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治疗心脏怔忡,心律不齐,中医辩证治疗心律不齐,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2025
08-25

中医治疗心脏怔忡,心律不齐,中医辩证治疗心律不齐,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中医对心脏怔忡、心律不齐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以下是相关介绍:

 症状:心慌气短,胸闷憋气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心脏怔忡、心律不齐多由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心血瘀阻等原因所致。例如,心虚胆怯则易受惊吓而致心神不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可引起心悸;心阳不振,不能温养心神,也会导致怔忡等。

 

治疗方法

 

– 中药方剂:针对不同证型有不同方剂。

1如心虚胆怯证常用安神定志丸加减,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以下是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心虚胆怯型心脏怔忡、心律不齐的相关信息:

 

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数或弦细。

 

方剂组成及剂量

 

– 茯苓15g、茯神15g、远志6g、人参(或党参15g代)9g、石菖蒲10g、龙齿(先煎)15g、琥珀(冲服)3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炙甘草6g。

 

功效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解

 

– 人参(或党参)能益气养心;茯苓、茯神可健脾宁心,使心气足而心神自安。

 

– 远志、石菖蒲能化痰开窍,宁心安神,使心窍通利,心神得安。

 

– 龙齿、琥珀镇惊安神,对于善惊易恐、心悸不宁有很好的疗效。

 

– 酸枣仁、柏子仁滋养心血,养心安神,可改善少寐多梦的症状。

 

– 炙甘草调和诸药,且有养心气的作用。

 

用法

 

– 上方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分钟左右,取汁约200 – 300毫升,分2 – 3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调整。

2心血不足证用归脾汤,可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以下是归脾汤治疗心血不足证心脏怔忡、心律不齐的相关内容: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方剂组成及剂量

 

– 白术10g、茯神10g、黄芪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人参6g、木香6g、炙甘草6g、当归10g、远志6g。若心血不足较甚,可加熟地12g、阿胶(烊化)10g以加强养血滋阴之力。

 

功效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解

 

– 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

 

– 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

 

– 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

 

–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用法

 

– 用水煎服,一般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取汁约200 – 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3心阳不振证则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起到温补心阳、安神定悸的作用;

以下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治疗心阳不振证心脏怔忡、心律不齐的相关信息: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桂枝10g、炙甘草1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人参(或党参15g代)10g、制附子(先煎)6g、黄芪15g、山茱萸10g。若心阳亏虚较甚,可加肉桂3 – 6g以增强温阳之力。

 

功效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解

 

– 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温通心阳。

 

– 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收敛心气。

 

– 人参(或党参)、黄芪补气,以助心阳。

 

– 制附子温壮心肾之阳,山茱萸补益肝肾,敛阴固脱,与附子相伍,可防阳气外脱。

 

用法

 

– 先将制附子、生龙骨、生牡蛎等先煎30 – 6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一起煎煮。一般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分钟左右,取汁约200 – 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调整。同时,因制附子有毒,需严格按照规范炮制和使用,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4水饮凌心证常用苓桂术甘汤,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治疗水饮凌心证心脏怔忡、心律不齐的具体信息:

 

症状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方剂组成及剂量

 

– 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炙甘草6g。若水肿较甚,可加泽泻9g、猪苓9g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若恶心呕吐明显,可加法半夏9g、陈皮6g以和胃降逆。

 

功效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解

 

– 茯苓为君药,淡渗利水,健脾补中,既能渗利水湿,又可健脾以助运化。

 

– 桂枝为臣药,温阳化气,既助茯苓化气行水,又可温通心阳。

 

– 白术为佐药,健脾燥湿,助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

 

– 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且与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心阳。

 

用法

 

– 诸药加水适量,先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30分钟左右,取汁约200 – 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由医生进行个体化调整。

5阴虚火旺证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可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以下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治疗阴虚火旺证心脏怔忡、心律不齐的相关内容: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天王补心丹:人参10g、玄参10g、丹参10g、茯苓10g、五味子10g、远志10g、桔梗10g、当归10g、天冬10g、麦冬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生地黄20g。

 

– 朱砂安神丸:朱砂(冲服)1.5g、黄连6g、炙甘草6g、生地黄10g、当归10g。

 

以上为一般常用剂量,具体用药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功效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解

 

– 天王补心丹: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玄参滋阴降火;当归补血润燥;丹参清心活血,共为臣药。人参补气,使气旺则阴血自生;茯苓、远志养心安神;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宁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上达于心经,均为佐药。

 

– 朱砂安神丸:朱砂质重性寒,专入心经,重镇安神,又能清心火,为君药。黄连苦寒,清心泻火,以除烦热,为臣药。生地黄滋阴清热;当归养血,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两方合用,共奏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之效。

 

用法

 

– 先将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中的药材(除朱砂外)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取汁约200 – 300毫升。朱砂研细末,用药汁冲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调整。朱砂有毒,不宜过量或久服,以免引起中毒反应。

6心血瘀阻证以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能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以下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血瘀阻证心脏怔忡、心律不齐的相关内容: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桃仁红花煎: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丹参15g、延胡索10g、香附10g、青皮6g、生地黄12g。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10g、炙甘草1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

 

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若胸痛甚,可加乳香、没药各6g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力。

 

功效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温通心阳,镇心安神。

 

方解

 

– 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养血活血,助桃仁、红花以通血脉;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行滞,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滋阴,以防活血伤阴。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温通心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收敛心气,与桃仁红花煎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通心阳、镇心安神之功。

 

用法

 

先将生龙骨、生牡蛎先煎30 – 60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一起煎煮。一般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取汁约200 – 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调整。

 7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治疗气阴两虚所致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常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以下是具体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人参10g(或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熟地黄12g、当归10g、白芍10g、远志10g、陈皮10g、肉桂3g(后下)。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若自汗较多,可加浮小麦30g、麻黄根10g以敛汗;若心烦失眠,可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0g以养心安神。

 

功效

 

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解

 

– 生脉散中人参(或党参)补心肺之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药合用,益气养阴,敛汗生脉。

 

– 人参养荣汤中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熟地黄、当归、白芍滋阴养血;远志养心安神;陈皮理气和中,使补而不滞;肉桂温通心阳,鼓舞气血生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之效。

 

用法

 

先将药材加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 40分钟,肉桂后下,煎5 – 10分钟即可。取汁约200 – 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调整。

– 针灸治疗:常选用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膻中、巨阙等穴位。内关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神门为心经原穴,能养心安神;心俞、厥阴俞为心与心包的背俞穴,可调理心气;膻中为气会,能宽胸理气;巨阙为心之募穴,可宁心安神。根据证型不同,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如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

 

–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心前区、内关、神门等部位,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心脏功能。如用手掌轻轻按摩心前区,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按揉内关、神门等穴位,每穴2 – 3分钟,以酸胀为度。

 

日常调护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宜清淡,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桂圆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中医治疗心脏怔忡、心律不齐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综合调理,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具体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