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光慈传下一张方,“攻补兼顾”,专治帕金森!【古方今用】
2025
08-14

胡光慈传下一张方,“攻补兼顾”,专治帕金森!【古方今用】

开篇:诸位上午好!这里是张建忠随笔。咱们今天更新一篇【古方今用】系列文章,如有不了解本系列的可以点此详细了解:古方今用张老师特别喜欢翻读一些古书籍,总能学习到不少东西,空闲时间张老师就摘抄记录笔记,我诊室后面的架子上全是我这几十年总结记录的方剂、条文、医案等。我总觉得,历代医典中的方剂、经典医案中的古方、还有张老师这几十个年头总结的常用方 经验方,都不该被埋没,还是想给大家详细讲讲,狠狠地安利!

好了,闲话不多说,且看下文!

▼全文3039字 阅读约10分钟 建议音频听文章篇幅较长,大家耐心读完、听完,定能受益匪浅

前言:

  胡光慈先生的天麻钩藤饮,我是在刚独立坐诊那几年才真正“嚼出味儿”的。

  那会儿有个老患者,手抖得连端茶杯都得家人托着,西医诊断帕金森,吃了药总喊头晕。

  我翻遍医案,想起先生的这个方子,抱着试试的心态开了七剂,没想到患者复诊时说:“手没那么’跳’了,端碗能少洒点水。”

  从那以后,我才真正琢磨起这方子的妙处,一用就是四十年,越用越觉得里头藏着治 “颤证” 的巧劲儿。

正文:

  老百姓总说“帕金森就是手抖、腿僵”,可在咱中医眼里,这病得往深了看。咱老祖宗管这叫“颤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那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简直就是为这病量身定做的——手脚抖、脑袋晃,多半是肝出了问题。

为啥是肝?

  肝主疏泄,还主筋脉。人到老年,肝肾精气慢慢亏了,就像老树缺了水,肝这根“枝条”就容易被“风”吹得摇晃。

  这风不是外头刮进来的,是肝自己生的——肝肾阴虚,阴液少了,肝阳就容易往上蹿,蹿到一定程度就成了肝风,在筋脉里瞎搅和,手脚能不抖吗?

再往细里说,这病是“本虚标实”的典型。

  “本虚”是肝肾阴虚,筋脉没了滋养,就像干硬的绳子,拉不开、展不直,所以会僵;“标实” 是肝风在里头闹腾,还夹杂着痰和瘀,把筋脉堵得更厉害,抖得就更凶。

  胡光慈先生创这方子,可不是随便把药堆在一起。

  我早年跟师父学的时候,他总说:“好方子就像好班子,各司其职还能搭台唱戏。” 天麻钩藤饮就是这样,十一味药,分工清清楚楚:

头阵:天麻、钩藤、石决明,先把“肝风” 按住

  天麻:这味药是“治风的老手”,性子平和,专入肝经。它不像是猛药那样“压”住风,更像个懂行的调解员,能把乱窜的肝风慢慢安抚下来。

  《本草汇言》说它“主头风眩晕,肢节挛急”,帕金森患者手抖、胳膊僵,就靠它来松缓。

  我临床发现,天麻用够量(一般15g),患者会说 “手没那么’跳’了,能稍微稳住点”。

  钩藤:带点凉性,像给肝风“泼点凉水”。

  它能清热,还能把往上蹿的肝阳往下拉一把,尤其适合那些“越紧张抖得越厉害”的患者——肝火旺、心烦躁,钩藤能帮着“降降火”。

  但这药得后下,煮沸后再放,不然药效容易跑掉,这是先生传下来的规矩。

  石决明:这味药最有意思,是鲍鱼的贝壳,沉甸甸的。

  中医说“重能镇潜”,它就像个秤砣,能把上亢的肝阳牢牢按住,不让它再“飘”起来。帕金森患者常说“头重脚轻”,就是肝阳太盛,石决明一上阵,脑袋能清爽不少。

  这药得先煎,煮够半小时,让药效充分出来。

  这三味药搭在一起:天麻稳住风,钩藤清掉火,石决明压住阳,手抖、头晃的毛病先能缓口气。

中军:川牛膝、黄芩、栀子,把“乱路”理通顺

  光按住风还不够,得把气血的“路”理清楚。这就轮到川牛膝、黄芩、栀子上场了。

  川牛膝:这药是“双向能手”,既能补肝肾、壮筋骨,又能把上头的气血往下引。

  帕金森患者腿僵、脚沉,就是气血“瘀在上面下不来”,川牛膝能把气血往腿脚引,不少患者说“吃了药,腿没那么沉了,能迈开点步”。

  黄芩、栀子:这两味是“清火的先锋”。

  肝风一动,容易“烧”出火气,火气一旺,又会加重风动,形成恶性循环。

  黄芩清上焦火,栀子清三焦火,俩药配合,能把肝火“浇”下去,保住肝肾的阴液。

后援:杜仲、桑寄生、益母草、夜交藤、茯神,给身子 “补补底”

  治慢性病,得顾着“本”。

  肝肾阴虚是帕金森的“根”,所以方子后半段全是“补底”的药。

  杜仲、桑寄生:这两味是“肝肾的贴心人”。

  杜仲能补阳还能安胎,性子温乎乎的,不会伤阴;桑寄生更妙,长在桑树上,能“借”桑树的精气,补肝肾还能强筋骨。

  帕金森患者常说“腰空、腿软”,这两味药能慢慢把“空”填上,还能平衡前面凉性药的劲儿,不让身子受寒。

  益母草:别以为这药只治妇科病,它活血利水的本事大着呢。

  帕金森患者筋脉里多有瘀堵,益母草能把这些“淤泥”化开,让气血流得更顺,配合川牛膝,腿脚的僵硬能松快不少。

  夜交藤、茯神:这两味专管“睡觉”和“心神”。

  帕金森患者多半睡不好,夜里越折腾,手抖得越厉害——心神不宁,肝风就更欢。

  夜交藤是何首乌的藤,能养血安神,让患者“沾枕头就能睡”;茯神是茯苓抱着松根的部分,能宁心,不让心神“飘”着。睡得好了,肝风自然能安稳点。

这方子的妙,在调不在治,在活不在死

  胡光慈先生的方子,妙就妙在“不盯着症状硬刚,而是顺着身子调理”。

  帕金森是慢性病,早中晚期表现不一样,方子也得跟着变,这才是“辨证施治”的真功夫。

  早期:患者多是“肝阳刚冒头”,手抖、头晃明显,脾气还大。这时候重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先把风按住,少用补药,免得“火上浇油”。

  中期:肝肾阴虚更明显了,腿僵加重,还总觉得口干、腰酸。这时候得加熟地、白芍,帮着补阴,杜仲、桑寄生的量也得加上去,给肝肾“添点料”。

  晚期:不光抖僵,还可能说话含糊、走路打晃,这是“髓海空了”。可以在方子里加少量鹿角胶、龟板,填精益髓。

  煎药也有讲究:石决明得先煎半小时,让它的“镇潜”劲儿充分出来;钩藤要后下,煮沸后再放,不然那点清火力就跑了。

  前几年有个患者,自己买天麻钩藤饮的成药吃,越吃越觉得“嘴里发苦、胃里凉”。

  我一看他舌苔白腻,是痰湿重的体质,方子里头黄芩、栀子都是凉药,他吃了自然不舒服。

  后来我在方子里加了3g生姜、6g陈皮,先把痰湿化一化,再用原方,患者就说“舒服多了”。

这就是先生方子的“活”——不是死搬硬套,得看体质、看阶段。

  用了四十年,越发觉得这方子是“活的教科书”

  现在总有人说“中医治不了慢性病”,可我用天麻钩藤饮调理好的帕金森患者,少说也有上千个。

这方子好就好在“攻补兼顾”:既用天麻、钩藤息风,又用杜仲、桑寄生补肝肾;既用黄芩、栀子清火,又用夜交藤、茯神安神。

  胡光慈先生当年创这方子,肯定是看透了“颤证”虚实夹杂的性子,才配出这么周全的药。

最后:

  《神农本草经》说“上药养命”,天麻钩藤饮就称得上“上药”

  它不光能让手抖得轻、腿僵得缓,还能让患者睡得香、脾气顺,这就是在“养命”。

  现在我带徒弟,总让他们先把这方子吃透,不是背药名,是悟其中的理:治慢性病,不能急着“除根”,得慢慢调、细细养,就像给老钟表上弦,得顺着它的劲儿来。

  胡光慈先生早已作古,但这方子就像他留下的“接力棒”,咱们这些后人接住了,用好它,让更多帕金森患者少受点罪,才不算辜负老先生的心血。

  这大概就是中医的传承吧——方子在,理法在,医者的仁心就在。

题外话:

大家多多留言,投票下期内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