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虚劳”视为因多种原因导致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而引发的慢性虚弱证候,治疗以“补虚扶正”为核心,强调辨证施治。以下是中医治疗虚劳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虚劳的核心是“虚”,中医根据气血阴阳、脏腑虚损的不同,分为以下常见类型,治疗各有侧重:
– 气虚证:表现为乏力、气短、易出汗、食欲差等,治以补气,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 血虚证:可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失眠等,治以养血,代表方如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 阴虚证:多有口干、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治以滋阴,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 阳虚证:常见怕冷、四肢不温、腹泻等,治以温阳,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
– 脏腑虚损:针对心、肝、脾、肺、肾等具体脏腑的虚损进行调理,例如脾虚用参苓白术散,肺虚用补肺汤。
二、常用治疗方法
1. 中药调理:根据辨证结果,选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药物组方,长期调理以恢复脏腑功能。
2. 针灸与推拿:通过刺激穴位(如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改善虚弱状态。
3. 饮食调养:结合体质选择食材,如气虚多吃山药、莲子;血虚多吃红枣、猪肝;阴虚宜食银耳、百合;阳虚可食羊肉、生姜。
4. 生活调护: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耗伤气血的行为。
中医治疗虚劳注重“缓则治本”,强调循序渐进,结合个体差异制定方案,同时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与治疗。
二,中医辨证治疗虚劳的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中医辨证治疗虚劳需结合气血阴阳、脏腑虚损的不同类型,以下按常见证型列举症状、代表性方剂的剂量(参考常规用量)、功效、方解及用法,具体需由中医师根据个体调整:
一、气虚证(以肺、脾气虚为主)
症状
– 乏力懒言,气短自汗,动则加重;
– 食欲减退,腹胀便溏,面色苍白;
– 舌淡苔白,脉弱。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
– 剂量: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
– 功效:益气健脾。
– 方解:党参补气健脾(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气(使药)。三药配合,补而不滞,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二、血虚证(以心、肝血虚为主)
症状
–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 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色淡;
– 舌淡苔白,脉细。
代表方剂:四物汤
– 剂量:当归12g,熟地15g,白芍10g,川芎6g。
– 功效:补血调血。
– 方解:熟地滋阴补血(君药);当归补血活血(臣药);白芍养血柔肝(佐药);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而不滞(使药)。四药配伍,补血不滞,活血不伤血。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三、阴虚证(以肺、肾阴虚为主)
症状
– 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
– 干咳少痰,或腰膝酸软,遗精;
– 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汤剂)
– 剂量:熟地24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
– 功效:滋阴补肾。
– 方解:熟地补肾滋阴(君药);山茱萸补肝阴,山药补脾阴(臣药,三者“三补”);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清热,丹皮清泻肝火(佐药,三者“三泻”,防补药滋腻)。补泻结合,滋肾阴而不滞。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或用中成药(丸剂),按说明书服用。
四、阳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
症状
– 怕冷肢凉,腰膝冷痛,面色㿠白;
– 腹泻便溏(或五更泻),小便清长;
– 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汤剂)
– 剂量:干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桂枝3g,附子3g(炮)。
– 功效:温补肾阳。
– 方解: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补肾阴(君药,“阴中求阳”);茯苓、泽泻、丹利水泻浊(佐药);少量桂枝、附子温阳化气(使药),激发肾阳。全方阴阳并补,侧重温阳。
– 用法:水煎服(附子先煎30分钟),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五、脏腑虚损(以脾虚为例)
症状
– 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
– 消瘦面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 剂量: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2g,山药15g,莲子10g,白扁豆12g,薏苡仁15g,砂仁6g(后下),桔梗6g,炙甘草6g。
–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 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四君子汤基础);山药、莲子助健脾,兼固肠;白扁豆、薏苡仁渗湿止泻;砂仁理气醒脾,防补滞;桔梗载药上行,助脾肺之气。
– 用法:水煎服(砂仁后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或用中成药散剂,温水送服。
说明
1. 剂量仅供参考,需根据年龄、体质、病情轻重调整(如儿童减量,阳虚重者可增附子、桂枝量)。
2. 虚劳多为慢性虚损,治疗需长期调理,通常7-14天为一疗程,复诊后调整方剂。
3. 若兼夹痰湿、气滞等证,需在基础方上加减(如痰湿加半夏、陈皮),建议由中医师辨证开方。
二,十全育真汤 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十全育真汤是近代中医张锡纯所创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虚劳日久、气血阴阳俱虚,或兼夹瘀滞的证候,以下是其详细信息:
一、方剂组成与剂量(参考原方及常规用量)
– 生黄芪15g
– 党参12g
– 白术10g
– 山药15g
– 知母12g
– 玄参15g
– 生龙骨15g(捣细)
– 生牡蛎15g(捣细)
– 丹参10g
– 三棱6g
– 莪术6g
二、功效
补气养血、滋阴固涩、活血化瘀,适用于虚劳(气血阴阳俱虚,兼见瘀滞),表现为形体消瘦、精神萎靡、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自汗盗汗、或有胸胁刺痛、舌淡暗或有瘀斑、脉虚而涩等。
三、方解
– 补气健脾: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增强气血生化之源(黄芪兼能升阳固表,山药兼顾滋阴)。
– 滋阴清热:知母、玄参滋阴润燥、清退虚热,缓解阴虚所致的口干、潮热等,同时制约补气药的温燥之性。
– 固涩潜阳: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固涩,既能止自汗、盗汗,又能安神潜阳,改善虚劳所致的心神不宁。
– 活血化瘀:丹参、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疏通瘀滞(虚劳日久易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使补而不滞,兼顾“通”法。
全方共奏“补、清、固、通”之效,兼顾气血阴阳,补而不腻,通不伤正,适合虚中夹瘀的虚劳证。
四、用法
1. 水煎服,每日1剂,将药材(龙骨、牡蛎捣碎)加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30分钟,取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两次药液混合。
2. 分早晚两次温服。
3. 剂量可根据个体体质、病情调整(如瘀滞明显可稍增三棱、莪术用量;阴虚重者加麦冬、生地等)。
十全育真汤尤其适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产后虚弱、长期劳累等导致的虚劳兼瘀证,临床需在中医师辨证后使用,避免盲目服用。
三,老偏方治疗虚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07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