无效。辨证气血两亏、心阳不振。
– 处方:
– 基础方:炙甘草15g,党参9g,生地9g,桂枝9g,麦冬9g,阿胶9g(烊化),大枣5枚。
– 加减:
– 活血化瘀:加丹参15g、红花6g;
– 安神定悸:加酸枣仁12g、茯神12g;
– 宣痹通阳:加瓜蒌12g、郁金10g。
– 疗效:服药1个月后早搏消失,随访20个月未复发。
2. 顽固性早搏需重剂(室性早搏二联律)
– 案例:患者频发室性早搏,初用小剂量无效,辨证无误后调整剂量。
– 处方:
– 炙甘草40g,生姜30g,桂枝30g,生地30g,人参15g(原方剂量倍增)。
– 关键:经方剂量需足够,按一两折10g计算(非常规3g),否则难见效。
3. 阴虚火旺证(更年期心悸)
– 案例:62岁女性,冠心病伴房早,五心烦热、失眠便干。
– 处方:
– 基础方:炙甘草30g,党参15g,桂枝10g,麦冬20g,生地15g,阿胶15g(烊化),火麻仁20g,大枣10枚。
– 加减:
– 清虚热:去生姜、桂枝,加地骨皮12g;
– 安神:加炒酸枣仁30g、五味子10g。
– 疗效:7剂后五心烦热止,睡眠改善;续方加白术15g、茯苓15g健脾巩固。
二、非心律失常类扩展应用
1. 肿瘤术后真阴亏竭(肺癌肺痿)
– 案例:70岁男性肺癌术后,气喘痰多、舌红绛裂如猪腰。
– 处方:
– 加减复脉汤:生地90g,西洋参30g,麦冬24g,阿胶15g(烊化),炙甘草30g,龟板30g,鳖甲30g,石斛24g,花雕酒煎服。
– 加减:
– 化痰平喘:加白果10g(炒)、五味子15g;
– 固脱:加龙骨、牡蛎各30g。
– 疗效:3剂痰平气顺,1周舌生薄苔,可下床活动。
2. 冠脉支架术后气血虚损(脑功能退化)
– 案例:94岁患者支架术后神疲流涎、语言謇涩。
– 处方:
– 炙甘草汤合当归补血汤:生地45g,高丽参10g,炙甘草12g,黄芪120g,当归24g,大枣15枚。
– 疗效:3剂后精神转佳,语言恢复,可自行调琴唱曲。
3. 萎缩性胃炎(脾阴不足)
– 案例:37岁男性胃痛8年,胃镜示萎缩性胃炎,胸脘灼痛、口干便结。
– 处方:
– 炙甘草12g,党参15g,生地15g,石斛12g,白芍15g,阿胶10g(烊化),百合10g,佛手10g。
– 加减:
– 养阴和胃:加山楂15g、麦冬10g;
– 止痛:加白芍至30g。
– 疗效:连服90剂,症状消失,体重增加。
三、加减配伍关键要点
1. 剂量调整原则:
– 炙甘草:常规15-20g,顽固早搏可增至40g;
– 生地:滋阴核心,阴虚重者用60-90g(原方一斤),阳虚便溏者减至15-30g;
– 桂枝:温通心阳,心动过缓用10-15g,阴虚火旺时减至6g或去之。
2. 常见加减药物:
– 兼瘀血:加丹参20g、川芎10g(胸痛舌暗);
– 兼痰湿:加瓜蒌15g、薤白10g(苔腻胸闷);
– 兼阳虚:加附子6-10g(先煎)、细辛3g(畏寒肢冷);
– 神志不安:加龙骨30g、牡蛎30g(恍惚失眠)。
3. 煎服法注意:
– 必加清酒(黄酒100-200ml)同煎,助药力通行血脉;
– 阿胶烊化兑服,避免煎煮失效。
四、禁忌与注意事项
– 禁用场景:湿盛中满(苔厚腻)、痰瘀阻络(胸痛固定拒按)、外感实证者忌用;
– 慎用调整:
– 脾胃虚弱者:生地减量,加砂仁6g、陈皮10g防滋腻;
– 阴虚内热者:去姜、桂,加知母10g、黄柏6g。
> 炙甘草汤的运用精髓在于 “有是证用是方”:无论心律失常、肿瘤虚损或胃肠疾病,凡见气血阴阳俱虚(消瘦、萎黄、心悸、脉弱),均可化裁。重剂生地配酒煎是关键,且需坚持服药(多需1-3个月)以复脉填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779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