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岐黄老中医:好用的治病思路,取象思维应用。
2025
08-08

岐黄老中医:好用的治病思路,取象思维应用。

好用的治病思路,取象思维应用。这天下的东西,都跟人身上有关系,都能对上卯榫,越想越有意思。比如说到“不通”带来的病痛,生活中就能找到贴切的比喻。想想家里的下水管道,天长日久,油腻污垢累积在管壁上,水流就会变得细小、迟滞,甚至完全堵塞。如果粗暴地用铁棍硬捅,反而容易撑裂管道;若只是静静等待,污物又无法自行清除。这时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往往是先用滚烫的热水冲刷(这可比拟为温通之药如附子、干姜、桂枝),让凝结的油脂变软、融化;随后再辅以巧劲的疏通(如同理气活血之药如川芎、香附、枳实)。 治身体内的气血瘀滞、痰湿内阻,道理也在于此。寒凝导致血脉不畅、或水湿停聚成痰,单纯用寒凉药或猛烈破瘀药,有时收效甚微,甚或损伤正气。恰当运用温通之力,如同那热水化油垢,先解其冻凝的势头,再辅以疏导之法,气血、津液才能恢复畅流。比如治疗久病难愈的关节冷痛,常常要用附子、细辛之类的温热药配以川牛膝、鸡血藤引导气血下行温通,就符合“温通疏导”的道理了。面对寒症,其调理之道可联想到为炉灶添火。 当屋内寒冷,我们绝不会指望用扇子扇起阵阵冷风来取暖(这如同盲目使用寒凉药)。真正需要做的,是向炉膛中添加柴火(如同使用温热的药物),让火焰重新旺起来,暖气自然弥漫开来。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胃脘部冷痛,稍吃凉食或吹风就腹胀腹泻,好比脾胃这个“中土之炉”的火力衰微了。这时,像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中的干姜、或者是一碗温热的生姜红枣汤,就如同投入炉中的薪柴,缓缓地将脾胃之火暖起来。若寒象更深入,影响到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精神疲惫等,说明这寒冷的根源更深(如肾阳虚、命门火衰),那就需要附子、肉桂这类力量更雄厚的“温补火种”了,它们能点燃身体的深部阳气,驱散彻骨之寒。说到调养脾胃,如同煮一锅好粥。 想熬好一锅香浓绵滑的粥,离不开充足的水量(好比阴津充足)、持续适宜的柴火(好比脾阳健运),而且米粒或其他材料添加也要适量(好比饮食有节、不过食滋腻)。如果水量不足(阴亏)或灶下火苗微弱(脾虚),又或者一下倒入了过多的米豆(食积),这粥轻则粘滞糊底(相当于湿阻、食滞),重则成了一锅夹生饭(消化不良)。此时处理食积,使用如山楂、神曲、麦芽这类药物,就像用勺子搅动锅底,帮助分散凝结的米粒;用上鸡内金,更如同提供了一个研磨的工具,帮助把那些不易消化的“硬块”磨碎。 但要保证“熬粥”的持久动力,最终还是需要增强脾胃运化本身的“火力”和“运化能力”,如运用党参、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之品,就像添柴续火、确保过程持续有力。比如同为发烧:若是因为风寒之邪将体表紧紧裹束(相当于门被寒邪锁死),人会感到发热但明显怕冷、甚至寒战、浑身骨头酸痛。这时若误用了大量清热解毒的寒凉猛药(大黄、石膏等),就好比试图用冰块去“熄灭”一个被寒气包裹的火种,结果是寒邪未去,反被引入体内伤及阳气。正确的处理应是选用麻黄、桂枝、羌活、防风这类“辛温解表之钥”,它们能温和发散体表的寒气“解锁”(发汗解表),卫表一疏通,热度自然就能发散出来。 反之,若症见高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显是内部火热炽盛(“真火”),此时再用温热药无疑是火上浇油,必须用黄芩、石膏、知母、生地等寒凉清润之品直折其火,才是正治。我一直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去悟中医,这也是中医的思维体验,古人对自然研究是最深的,这不是瞎猜,是多少年多少辈人眼睛看过、手掂量过、嘴巴尝过,才总结出的大学问!天地万物,样样是老师,处处有讲究啊!#你相信中医吗#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