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易佑堂”在介绍手少阳三焦经郄穴会宗穴时,提到修炼之人常会拍打,刺激会宗穴,说它有促进“五气归元,三花聚顶”的功效,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特效穴之一。
今天我想把我对“五气归元”与“脊柱炎”在重刺激会脉穴的情况下如何起作用,如何不起作用的思考述说一遍。
大概思路
①五气归元是什么
②脊柱与会宗穴关系
③会宗郄穴的真实含义
④从风池,中渚来看气化思维模式
⑤刺激会宗为何不起作用
⑥过度刺激会宗的副作用
⑦针灸的基础大法
我思考过程比较跳跃,牵扯知识点比较多,我尽可能地说清知识点并按条理来述说。
若您真心在学习中医,我相信您从我这里得到的是宗师级真传!
🙏🏽🙏🏽🙏🏽🙏🏽🙏🏽🙏🏽最近比较穷困潦倒,若您富余,并且认可我有宗师级水平,麻烦给点打赏,万分感谢!您的打赏是我奋勇前进的动力🙏🏽🙏🏽🙏🏽🙏🏽🙏🏽🙏🏽
本文的基础中的基础要记牢。
教科书说人体左主升为气,右主降为血,左肋为肝,右肋为肺,左为三,右为八,是从用的角度去说气化。
田八味先生从反向思维说左肋病是血不足,当方中加当归,右肋病是气不足,当方中加黄芪。是从体的角度去奠定气化。
按“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规则,
🙏🏽左边穴位主温中,艾灸之火气从皮→肌→脉→筋→骨→骨髓,有把体外之火压进的作用,是谓温中,艾灸太过会伤骨伤髓耗血耗津液之能,不分哪一经,切记🙏🏽
🙏🏽右边穴位主寒中,艾灸之火气从骨髓→骨→筋→肌→皮,有把体内之火外拔作用,是谓寒中,艾灸太过会腹泄,完谷不化,小便不利之能,不分哪一经,切记🙏🏽
脉者卖也,它就是个商人,进货存在仓库,出货卖出四方,运动干活为卖货,人瘦,躺床吃了睡为进货,人胖骨脆。
以上是我的所有学问的基础核心💥
五气归元,三花聚顶
内经本就是内丹修炼之书,是道教经典之一,专家不愿承认而已,《李少波真气运行法》从内经中引用不少观点,感兴趣可以去看,我是不会修炼之法的,但我会运用它的模式去思考问题。
以下内容来自DeesPeeK的阐发,颇有条理,我对天花地花人花对应略有改动,并加入对神的阐发
💥这里主要是为了说理,不是鼓励读者去修炼,切记,不遇明师,修炼方法不对,会造成终生伤害”💥
“五气朝元,三花聚顶”是内丹修炼家之语,易佑堂改为“五气归元”。
五气”指的是人体内“五脏(心、肝、脾、肺、肾)”所对应的五种生命能量(气→精神活动)。
心 藏神,属火,其气为 神
肝藏魂,属木,其气为 魂
脾 藏意,属土,其气为意
肺 藏魄,属金,其气为 魄
肾 藏志,属水,其气为志
“归元”中的“元”指的是下丹田,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源泉。
《灵枢*本神》篇讲
天之在我者,德也(阳光,空气,星光),
地之在我者,气也(土地,河流,山川),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药材食材因天地气交而生)
故生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德流气薄气交态)(心藏脉,脉舍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梦者魂行,血寒格气为梦)
(肝藏血,血舍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哦人没魄力,即没决断力,没担当,胆气不足,左升右降的气机运动减弱)
(肺藏气,气舍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所有看见与感到的存在为任,即将考虑如何用它与不用)(心藏脉,脉舍神)
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久思伤脾)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未知之事)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五气归元之态)
“五气归元”的含义是:
通过长期的如打坐、吐纳、冥想等方法修行,将原本散乱于五脏的神、魂、意、魄、志五种气,调和、炼化,使其凝聚、回归并稳固于丹田之中。达到这个状态,意味着人体内部的能量不再外泄和耗散,精神内守,身体达到一种高度和谐、健康、充满元气的平衡状态。
这是炼“精”化“气”阶段完成的重要标
“三花”并非指现实中的花朵,而是“三华”的喻称,指的是人体三种宝贵的能量经过修炼后升华而成的精华。
地花→ 对应 “精”:由人体之精炼化而升华的精华。
天花→对应 “气”:由人体之气炼化而升华的精华。
人花→对应 “神”:由人体之神炼化而升华的精华。
《灵枢》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天德与地气相薄(通搏)以化生机”。
“顶”指的是“头顶的泥丸宫”,被认为是神识的根本所在。
“三花聚顶” 的含义是:
在“五气归元”的基础上继续修炼,将体内的精、气、神三者彻底炼化,凝聚成更高层次的精华(三花),最终这三者共同上涌,汇聚于头顶的泥丸宫。这是炼“气”化“神”阶段完成的极高境界。
达到“三花聚顶”时,修行者会感到身心空明,烦恼尽消,智慧洞开,与天地宇宙相通,是即将得道成仙的象征。
1. 修炼次第:’五气归元’是’三花聚顶’的基础和前提。
先要通过腹式或逆腹式呼吸调和五脏之气,使其归元于丹田(炼精化气),
才能进一步炼化精、气、神三者(炼气化神),最终实现三花聚顶。
2. ‘能量层次’:“五气”是相对基础的生命能量,分布于五脏;“三花”是基础能量炼化后升华而成的更高层次的精华。
3. ‘最终境界’:当修行者同时达到“五气朝元”(五气归元的另一种说法)和“三花聚顶”时,就意味着已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工程基本完成,实现了生命的终极超越,也就是道教所说的“得道成仙”或“金丹大成”。
内经是如此描述的,
“天饲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耐彰”
“地饲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藏,五气得养,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伤寒论》曰
【3.79】师曰: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这就是心肺不藏,音声不宏亮,中气不足,传不远。
耐彰是传播扩张,章门是脾募穴,位于肝经,土的精华要有木来“疏泄传送”才能扩散空中为精气,这是章门含义。俗话为“脾为胃行津液”
而“神乃自生”,是“息息入踵(脚根)”,天气下降在脚与地气交换才能生神,脚者交也,阳生阴长,脚上阳气足才会骨多肉少,生成的神静止后都储为骨髓,脑髓,符合识神在脑。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五气得养”,它是“五气归元”的基础,五气本是天气下降于地气之中的气交之物,
💥生机在“天之五气天阳要降入地气”💥
五气是五脏,只有天阳才能带地阴入五藏,是气交混合态,这也是“血舍神”的本义。
“五气归元”包括“五气得养”“溢气为精下归丹田”两层含义。丹田下男为精室,女为子宫胞,人身元气所寄存之所。
会宗穴的真意与脊柱
郄穴是对所在经络深层次气血的疏通,专主空隙深处的出血,疼痛。
会宗穴手少阳三焦经的郄穴,三焦经所过,绕耳朵,耳孔就是空隙,深处疼痛,就找郄穴——会宗穴,
如果是眼痛,就找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金门穴,
如果是鼻痛,就找阳明大肠经的郄穴——温溜穴
如果是口舌痛,可找脾经的郄穴——地机穴和心经的郄穴——阴郄穴
以上文字来自<易佑堂>
内经<金匮真言论>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通输>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通输>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通输>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通输>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通枢>在脊。
也就是说
颈为肝枢→富贵包肝气郁
肋为心枢→肋间神经痛是心病
肩为肺枢→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
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以报息。
一息寸口脉四或五至,不足报息,不 到四至。至为脉跳。
髀为肾枢→脾胃有邪,流于两髂,髂为胯骨, 中气不足,湿气下流,源于肾阴阳两 亏,命门火衰
脊为脾枢→强直性脊柱炎关键在脾阳不升,
下元亏空,精亏,阴亏,阳衰,
命门火衰。
下元是小肠寒结,
精亏是少精,
阴亏是髓不足,
阳衰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四肢冷
命门火衰是天庭凹陷,头角太阳穴 不突出。
您在说三焦会宗穴,跟脾与脊柱有什么关系?
会宗作为三焦经郄穴,疏理深层次的气血,空隙,三焦与心包互表里,所理的“深层次”必是极为靠近心包甚至就在心包之表。
膻中是心包募穴,募者墓也,埋葬腐朽之物,有推陈出新出清阳之能,心包代行君令,主脉。
💥又是气会膻中”是全身之气的交会处🔥
膈俞为膀胱经之穴位,是膈肌之俞,膈随呼吸一升一降,心肺在其上做“蹦床”运动。
💥又是血会膈俞”是全身之血的交会处💥
胸中为宗气之所,俞嘉言讲,《金匮》治胸痹十二方,无不以“胸中大气旋转”为宗旨,大气一璇,天下皆安。
💥胸中又是内经所讲“天之五气与地之五气相合之所”💥
💥作为三焦郄穴,善理深层空隙之出血,疼痛,它连接着胸中的气与血,也就是说它理的是膻中与膈俞的气血交融,是气血之会,是胸中的“荣卫和”。💥
胸上有“璇玑穴,玉堂穴,灵墟穴,神封穴,神藏穴”,肚脐两旁有“天枢穴”,天璇,天玑,天枢是代表人身之北斗七星。
璇玑正对背部是“陶道穴”,什么是陶道,就是制泥坯陶器时不断旋转的座车,代表地气。
《伤寒论》讲,脐上悸,脐左悸,脐右悸,脐下悸,不可汗下,发汗伤阳,泄下伤阴,悸者阳气不足而水在下焦不流,阳加阴为脉,悸为脉动,阳气无力化水为气而“冰包炭火”!上为心,下为肾,左为肝,右为肺,脐眼为脾。上为夏,下为冬,左为春,右为秋,“斗柄东西南北指也”。
芍药专治腹痛药,调的北斗星空之夜阴,斗指的定夜空,芍即北斗,芍药是北斗药。
“下后胸满脉促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脉促为津液不足,胸中气在君火灼烤下趋于凝结,木遇桂则君火回骨髓,生姜,炙甘草,大枣补津补脾壮肺气”,再次证明芍药不仅主腹痛,还因疏开腹痛而天气得以下降腹中,若“下后脉促胸满”去用它,怕伤了胸中“宗气之阳”。
桂为木之圭,圭者地上“立杆测影之圭表”,是日行周天二十八宿,月行周天二十八宿,星行十二次在地上的二维投影,日代表天,月代表地,星代表北斗之外五星,而杆的立插点就是北斗。桂是“天之五气”的代表。
那么会宗穴的作用相当于桂枝与芍药的组合,代表天之阴阳和,胸中荣卫和。
下丹田为关元穴及周边,中丹田为膻中穴及周边,上丹田为印堂穴及周边。丹田为气交态。又称泥丸,泥丸宫专指头,泥丸是土的枢转作用,也就是说是“脾”的作用,但又以中丹田为核心,为贵。
膻中应为旦中,旦为日出,日出为明,为君火以明,中为中气为日中,中气由少阳相火与太阴湿土组成的腐熟沤汁状态,升清阳,降浊水是三焦的功能,是五脏六腑的“公共排水沟<决渎之府>”。从旦到日中,阳从阴出而盛于阳。
💥所以会宗穴所主的中丹田实为“升脾阳”💥
💢脊为脾枢,会宗穴当为治强直性背柱炎之核心之穴!💢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头为诸阳之会”
会宗穴的另一个主治功能是“聚精会神”。补充一身之阳气,只有阳气下降入精,才能聚散涣之精,交汇于神。
所以“易佑堂”讲:
💥三焦经正是身体大网络的系统,会宗穴呢,正能够联络表里上下,他又是郄穴,故深层次的不通,都可以用会宗穴来调理。
比如附骨疽,股骨头坏死,深部的囊肿,但凡关乎气血聚会,朝宗出问题,皆可以取会宗穴,此穴善清理三焦,疏通经络。
而对于植物人,脑损伤后遗症,手术开刀后有瘀血残留,会宗穴皆有康复的功能,它能贯彻三焦,通透内外,大有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之效。
有一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手不能搭肩,头不能后望,此督脉中枢系统缺血缺气不能旋转,会宗穴最擅长于会气血,导本源,聚宗根。💥
从风池穴到中渚穴来看穴位之象
天池穴与天泉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第一到第二穴,池为静止的水塘,泉为涌出的地水,从池到泉,水从静到动,从阴到阳。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穴位之气以含天阳以降为主。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位,旁边是足太阳经的天柱穴,是“肝气之枢”。头为天,为阳,天柱稳而不动支撑着天,又如“立杆测影之立杆”“代表北斗,是太甲”。
风池穴,池为池塘为不动,这里的“池”是另外之意!
风为寒热交争,如夏季的台风,寒热追逐,又如春季关中大地的“旋风”,地冻天暖,上下交争而为旋,夏季打麦场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旋风”,能把场上麦子卷上天空。所以风池不是风的聚集地,而是“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过程中,💢“风中寒气微凝而随风摇摆的水珠”💢,所以它主“抽搐”病。
即然穴位名称都是我们日常熟悉之物,只不过穴位名是“内丹修炼家”用熟悉之物用来描述修炼中“动态”的气流!
我们来看“中渚”穴,渚是水中一片小陆地,中是少阳相火与太阴湿土腐熟食物中沤汁变血之所。
那中渚正是“沤汁变血”水流中一小片陆地,如覆杯,有边缘。
这不正是《金匮要略中》枳实白术汤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的气分病?
中渚穴所主的病证,其核心病机就是这个“公共排水沟”(三焦水道)的中间,因为气机不畅、水湿不运,凝结形成了一个“岛”——一个水湿停滞、气机壅塞的病理产物。
这个“岛”的特点是 “大如杯,有边缘”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病理描述,它指的不是一个实体肿瘤,而是气与水结聚后形成的、有边界的、局部的壅堵感,比如:
胁下的痞满胀痛
腹中的气鼓水胀
身体局部的肿胀感
张仲景用枳实(破气消积)和白术(健脾燥湿)来治疗。枳实的作用好比“炸岛”,强力破开气结;白术的作用好比“疏浚河道并加固河堤”,健脾燥湿以杜绝再生。
凡是遇到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尤其是胸胁、腹部)有“一团东西”堵着,胀满不适,按之或有形或无形,但感觉边界相对清晰的症状时(这是气分病,未入血分),都可以考虑选用“中渚穴”作为主穴或配穴,以疏通三焦,化散痞结。
当然“中”的另一层含义包括胸中,中气是太阴湿土脾与少阳相火三焦腐熟食物沤汁变血之所,胸中则是太阴湿土肺与少阳相火胆在胸中蒸蕴而极,携天阳下入脚之地。
伤寒言足经而不言手经是手经随干活或运动阳气升极而随胆经降到足,胆经不降就“汗流满面”。
🦌颔厌穴作为胆经至高点,有开心,开胃,壮胸中气血而消厌烦厌世之情绪,从而汗流而止。
🦌会宗穴是膈俞血会与(膻)旦中气会的联接点,💥气血和而为宗气💥。
所以俞嘉言先生说“胸中大气不旋”脾胃病治不好,田八味先生治痞症,喜在甘草泻心汤中加入半夏,生姜,陈皮,半夏降胸口之气,生姜降人身之生气入肠,治“漉漉水响声”,🦌陈皮理胸廓三焦之雍滞之痰水🦌。
🐷但是会宗穴配中渚穴能否达到同样的目的吗?欢迎评论区交流!🐷
刺激会宗穴为何不起作用
是的临床中除了手法,深浅,方向,得气外,不管怎么针刺穴位它就不起作用,或者艾灸后起泡!
《灵枢》经要求针刺时,不能吃饱,不能太饿,不能酒后,不能男女同房之后,不能月廓空血气尽之时,同时要病人安静,用针者随病人呼吸而进针出针,或随病人腹式呼吸吹艾火为泄气,不吹艾火为补气。又有《虾蟆经》代表月相,强调天阳与地气在人身的气交态(人神),随季节不同,位量不同,人神之位禁针刺艾灸。
然后针刺或艾灸会宗穴,身体还不应,没效果反而上火或身上起红斑。
为什么?
①一来三焦本经,中渚穴属木穴,木为肝,木扎根于土而向上散精气于空中,有疏土和升清阳作用。
《辅行诀》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味是脾之体味,肝之用味,心之化味,体为地,用为天,化为气交。所以散不开,三焦雍堵。这是强调木的升清阳作用。生姜辛,生将军之药,过用耗肝血。
中渚为木穴,若肝血不足,肝风内动,或肝中寒,再刺激中渚穴,它就不起作用,🐷此时中渚穴附近的血管颜色青黑!🐷
②液门穴中无阳气,液门不开,它是三焦水穴,阴不蓄阳。
③支沟穴专主肋下如沟之位病痛,又蠡沟穴专主阴痒如虫咬,水沟(人中)沟专主面目肿又主膀胱病,人身气机升降状态的标志,沟沟瘀堵,非“泥石流”去冲刷而不开。换句话说就是体内隐藏难清理的地方污浊太多或凝结,或寒凝,或热凝结,如死痰,脂肪瘤等堵死了。
④天井穴井中渗不下去。四合院有天井,下暴雨四面房上水流入井中渗地下,井气上冲。天井为三焦经合穴,为土穴,土地板结而不渗。合主逆气而泄。
病人用下法伤了胃阴,导致足三阴经,尤其是少阴经阴气上冲,蓬于心下,日久生肿瘤,不用水蛭,炮甲珠,蜈蚣与盐蝎子之类虫药,或紫石英去“风寒在子宫十年而不育”,等俊利猛药不能开。
成为板结之“枯井”。
⑤四渎穴为三焦经主穴,四渎为江水,河水,湖水,海水,以通利为主,若如黄河,年年沉积瘀泥,如血管中沉积血脂,三焦为皮内膜外的细胞间交换的动力,有络脉,经脉。如此肯定会没有太好效果。
⑥若头中寒湿,冬天额头冷,是少阴中寒,当用附子麻黄细辛汤加减或真武汤加细辛加减,否则手少阳三焦经从手上头因干活或运动产生的阳气在头维穴,颔厌穴处通不过,从而产生偏头汗,人脸型整体上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窄而中间宽,面相上叫“日角月角不突出”。
🦌但是会宗穴不一样,它主理胸中宗气,是“天之五气与地之五气”刚开始的交融之场所,是胸中气血和,荣卫和!它的生机旺盛,久而久之全身的气机都会旺盛,不可不重视。🦌
过度刺激三焦经穴位之害与应对之法
石门穴是三焦经募穴,位于下丹田关元之上一同身寸。
经中记载,女子刺灸石门穴会不孕,男子刺灸石门穴会无子。因为石门穴刺灸后会耗精,募者墓也,会埋葬三焦经污浊而壮阳气,“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过度刺激会宗穴也会“伤精”,该穴作用点在胸中,主阳气向头上汇聚,它又有“聚精会神”的功能,相对来说会“耗精”,“拔阴根”!
🙀《灵枢》<始终>篇有针刺“十二禁”,
🙀<五禁>篇有针刺“五禁,五逆,五反,五夺”之则,
🙀<九针十二原>有“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如痴呆症),守阳者死,夺阴者狂,针害毕”!
🙀真正去学中医的,应多读几遍原文,细细揣摩真意!
《阴阳应象大论》曰: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这是中医根治疾病总原则!🦌
🔥针灸的原理则“从阴引阳,从阳济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对于虚损病,则需要以中药为主,针灸为疏通经络。
🔥对于七老八十的老年人,形容槁枯之人,经燧已不利,当以中药调理为要,针灸徒增病人疼痛与难过。
🔥对于嗜酒之人,经虚络满,当以中药调理补津液为主,津未补起来,经燧空,针灸徒增病害,切记!
🙏🏽🙏🏽🙏🏽🙏🏽🙏🏽🙏🏽最近比较穷困潦倒,若您富余,并且认可我有“宗师级”水平,麻烦给点打赏,万分感谢!🙏🏽🙏🏽🙏🏽🙏🏽🙏🏽🙏🏽
敬请各位粉丝斧正,赐教💪💪💪💪💪💪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46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