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唐福洪简短医案200例
2025
08-26

唐福洪简短医案200例

121、痔疮 (手术后复发)阳和汤加减。

许某某,女,43岁。莒县大石头乡人2011年8月28日一诊:10年前因产后吃菜少致大便干结,之后出现痔疮,3个月前做手术割除2个痔核,近又复发,出现痔疮肿痛,不敢坐。

检查:痔疮在4–6点左右,上下长约20mm,左右厚约7mm,凸出约14mm。 

诊见:舌质淡而老红,苔薄腻,脉沉缓。

处方:(1)颗粒剂,折合中药饮片量。熟地20克、鹿角霜20克、炮姜炭6克、肉桂6克、麻黄9克、炒芥子10克、甘草6克、地榆20克、赤芍15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牡蛎30克、连翘20克。 8剂, 开水冲,早晚饭后服。

(2)血府逐瘀颗粒1包,日3次。

(3)因大便干结,又另外加增液汤合麻子仁丸方加减(颗粒剂):生地2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 、火麻仁20克、枳实12克、厚朴6克、大黄6克、郁李仁20克、女贞子20克、砂仁6克。 6剂,大便干结时冲服1剂。与前药交替于饭前、后服。

9月11日二诊:痔疮缩小约一半,无不良反应。

诊见:舌质老红而淡且瘀暗,苔薄少。左脉沉稍弦,右脉沉细弱涩。

处理:(1)一诊方阳和汤加减加浙贝母20克。

 6剂,开水冲,分2次,早晚饭后服。

(2)血府逐瘀颗粒继服2合。

  9月18日三诊:痔疮基本消失。

处理:上方继服6剂巩固疗效。随访多年无复发。

122、鼻炎。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减。

张某某,女,30岁。莒县陵阳公社某庄。1973年11月24日一诊:本年春天感冒,之后引起鼻炎,鼻塞,通气不畅,不闻香臭,前额胀疼不适,有轻微咳嗽,治疗半年多,效果不明显。

诊见:身体好,营养可,舌质红,苔薄黄;脉缓滑稍微数,右寸浮大。

辨证:舌质红,苔薄黄,右寸浮大此肺火所致。

治则:清肺解毒,通窍。

处方:麻黄6克、杏仁9克、石膏31克、桑白皮9克、地骨皮12克、黄芩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辛夷9克、苍耳子12克、天门冬12克、海浮石15克。

 3剂, 水煎服。

11月28日二诊:药后鼻子已通气,头疼基本除,头无不适。

处理:原方继服3剂。  随访已痊愈,之后无复发。

123、甲状腺肿大。消瘰丸加减。

张某某之内,48岁,陵阳公社某官庄。1974年3月20日一诊:吞咽不利,呼吸憋气,颈部肿大不适,阵发轰热,热冲头部不适,达数月之久,久治不愈。

诊见:面色苍黄带青,眼睑稍肿,舌淡胖,苔白厚,双侧甲状腺明显肿大;脉沉弱,下颌两侧各能扪到约3X2厘米包块。

诊断:甲状腺炎。

处方:牡蛎31克、玄参31克、浙贝母12克、黄药子15克、海藻9克、全蝎9克(煎后再炒食之)天花粉15克。 

3剂,水煎服。

3月20日二诊:患者自述药后病去百分之八十。

诊见:肿大的甲状腺基本消失,局部有皱纹,未扪及包块。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

处理:原方玄参改为20克、黄药子10克。继服3剂告愈。

124、三叉神经疼。原载《山东中医杂志》3个方。

毛某某,成年男性,莒县爱国公社人。1968年7月初诊:右侧面部及牙疼半年之久,初起阵发性剧疼,近半月来持续剧疼不得入眠,曾去临沂地区医院诊治,服中药80余剂效不显,又去济南五处大的医院,经西医治疗,均无良效,唯封闭普鲁卡因或95%酒精能止疼10余分钟,建议作三叉精神切断术,本人不同意而请老中医会诊,带药回家,药后疼仍剧,而入本院观察室。

诊见:面色黯红,右侧面部微肿,齿龈亦肿,张口困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稍数。

处方:用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2克、 全蝎9克 、僵蚕12克 、白芷12克、 细辛4克、 天花粉15克、 龙胆草9克、 连翘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疼锐减,熟睡3个多小时。共服10余剂疼止出院。(住院期间亦配合西医治疗)半年之后复发,自服上方3剂无效,而来门诊治疗。

诊见:面色如醉,舌红绛,苔薄黄,脉象弦数有力,。

治拟:平肝潜阳,清火止疼法。

处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白芍15克、 天冬12克、 怀牛膝15克、 代赭石30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玄参20克、 川楝子12克 、石决明30克、 茵陈15克 、生麦芽15克 、甘草6克 、龙胆草9克、 白芷12克、 细辛4克、 僵蚕12克 。

水煎服。3剂疼止,继服9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又经一年多复发,自己服上二方各3剂无效而来门诊。

诊见:面色红,舌红绛有裂纹无苔,口干,脉细弦数,余无异常。

治拟:滋阴降火止疼法。

处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30克、 山药20克、 山萸肉12克、牡丹皮12克 、茯苓9克、 毛姜9克 、全蝎9克 、白芷12克 、细辛4克 、玄参30克。    6剂,水煎服。

药后疼止,又服10剂巩固疗效。

125、神经性耳聋。小柴胡汤加减。

徐某某,女,13岁,莒县龙山乡某村。1987年6月27日诊:左耳聋3月余。于3月前患感冒继则耳聋,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无效,去沂水中心医院查见:左耳鼓膜凹陷,重度耳聋,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西药治疗半月无效而来诊,现症左耳聋伴左侧鼻塞流涕,时有轻微头疼,不恶寒,不发热,不出汗。饮食、大小便正常。     

诊见:面色红润,神清,左鼻孔流清涕,舌质红,苔薄微黄,脉象弦滑。辨证为邪郁少阳型耳聋。

治拟:和解少阳,辛凉通窍。

处方:柴胡12克、 半夏9克 、党参12克、 甘草5克 、黄芩10克 、皂角5克 、细辛3克、 菖蒲10克 、薄荷6克 、辛荑10克、 苍耳子10克 、僵蚕12克、 蜈蚣2条。

姜枣引水煎服。   9剂。

8月8日,药后,听力稍有恢复。

查见:去复查:鼓膜基本平复。舌质正常,苔薄,脉滑。

处理:原方继服3付,巩固疗效。随访:听力恢复正常。至今无复发。

126、便血。(溃疡病便血)黄土汤加减。

荆某,男,53岁.患胃溃疡多年,病情稳定,昨日来朋友饮酒,今日腹痛便血。

诊见:面黄神疲,舌淡苔薄微黄,脉沉细弦右关弱。

处方:灶心土50克(有人用赤石脂代之)白术15克 、附子12克、 炙甘草8克 、黄芩12克 、生地20克、 阿胶15克 、地榆30克、 仙鹤草30克 、海螵蛸20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2剂血止,腹疼除。

处理:继服服两剂巩固疗效。并给黄芪建中汤加减善后。

127、阴囊潮湿如洗。六味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减。

任某某,男,83岁,浮来乡任家庄,现在住岳家村(和泰)。2023年9月19日初诊:阴囊潮湿半年余,时轻时重,近来加重如水洗,每天用多包卫生纸吸水湿。患者32年前突发脑梗塞,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言语、活动如常人,后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肢挛缩,现在已经不能伸直,1年前跌倒下肢骨折,之后不能走路;现在言语尚可,饮食基本正常,大便稍干2—3日一解,偶尔5—7天一解,小便频,夜尿多。

诊见:形瘦神疲,面黄而垢,舌质淡嫩红,苔少薄腻;左脉缓滑,右脉弦滑,两尺弱。

治则:补肾为主,佐以温阳化气。

处方:桂附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减。颗粒剂,折合中药饮片量如下:熟地10克、山药20克、五味子(缺山萸肉)6克、丹皮5克、茯苓10克、泽泻6克、补骨脂6克、菟丝子12克、巴戟天10克、枸杞12克、肉桂3克、附子5克。

6剂。     开水冲。分2次,早晚饭后服。

2023年10月3日二诊:药后大便保持2—3日一解,阴囊潮湿无明显疗效,脉稍缓和,余证如前。

处方:六味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减。颗粒剂如下:熟地10克、山药30克、五味子6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9克、肉桂3克(缺代桂枝6克)、菟丝子12克、巴戟天10克、枸杞12克、萆薢10克、土茯苓15克。

7剂。   开水冲。分2次,早晚饭后服。

2024年8月2日:得知阴囊潮湿消失,至今近1年未复发。

按语:一诊用桂附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减,以温阳化气利湿,结果无效,二诊去附子、补骨脂的助阳药,加重利水化湿而愈,是借鉴张仲景猪苓汤意的滋阴利水法,因本病的病机是肾阴阳两虚偏肾阴虚,治法是补肾滋阴、利水化湿,而获良效。

128、胃炎、食管炎。逍遥散加减。 

巩某某,女,76岁。莒县夏庄镇,住城里。2023年12月19日诊:反复胸痛连背,伴灼热感1年余。

胸痛偏右,疼时连背部灼热,每次疼10—20余分钟,活动、按摩后稍减轻,右肩背部有时偶尔疼(可能与冠心病有关);偶尔头疼如闪电状,随即消失。平时口干、口苦,胃中灼热,子丑时与早晨明显加重;饮食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偶尔黄。

胃脘及腹部怕冷5年,吃凉食物即胃疼并泄泻1—2次,不带粘液,若咽喉部不利则有痰(考虑有慢性咽喉炎)。

既往史:1、血糖偏高。2、半年前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冠心病。3、胃炎史10余年。

诊见:身材较小巧,面色黄白,稍带青,舌质淡绛,有瘀黯,舌中部苔薄腻微黄。脉沉细弦,左寸可,左关弦,右寸大,右关两尺弱。

辨证:胸痛偏右(冠心病多偏左),连背疼伴灼热感、胃中灼热、舌中部苔薄腻微黄为湿热,胸背部灼热是食管炎、胃炎(上焦火)所致;面色黄,胃脘及腹部怕冷5年,吃凉食物即胃疼并泄泻,右关弱为脾虚(即中、下焦虚寒,胃肠功能弱);口苦、面色黄稍微青、左关弦,为肝郁化火并肝木乗土;右寸脉大为上焦火(食管炎);舌有瘀黯,是久病则瘀或肝郁气滞致血淤,有冠心病亦常致血瘀;有时咽喉部不利,则有痰,是轻微咽喉炎所致。总之其病机是上焦及胃的上部燥热,胃的下部与肠的中、下焦虚寒。

诊断:食管炎、胃炎。

治则:舒养肝胆健脾,温中清热解毒。

处方:颗粒剂,折合中药饮片量。当归6克、白芍18克、柴胡12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炙甘草9克、酸枣仁20克、茵陈9克、栀子5克、蒲公英20克、黄芩5克、丁香6克。

 4剂,开水冲服,分2次,早晚饭后服。

方解:逍遥散加茵陈、栀子以健脾清利肝胆;蒲公英、栀子、黄芩清上焦及胃火;丁香温中、下焦之寒。

12月24日二诊:药后胃脘、胸痛连背疼伴灼热感明显减轻,口干口苦亦减轻,胃脘部怕冷明显好转。

诊见:舌质红,稍微淡,有瘀黯,苔稍厚腻微黄,脉弦滑,左关弦减,右关、两尺稍弱。

处理:上方加山药15克。6剂,开水冲服。

    2024年1月18日来电告知,服上药后诸症基本消失。

电话嘱咐:停药观察,注意不要吃辛辣和生冷食物,饮食调养,若有不适,早来复诊,至今无不适。

129、胃炎伴乏力。补中益气汤合补肝胆方加减。       

董某某,女,48岁,莒县浮来乡。2023年9月7日诊:短气乏力近2年,进行性加重,伴晨起口甘。早晨5—6点全身皮肤有热感,因胃不适多年,吃水果即矢气很多,前年去济南某医院做吞胶囊的胃镜(先天的,口张不大),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当时治疗2月余,胃痛基本消失,现在饮食可,不敢多吃,消化欠佳,大便尚可,日1次,自诉平素脾气急躁。

诊见:舌质淡老,苔少,脉缓滑有弦意,右关弦滑,左关、两尺弱。

辨证:短气乏力,舌质淡老为中气不足,并气血两虚;早晨5—6点全身皮肤有热感,是经络气血由肺经运行大肠经,晨起口甘,应该是7点左右,是经络气血运行至胃经,总之是肺、胃、大肠虚火所致;左关弱是肝胆虚,右关脉弦滑是肝木陷入脾土中,致好急躁,不敢多吃,消化欠佳;两尺弱为肾虚,不是本病的重点。

治则:补气养血,舒肝和胃。

处方:颗粒剂,折合中药饮片量如下:黄芪27克、白术12克、炙甘草9克、当归6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党参15克、酸枣仁20克、白芍18克、徐长卿18克、蒲公英20克、砂仁6克、丹参18克。

   7剂。      开水冲。分2次。早晚饭后服。

方解:补中益气汤,补脾肺之气,其黄芪与当归之比是当归补血汤意;炙甘草9克、酸枣仁20克、白芍18克补肝胆;徐长卿18克、蒲公英20克、砂仁6克、丹参18克,是治胃炎而设。

按语:2023年12月17日:患者来签名报销药费,问知:“服药2剂后什么感觉都没有,服完5剂后诸症消失,因苦于服药,还有2剂未服”,至今一切正常。现在虽然感觉很好,但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一定除根,嘱其忌食辛辣,饮食调养,也许能慢慢康复,若胃有不适,速来就医。

130、咯气20余年。血府逐瘀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许某某,女,42岁。莒县东关某大队。1982年9月18日一诊:经常咯气20余年,胃脘部不适,于剑突下偏左侧有麻木感,按之则嗳气或咯气,咯气后则舒,若按之不咯气则心烦,剧时麻木连胸部与背部,按揉亦咯气,夏天轻,冬天剧,遇冷亦加剧。病因于20年前恚怒生气致病,久治未愈至今。

诊见:营养可,面黄带青,舌质老红,有瘀黯,苔薄,舌右侧有黄腻苔;脉象细弦而涩,左关尤弦。

辨证:,面黄带青,左关尤弦为肝郁;舌质老红,有瘀黯为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化湿。

处方:当归12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红花8克、甘草5克、枳壳12克、赤芍12克、柴胡12克、川芎8克、桔梗8克、川牛膝1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佛手12克、青皮15克。 3剂, 水煎服。

9月22日二诊:药后诸症若失,唯舌质仍瘀黯。

处理:原方继服3剂。停药观察。

随访:多年无复发。

以上是内科与其它科,以下妇科与男科部分。

重129、经闭(肝郁气滞致血淤并湿热)桃花四物汤合三妙散加减。

卢某某,女,31岁,城阳镇某村。1988月8月4日诊:经闭近1年。自去年11月至今未行经,身体无明显不适。

诊见:舌质瘀黯,苔厚黄腻。脉弦尺涩。

辨证:因为未问病因,根据脉弦,认为是有肝郁气滞,因气滞导致血瘀,舌质瘀黯亦为血淤之征象;苔厚黄腻是湿热郁滞。

治则:舒肝理气合活血化瘀蒹清热燥湿、。

处方:苍术15克 、黄柏8克、牛膝15克、 黄连6克、 生地20克、 当归15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川芎8克、 香附15克 、青皮12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三棱12克、 丹皮15克 、地龙15克。 4剂,水煎服。

   8月13日二诊:服上药2剂后月经来潮,量多有血块,6天月经净(昨天)。

诊见:舌红有瘀黯,苔薄白,脉弦。

治则:舒肝补肾,稍佐活血化瘀,以达到下次月经按期而至。

处方:定经汤加减。熟地20克、 当归12克、 荆芥12克 、白芍15克 、赤芍12克、 川芎10克 、香附15克 、柴胡12克、 茯苓15克、 菟丝子20克、 山药20克 、益母草15克 、红花8克。 6剂,水煎服。 

9月6日三诊:1月后(昨日)月经来潮,基本定期,有少量小血块,小腹胀疼,余无不适。

处方:四物汤加减。熟地15克、 当归2克、 白芍15克 、赤芍12克、 川芎8克 、香附15克 、乌药10克、 延胡12克 、乳香10克。      3剂,水煎服。 

9月10日:月经已净,无不适。

诊见:舌质红,稍有瘀暗,苔薄白,脉缓滑。

处方:仍用定经汤加减。6剂。随访:自此之后,月经一直正常。

重130、经闭(气郁致血淤)丹栀逍遥散加减。

郭某某,女22岁,长岭乡某村。1984年12月30日一诊;3个月前正值经期,因恚怒致月经停,至今未行,时有腹胀、乳胀感觉。

诊见:舌老红,苔薄。脉缓滑,左关弦。

辨证:根据病因与脉左关弦,此肝郁气滞致血瘀而经闭无疑。

治则:疏肝理气合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克、 白芍15克、 柴胡12克、茯苓12克 、甘草6克 、薄荷10克、 丹皮12克 、栀子10克 、生地15克 、香附15克、 青皮15克、 王不留20克、地龙15克、桃仁10克、 红花8克。    3剂,水煎服。 

1月9日二诊:服药后月经来潮,经量较多,且有血块,5天月经净。现值经后,应该让其下次月经按其而至,给定经汤加减。

处方:熟地15克 、当归12克 、荆芥10克、 白芍15克 、香附12克 、柴胡12克 、茯苓15克 、菟丝子15克 、山药20克 、丹参20克 、红花8克。      6剂,水煎服。   

 1985年2月8日三诊:月经按期来潮,唯小腹及乳房有轻微胀感。

诊见:舌红苔薄,脉缓,左关稍弦。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当归15克、 白芍15克 、柴胡12克、 茯苓12克、 甘草6克 、薄荷10克 、丹皮12克、 栀子10克 、生地15克 、香附15克、 青皮15克、 郁金12克、 王不留20克 、瓜蒌30克。  3剂,水煎服。随访:之后月经正常,按月而至。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