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张胜兵:带状疱疹中医不抗病毒,逐本溯源方见速效
2025
08-26

中医张胜兵:带状疱疹中医不抗病毒,逐本溯源方见速效

病例信息

注:以下病案为本人亲诊真实病案,仅供学习参考!

个人信息:汤某,男,48岁

主诉:肩臂疱疹疼痛半个多月

现病史:半个月前左肩部出现针刺感疼痛,并放射至左臂,起初没想太多,觉得可能是自己太累了,于是自己去药店买了“风湿止痛膏”自贴。2天后,疼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左肩臂还出现数处鲜红色斑片,其上有成群水疱,疼痛剧烈,无休无止。

症见:左肩臂及腋下鲜红色斑片,其上有密集成群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疱壁丰满紧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心烦急躁,口苦咽干,纳食不香,夜间痛甚,难以入眠,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短少。

分析处理

读完主诉和病史资料,可知患者按西医的诊断为带状疱疹,根据主诉“肩臂疱疹疼痛半个多月”和症状,中医诊断则为蛇串疮。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成语里面也有肝胆相照这个词,你好我也好,我不好你也别想好。

肝病了,胆也紧随其后, 胆汁上溢就会口苦,而热毒重灼伤津液就会咽干、大便干结。

热扰心神,因此心烦急躁。

肝主疏泄,协调脾升胃降,若肝胆枢机不利,就会导致脾胃升降失调,就会导致纳食不香。

肩臂疱疹疼痛为肝胆湿热,湿热毒邪循经外溢,泛滥肌肤而发。湿热之邪阻塞经络,导致气血瘀滞,故而疼痛剧烈。

再看舌脉,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也是典型的肝经湿热指征。

所以,肝经循行部位疼痛+烧灼感+伴有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弦紧,这是肝经湿热,而且是热重于湿又有热毒的表现。因此,在治疗上就应该以清肝胆、利湿热为治则,因此我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蛇串疮

证型:肝经湿热

治则:清肝胆、利湿热

拟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生地20克、柴胡1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黄柏12克、大黄10克、虎杖20克、板蓝根20克、紫草12克、延胡索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菊花12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剂分三次服用。

二诊:7剂之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大便已通,水疱多已干燥结痂,但仍有疼痛。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掉柴胡、大黄;加入丹参10克、地龙10克。

三诊:续服7剂,皮损全部消退,已不疼痛。临床治愈。另配中药药丸一个疗程(3个月),以治其本。

总结与讨论

下面就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方子见效如此之快。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泻肝胆实火,又利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清热燥湿,助君药清泻实火。

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

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且方中苦燥渗利之品居多,恐再耗其阴,故用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以顾肝体,使苦燥清利不伤阴。

柴胡疏达肝气以顾肝用,并引诸药入肝经;柴胡与归芍相伍,以补肝体调肝用。

加入丹皮、紫草清热凉血。

加入黄柏、大黄、虎杖,加强清热燥湿之功。

加入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清热解毒。

加延胡索、地龙通经活络。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原方是有木通的,但因为患者的表现是热重于湿,所以就把祛湿热的木通去了。

综观全方,清利并行,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诚为泻肝良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