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读书|复合脉(下)|濡、散、不静、上盛下虚、下盛上虚
2025
09-13

读书|复合脉(下)|濡、散、不静、上盛下虚、下盛上虚

以下内容为传统脉象、伤寒金匮脉象及姚梅龄教授临床经验综合,仅供参考学习,下附《濒湖脉学》内容,方便对照学习

本文仅作入坑指南与读后复习总结,欲深入学习请详见此书《临证脉学十六讲》

                    濡脉

(一)濡脉之象

脉搏搏动的力度明显不足,且指下感到脉管壁软绵绵,甚至感到脉体模糊,边界不清

传统著作中往往把濡脉叫做软脉,但实际上,濡脉是软脉的一种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二)濡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

气分湿邪较甚

      湿为阴邪,其性濡,湿盛者,血脉软,所以脉象就软;湿阻气机,气机不畅,气血不能充盈脉管,也是湿盛致脉软的一个因素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附:软脉

软脉之象:指下脉象和软,脉管壁张力不高,脉搏并不比正常更有力

形成机理:

1.正常人。       是胃气的表现

2.脾气不足。      脾为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亏充盈脉管之力就弱,故脉软;脾虚易生湿,与濡脉形成机理一致

                    散脉

(一)散脉之象

脉搏忽大忽小,忽现忽隐,虽大亦显散乱,乍隐则感飘忽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二)散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

1.气血耗散欲脱

2.元阳脱散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不静脉

(一)不静脉之象

所谓不静脉即脉搏略数或数,略弹指或弹指

(二)不静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

1.正邪相搏

      脉不静提示正气在“躁动”,但邪气也想往里发展,往纵深发展,因此正邪也在向外争抗

不静脉,主要有两方面的临床意义:一是预测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服用退烧药后是否发热;二是判断我们的诊断是否出现偏漏

2.内有火热之邪

      如果脉不静,弹指而数,提示阳热过盛

      如果有出血倾向的人,见其脉不静,注意患者会不会出血

              上盛下虚脉

(一)上盛下虚脉之象

所谓“上”,指寸口脉之寸部,也包括寸前;所谓“下”,指寸口脉之尺部,包括尺后

一手之寸口脉,其寸浮,尺脉沉,且寸关尺三步处于一条斜行上翘直线之上的脉象

(二)上盛下虚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

1.邪气犯表,正气趋于表与表邪相争

2.邪气盛实于表,正气不足于里

3.邪气盛世于上,包括头、面、颈、胸、心、肺等,而肾虚于下

4.阳气浮于上而不足于下

上盛下虚脉的机理,一般来说是阳气浮盛,其中有一部分是感冒,而本身就有肾虚,或者是阴虚阳浮,火旺于上。

(三)上盛虚脉诊断意义的鉴别

四诊合参

              下盛上虚脉

(一)下盛上虚脉之象

所谓“下”,指寸口脉之尺部,包括尺后;所谓“上”,指寸口脉之寸部,也包括寸前

一手之寸口脉,其尺脉浮,寸脉沉,且寸关尺三部处于一条斜行下翘直线之上的脉象

(二)下盛上虚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

一般见于气血薄弱,而下焦有热之人,下焦之邪多为风邪。

“若教闲里工夫到,始觉淡中滋味长”~~~

下期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