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街头巷尾都会悄然换上这个季节的“标配”——遮阳伞、防晒衣和高倍数的防晒霜。阳光仿佛成了头号“公敌”,人们避光如临大敌,生怕晒黑晒伤。但其实,阳光并不全是“灼人高温”,它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理触发信号”——在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后,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会经历一系列转化,最终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这种“阳光维生素”不仅是人体获取维生素D最自然、最经济的方式,更在健康体系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现代人“宅文化”盛行,与阳光相遇越来越少,维生素D缺乏成了一种“隐性常态”。据研究,约30%-80%人群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最低值20ng/mL,相当于每7个人就有1人处于维生素D不足状态。晒太阳的“副产品”:不仅补钙,还保肌?过去谈到维生素D,会联想到骨骼健康。但其实,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今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1]登上了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期刊,带来了一个颇具突破性的发现:维生素D水平越高,肌肉质量也越好。具体来说,血清25(OH)D每升高1单位,四肢肌肉量可增加0.049单位;这一效果在男性身上尤为显著:男性每提升1单位维生素D,四肢肌肉量增加11%,提示维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于减少一般人群中肌肉质量的损失。不过,仅靠观察性数据还不足以判断维生素D和肌肉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为了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人员又评估了标准化后的肌肉指数(AMI)。无论在总体人群,还是男性与女性中,血清25(OH)D浓度均与AMI呈正相关。印证了维生素D水平的提升,与更好的肌肉健康状况相关。提醒我们,在久坐成风、户外时间不断被压缩的现代生活中,维生素D的缺乏不再只是“老年骨质疏松”的前奏,它可能也在悄悄牵动我们的肌肉线条和行动能力。根据上述NHANES观察性数据,不难发现,维生素D水平越高,肌肉质量也越好。但观察性研究只能说明“有关联”,却无法证明“谁导致了谁”。 比如,爱晒太阳的人可能本身就更爱运动、饮食更健康,这些因素本身就会影响肌肉质量。于是,研究团队进一步引入了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方法——两样本MR分析,来判断维生素D水平是否真的能“推动”肌肉的增加。结果令人振奋。在整体人群中,遗传上维生素D水平每增加1单位,AMM也会相应增加0.049单位。也就是说,维D不仅“相关”,还“带动”肌肉增长。进一步进行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VMR)分析,在控制了BMI、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身体活动水平等潜在混杂因素后,这一因果关系依旧稳固存在,并且这一效应在男性群体中的表现依旧亮眼:男性每提升1单位维生素D,四肢肌肉量增加11%。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多重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以因果角度证实了“阳光维生素”在维持肌肉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尤其对男性来说,维生素D的肌肉保护作用更为显著。脑子不糊涂,或许得靠维生素D“撑场子”维生素D除了默默扎根在肌肉这块“地”里卖力“干活”,还可能深入“脑海”,参与大脑健康的维护。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曾在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发表研究[2],指出:适量补充维生素D与痴呆症发病率降低40%有关,这使它有望成为延缓老年认知衰退的潜在“护脑武器”。国内研究也有类似发现。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团队在Nutrients期刊发表研究[3]指出,每天补充维生素D,搭配叶酸、B族维生素和辅酶Q10,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可能阻止神经退行性变。而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认知障碍的人来说,维生素D补充剂同样对大脑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而维生素D的“保护效应”并不仅限于预防。在认知功能下降的人群中,维生素D补充也展现出“延缓病程”的潜力。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活性形式1,25(OH)D能够参与调节神经细胞增殖分化、维持钙信号通路、支持神经营养因子生成、提高突触可塑性,甚至可能降低Aβ等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间接改善认知功能。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在大太阳底下“暴晒”来补维生素D。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如三文鱼(100g约含600–1000IU)、鲭鱼、沙丁鱼等高脂鱼类,蛋黄(1个约40 IU)、动物肝脏(如鸡肝100g约含50 IU)等。必要时,也可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但切记“补得多不一定更好”,一般健康成人推荐的每日用量为400IU。总之,维生素D的意义,早已不只是“补钙强骨”这么简单。从强健肌肉,到守护大脑,它正以一种更隐秘却更重要的方式,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力与思维力。对于久坐少动、缺乏日照、饮食单一的人来说,晒晒太阳、合理补充维生素D,或许正是改善身体状态、预防老年隐患的“低成本高回报”之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79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