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楣声《针铎》(上)
第一章 进针手法
进针是针刺手法的第一步和基础,也是针刺成功的关键,对整个治疗效果关系很大。其主要的要求,在于能达到无痛与入穴。也就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的“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古今各家的进针手法虽略有不同,但总是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而创立的。下述的进针法,主要是对现时通行与传统的进针手法作一温习与回顾,着重的是对单手进针与双手进针作出比较与评介,以便于选择和应用。
第一节 传统与常用进针法
综各家之言,抒一己之见,列为进针十四法:
一、端静《灵枢·寒热》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端,态度端庄严肃也;静,平静安详也。这是对待任何工作的前提,更何况关系于个人之毁誉得失、病人之生死安危乎!临诊之际漫不经心,轻率从事,求针之效,招针之害矣!自《灵》、《素》而下、历代对此莫不谆谆告诫,言嘉献,赫然在目、允宜列为用针之第一要义,而为吾道必须恪守之绳墨也。
二、正位 第一是应根据进针的不同部位,令病人体位舒适而进针;其次是医生的体位亦必须转侧自如,始便操作,三、调息平静的呼吸是人身内部环境安定的保证和表现。当病人的呼吸迫促而进针,则病气未除而正气益乱矣:在医生呼吸迫促而用针,则手心不协始误滥多矣!
四、神朝 朝者奉也、群臣叩见天子曰朝,即必敬必肃也。神朝即使精神专注、亦即注意力集中之意也,《标幽赋》:神不朝而勿刺,神既定而可施。“说明在行针之时,要医病双方精神皆有所专注:病者在接受针刺之先神气已经安定不致惊恐失措;医者在进针之时、已经心中有准、神娴气定不致操持失当。如此则医者之手心合一,病者之神气亦将互为扶持矣。
五、择针 这有两重要义:第一是明官。古代九针之制是为了各有所宜而创用的。病有轻重,人有强弱,穴有深浅识针之宜。方能明针之用。第二是防折。滞针与折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的两大隐思、《素问·宝命全形论》曰:“针耀而匀”。耀者无锈触也,匀者端直不弯曲也、能守此训,自不致折矣!
六、持针 当一针在手,未曾人穴之先,即应鼓足神气,而具有握虎擒龙之势,使气在针先、针随气人,是针即气也,气即针也,针气合一,而真气从之矣。针之为用,其要在手;而手之为用,其要又在指。故持针必须正指,《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下针必须持针端正,指力均衡,才能免于倾斜不正,与弯针折针之弊。
七、信左《难经·七十八难》日:“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这是强调在针刺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左手配合,而右手的作用则反而居于次要。在双手进针时,必须先用左手,对针处按压揣摩,这既可使针易入穴,又可使针下易于得气。《灵枢·官针》曰:“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脉浅者,脉之可知与可见者也。按绝其脉者,不论为可见之脉与搏动应手之脉,必须先行按压使其不动不见,乃能进针也。这些都是要用左手来进行的。
八、揣切,这也有两种意义:其一是《素问·离合真邪论》、《难经·第七十八难》及《大成》等书所说的进针减痛和针下易于得气的揣切法;其二是《标幽赋》所说的:“在阳部筋骨之间陷下者为真,在阴分都腘之间动脉相应。”这乃是使进针易于人穴的揣切法。
九、推御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推是右手推针入穴,御是驾御与扶持控制之意。
十、旋捻 左手按准孔穴,右手置针穴上,再令病人咳嗽一声,以分散病人的痛感,立即搓捻针柄、灵活轻巧、一旋而进,随咳进针至应有深度。此法后世诸书多所推荐,用者亦多。
十一、分部 无论为进针或出针,总不能一插而进。抽而出、必须逐次深人与逐次外出,猛人猛出均非所宜。古人天人地之进针法与地人天之出针法,就是分部进针与分部出针的理论与应用,猛人者每易折针弯针与损伤筋肉、猛出者每易出血与皮下血肿,故分部亦防忠之用也。
十二、识底 也就是入针必须中的。一般说来,穴在人身,有如瓶之有口。孔穴虽是开口于表皮,而其体(底)则是居于皮下及肌肉之间。得穴之体,方能得穴之真,则引矢中的,穴得其用矣。这又有生理之底与病理之底的差异:生理之底,即是自然存在的穴底。要确定这种穴底,是和左手的揣切按摸分不开的,当指下最感酸胀与舒畅之处、也就是穴底之所在,以穴底之所在而定人针之深浅、这在远道取穴时为常用。病理之穴底,即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骨骼者,《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刺齐论》曰:“刺骨无伤筋、刺筋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难经·第七十–难》日:“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人身之营卫相依,皮肉互存,进针人穴,焉有刺脉而不伤皮,刺营而不伤卫之理、所谓不能互伤者,意为在筋即须中其筋,在肉即须中其肉。如病浅针深、是刺皮而伤肉矣;病深针浅,是刺骨而伤筋矣。卫在外而营在内,如当深反浅、是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是诛伐无过,更损于营进针在于识底,识底在手中的,针不中的,徒伤好肉而不能去病也!
十三、斜正 植针人穴,犹如植树人土,宜斜则斜,宜正则正。《标幽赋》曰:“定形象木,或斜或正。”《行针总要歌》曰:“有筋有骨旁针去(斜)无骨无筋须透之(正)”如当斜反正,则针难深人,或随手拖挂于皮肤之上,尤以在数针同用时,斜正不严,如乱箭之东倒西歪,随之甚者也。古代之“浮刺”法,是为斜刺之典范。
十四、守候 针刺的全过程也是手法操作的全过程,必须像对待外科手术那样,一丝不苟始终不能离开现场。如置针他去而不顾,则多种意外均可随时发生,特以晕针尤宜注意。
现时所用之“指切”、“夹持”、“提捏”与“舒张”等法、均为左右手同时配合之双手进针法,均是在古法基础上,略有变换与改变其名称而来。
第二节 家传进针法
先祖著有《金针梅花诗钞》一稿,其中之“三指两用单手进针法”,简捷无痛、颇堪推荐。以拇食二指尖夹持针身、微露针尖二三分,用同手中指尖在应针孔穴之上反复揣摩、发挥如同左手的作用,然后用食指爪甲紧贴在中指尖内侧,中指尖略行向后退让离开孔穴之中央,随即将拇食二指所夹持之针尖沿中指尖端迅向孔穴中央刺人,不施旋抢,极易推进针人孔穴后,中指仍须支持在孔穴边缘,拇食二指逐次推针深入,虽属5寸以上之长针,亦可顺利刺至应有深度。然后拇食中三指即可随意配合运针。本法在左右手同时取穴时尤为适宜。
第三节 单手进针与双手进针的比较
自古以来、各家所介绍的多是双手进针法,而单手进针则很少提及。双手进针虽有很多优点,但却存在着不少缺点,实不如单手进针为优越,比较如下:
一、单手进针的优点 学会单手进针,同时也要学会左手进针,本人采用家传进针法,深感有以下许多好处:
(一)右手进针仅便于在病人左侧取穴。如在病人右侧取穴就深感不便,经验证明右侧的穴效常常高出于左侧。
(二)如在病人一侧进针时,可以空出左手或用左手作为支持与固定病人肢体之用,特别是在头部取穴时更为必要。(三)长针与短针均可应用,虽为阳陵直透阴陵,亦可顺利通过。
二、双手进针的缺点
(一)双手进针实际上也就是右手进针,当病人采取坐位时,特别是在下肢,仅对病人的左侧进针为方便;如需在病人的右侧进针,就必须转至病人的右侧方或右后方,方可便于操作,这是非常别扭麻烦的。
(二)在左右侧同时取穴时,如左右三里、风市、阳陵、悬钟等穴,就必须两次进针,使病人遭受两次进针之苦。
第二章 运针手法
这是针术手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针之后在不同阶段和根据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手法,但大要可分为得气、导气与补泻,以及单式与复式两种
第一节 得气
进针人穴之后,如酸麻重胀之得气感未见发生,就要用法催气,故催气成为运针的第一步。
一、静待 如患者体弱,气血不足及精神迟钝者,得气感每可延迟出现,当静以待之。即“如待所贵、不知日(《素问·离合真邪论》)之意。必须注意所谓“静待”并不是离针他去,而要手不离针,目无他视、细心体察,并配合下述三法以催气。
二、移锋 即将针尖(古人称为针芒)向前后左右方向频频提按,择其敏感处插针深人,不必出针另刺。
三、改道 当改换针尖方向而仍不能得气者,即将针上提至皮下,但不必抽出至皮肤之外,可重行审定穴底,改换方向刺人。切忌操持太急,上下乱捣。
四、诱激 是以下述提、按、搓、捻、刮、循、摄等单式手法相配合,以诱导和激发之。如始终未能得气、亦不必过分强求,滥用手法,当改用药物或他法治疗。
第二节、家传综合手法
导气与补泻诸法,名目繁多,开卷目迷,临症意乱,必须挈其纲领,用之方有序次。先祖著有《金针梅花诗钞》一稿,以古法为基础,列有通、调、助、运四法,包罗导气与补泻诸法于其中,便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颇能由博返约,录以供参。
“推之引之谓之通”,疏而决之之义也。经气流通则正气自复,邪气自平;“行之和之谓之调”,缓而抚之,平而衡之之义也,以调辅通则刚柔相济矣;“迎之鼓之谓之助”,激而动之,振而扬之之义也,气血不宣,助之自起;“提之纳之谓之运”,御而用之之义也。气能为我驾御,则导气之功备矣。
一、通气法
1、推气法:人针至地,得气,提针至天,紧按慢提多人少出,连续捣按,不断搓捻,使气流行,将针复提至天,随即倒针朝病使用摆法,并配合搓摇以加强之。使气从针下向前周流,促其前进而不后退,可以直达病所或流贯全身。术式与补法相近,其用稍别。
2、引气法:气已达病,即扶针直插,复至地部,紧提慢按,多出少人,随即用力抵住针身,如提如出,而又不提不出,并用食前拇后轻微搓捻相配合,慢慢提针至天,摇针出穴,不闭针孔。气能至病是针与病已经相连,即应引邪外出,属泻法范畴。
二、调气法
1、行气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由天至人,分次慢慢下按,拇前食后捻针左转,反复九次,引天部阳气深入。
第二步是由人至地,先一次插针深人,食前拇后捻针右转,反复六次,引地部阴气外出。在病人体虚,气血不足者,推之难达,引之难来,可先反复升降,行以调之,自属有益无害,属有补有泻或不补不泻。
2、和气法:频频搔刮针柄,或敲击针尾。用于留针时保持针感,舒畅经气,属不补不泻
三、助气法
1·迎气法:配合迎随补泻与移光定位诸法、迎之于时穴之中。《灵枢·阴阳》曰: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运用时穴激发经气,以加强对病穴的作用。
2、鼓气法:配合呼吸补泻法.肺为十二经脉之所终始、着意呼吸,鼓气流行.
四、运气法
1、提气法:补提:先用烧山火,使针下发热,随即紧捏针身,聚全身之力于指腕,拇前食后,将针着意慢慢上提,但似提而又不是提,略停、再补再握。补提可使陷下之气复升,气聚针下,祛除顾麻冷痛。泻提:先用透天凉。使针下生凉。随即紧捏针身,食前排后,用力着意将针慢慢上提,仍似提而又不是提,略停,再泻再提。泻提可加速邪气外出,以消除冷滞。
2、纳气法:可就肌肉丰厚及合穴处行之,得气用补,使针下发热、用力著意握住针身,抵针不动:再将针缓缓向下按捺,要意到指力到而不使针入过深,并用拇前食后轻轻捻针相配合。当针已下沉至投处,复一次上提再用前法。使针下温热加重、并迅向四周扩散、通经温脏。散积消坚,属补法。
第三节、补泻的手法要领和手法与穴位的关系
针术手法的成功关键:不论是候气、导气与补泻,操作时必须认真严肃、专心致志、手心合一、手不离针、目无他视,聚全身之力于指腕,方可使顾铁通乎神明。且自进针以至出针,都不能离开病人。如果漫不经心、草率从事、各种预期垢感应自然就不能出现,甚至以此来诽谤古人为妄诞那就不是古人误我,而为我误古人了!
历代针家虽有不同的补泻手法,但补泻的要领不外是“推而内之,随而济之”为补;“动而伸之,迎而夺之”为泻。因之在手法上就是以由浅至深,多深少浅,多进少退,多按少提,多左(内)少右(外)和久留针、快出针、速按针孔以推气人内者为补;反之为引气外出为泻。在经气流注上则是当其呼出和衰退之时,顺其走向而进针,随其流而助之者谓之补;反之,当其吸人和旺盛之时,逆其走向而进针,迎其源而遏之者谓之泻。这就是针术补泻的要领和原则,任何不同手法和方法,都是在这一范畴内的不同运用。
补泻手法对于穴位的选择,也不应忽视。人身孔穴的位置,有在皮、处肉、傍筋、靠脉、贴骨,近脏之不同,而手法又有左右、上下、轻重、快慢、多少、深浅等多种。因而要强调针刺手法,就要注意到并不是任一孔穴都可施行各种手法,也不是某一手法均可适用于所有孔穴。只有分别将不同的手法施用于不同穴位,才能发挥手法的特长,而提高针刺的效果。也只有在肌肉丰厚安全无害之处,才能便于补泻手法的运用,这是应该说明的。
一、迎随补泻 《灵枢·终始》日:“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小针解》曰:“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寒热》及《卫气行》曰:“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根据这些原则,就产生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迎随补泻方法:
(一)十二经流注顺逆迎随补泻法:《灵枢·顺逆肥瘦》“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以针尖迎其经气朝其源而逆之者,谓之泻;随其经气从其流而顺之者,谓之补。
(二)十二经生克制约迎随补泻法:《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追而济之者,补其母也。”例如金能生水而水又能生术,水气虚可以随其势而补金、水气实可以迎其势而泻木。这既可在一经之中,用五腧穴五行属性的法则而补母泻子,也可在十二经之中因各经的五行属性而补母泻子。
二、呼吸补泻《金针赋》“欲补则先呼后吸,欲泻则先吸后呼”。即候病人呼气时进针,复候病人呼气时运针,最后候病人吸气时面出针者,谓之补;反之即为泻。此法亦即迎随补泻之义也。吸则气人,随吸运针迎而夺之也;呼则气出,随呼运针随而济之也。在呼吸补泻中,已往对此义未予说明,特予引伸,亦可作为迎随补泻之一得。
以医生自己的呼吸,配合自己的手法,其效果较之依照病人之呼吸为优越在呼补时,气要从丹田呼出,同时将针内捻下按;吸泻时要将气吸至丹田,同时将针外捻上提。两者紧密结合,把思想集中在手指上,效果确是大有提高、值得重复推荐。如果同时能用病人的呼吸配合则更好,但很难做到彼此协调。
三、捻转补泻
(一)捻转补泻的基本手法:这是以捻针时的左右、轻重内外、快慢、多少相配合的一种补泻方法。抢针时大指食指相合,大指前进用力重、转动快而多,食指后退用力轻、转动慢而少,为左为内为补;反之,食指前进用力重、转动快而多。大指后退用力轻、转动慢而少,为右为外为泻。
(二)对左右内外捻转补泻的体会:在捻转补泻的临床应用中、按照陈规常不能得心应手。鉴于呼吸补泻是以医生自身之呼吸而行之有效,故试行以自身之左右内外为准,结果每次都能获得成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捻针的左右和内外,主要是以医生本人自身与手指为决定的,不论是左手或右手,均以拇前食后向着医生本身之内为补;反之食前拇后向着医生本身之外为泻。在双手同时拇前食后或食前排后时,针下之凉热感可以同时出现。
四、九六补泻
古人以九为天之阳数,六为地之阴数,以阳为补,阴为泻。结合捻转,向左捻针九次,稍停反复再捻九次,为补;向右捻针六次,稍停反复再捻六次,为泻。左捻多右捻少为补,反之为泻。与捻转补泻基本相同,仅有左右多少之分。
五、提按补泻(提插补泻)
补法是慢提紧按,按多提少;将针向上提起时要慢而力小,次数要少;向下按压时要快而力大,次数要多,以推气人内,即所谓“推而内之”泻法是紧提慢按,提多按少;提针时要快而力大,次数要多;按针时要慢而力小、次数要少,以引气外出,即所谓“动而伸之”。要注意提并不是拔针外出,仅是将针略行提起少许:按亦不是插针深人,仅是按针下沉。常与三进一退、三退一进同时并用。
六、深浅补泻
《难经·七十六难》日:“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卫在表而浅,营在里而深。从卫取气是自浅而深,以推气人内,故为补;从营置气是由深而浅,以引气外出,故为泻。常与提按补泻同时并用。
七、疾徐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针解》曰:“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是因进出针的快慢不同而有补泻之分。实与虚乃是为补为泻之意,即由浅而深缓缓进针,留针时间长,疾速出针者,为补;反之即为泻。
八、开阖补泻
《素问·刺志论》曰:“人实者左手开针孔也,人虚者左手闭针孔也。”人实人虚即刺实刺虚之意。邪实者欲使之泄,故出针后不按针孔,或用左手食中二指绷紧皮肤出针。正虚者欲使真气内存,故出针后立即揉按针孔,令针孔闭塞。常与疾徐补泻同用。《素问·针解篇》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即为疾徐开阖之联合补泻法。
九、烧山火、透天凉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针经指南》说“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金针赋》说“沉重如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按法:
1)在天(浅)部得气(针下沉紧)后,食指、大指紧握针柄,微用力向下,紧按少许(2分左右),在得气的状态下保持原有的角度、深度、沉紧度持续紧按,针体基本保持原位不动(针体与皮肤),把此法拟名为“按留针法”(按而留之)。
此法集守气、行气于一体,操作时间稍长,直到有热感,一步(部)到位。如热未至,可能是沉紧度不够,用捻按等方法加重得气的沉紧度在稍深部再次操作“按留针法”。
2)是慢慢下按(越慢越佳),在天(浅)部得气(针下沉紧)后,食指、大指紧握针柄,微用力向下紧按,按针幅度在1~2分范围内多次操作,可分层多部操作。
提法:
1)在地(深)部得气(针下沉紧)后,微用力向上紧提少许(2分左右),保持原有的角度、深度、沉紧度持续紧提,针体基本保持原位不动(针体与皮肤),我们把此法拟名为“提留针法”。操作时间稍长,用力要轻浮。
2)慢慢上提(越慢越佳),在地(深)部得气针下沉紧后,用力向上紧提,提振幅度在1~2分范围内,用力轻浮,反复操作。
1.2“紧按”“紧提”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关键术式的主操作,“紧提慢按”的“慢按”和“紧按慢提”中的“慢提”是从属操作
在主操作中“紧”字至关重要。“紧”字的含义:
第一是得气后,以针下沉紧为准;
第二是指“力”的轻重。紧按是力向内,针是力的载体,力贯针中,力随针入。著名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提出此观点。紧提是力向外,力贯针中。我们认为,在按、提的全时程(时间和路径),要保持得气(针下沉紧),使气、针、力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达到引阳入阴、引阴入阳的目的,这是紧按紧提手法术式的宗旨。
2、“去病准绳皆细细搓之”
单式手法中“搓法”占有重要位置。实践证明,用搓针来取气,效果是最好的。在取气方面,我们先选用了提插法,此法在得气的程度上不够,也就是得气的量不足,得气后守气也较难。继之用了捻转法来取气,也同样达不到量的要求。搓针法得气的程度是较为理想的。
3、得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素问·针解》:“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元代《标幽赋》又有进一步的阐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清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对得气的论述是:“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如针下轻浮虚恬者,气犹未至”。
十、平补平泻 即不补不泻或亦补亦泻之意,除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交互应用外,不为轻重快慢深浅多少与呼吸等法所拘。今人每多喜用,自平补平泻之说兴起,而补泻之法日晦矣。
十一、补泻同用 补和泻本来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治疗方法,但在一定具体情况下,又可收到对立统–和彼此协调的治疗效果。如《灵枢·经始》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难经·七十六难》曰:“其阳气不足,阴气有除,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均指明补泻可以同用,大要则是先虚后实,先补后泻,后世对此则有所变通。
(一)一穴之中补泻同用:在手法上就是“阳中隐明”与“阴中隐阳”。阳中隐阴是先用补法使针下发热,随即在同穴之中改用泻法使针下发凉,以治先寒后热之症。阴中隐阳是先用泻法使针下发凉,随即在同穴中改用补法使针下发热、以治先热后寒之症。
(二)一经之中补泻同用:《甲乙经》曰:“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这寓有生克制约之义,鱼际为荥火,尺泽为合水,泻火则金不受邪,补水则火有所制面肺金自平。
(三)两经之中补泻同用:应用范围更为广泛、以配合十二经的五行属性或阴阳表里经应用为便。
第五节 针刺意念补泻法
在植针入穴之后,在手不近针、指掌远离针柄的情况下,充分运用意念,能使针体在肉中自行转动,以发生补则热生、泻则凉至的补泻作用。不仅可以减轻痛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意念运针补泻歌】
针道至精妙、是以人治人。针效在补泻,其用在平衡。
《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道也。”清·姚止庵注曰:“治病之法,必需针石、是针器也、而有道存焉。”此之所谓道,是乃用针之妙与用针之巧也。针虽为器,而用针则在于人,故针刺治病乃是以人治人的一种特殊方法。针仅是在医生与病人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与媒介作用。特别是运用手法进行补泻时,更是针道至精至妙与以人治人的证明。
针术分阴阳,阴阳化水火。火补热自生,水泻凉可至。
针术的阴阳,主要表现在针刺的补泻之中,补则热生、热则象火:泻则凉至,凉则象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水火者阴阳之朕兆也。”这种阴阳水火的补泻方法,也就是针术中的奥妙所在。
补泻不在手,手乃心之役。意念存水火,手下生寒热。
用针离不开手,而补泻作用均是在于手法运针,即所谓“针刺手法”是也。此云补泻不在手,似乎与事理不符。须知手法操作仅是一种机械动作,而主持这种动作的则是自身之心灵,即意念是也。手为心役,即手是受心之驱使。心中存念为补为泻,则手下自可为凉为热矣。
意念本无形,精诚贯金石,见石有如虎、将军矢没镞。
意念即心有所忆与存念不忘之意,精诚则是精神高度集中与专心致志。这虽然是一种无形的情志活动,但却蕴藏着巨大的变化莫测的潜在力量。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也。古代有咒针法、念咒吹气在针上,心想针如火龙,则进针人穴效果必佳,这也是精神意念所发挥的功效。
《汉书·李广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当李广见石如虎时,则眼前之石乃意念中之虎也,故引天射之,矢乃能人石没镞。当已知其为石而非虎时,则意念中之虎也就不复存在,故矢亦不能人石矣。于此也可见到意念这种无形的潜在力量。
自身为主宰,患者可不论,
只有内外别,并无左右分。
传统捻针方法、有大指前进后退、左转右转之分。这种为左为右,究竟适用于医生手指之动作,还是指病人或是医生之左侧或右侧,则极易混淆。证之于临床实践,不论是用意念或不用意念运针,均应以医生自身为主宰,以自身之中轴为准则,即不论是用左手或右手运针,不论是在患者身上左侧或右侧进针,均以大指前进为补、后退为泻。如左右手同时施行补泻、则两手大指同时前进向内为补、后退为泻。其余诸说不可拘泥。根据这一原则,也就是以医生自我为中心,不论是用双手或单用左手或右手捻针,均以向内收拢者为补,向外推扬者为泻。
内拢均为补,推纳自相当,
外扬均为泻,提拔是同行,
推纳与提拔,真气贯劳宫。
手不近针体,气乃与针通。
不论是左手与右手,补法与泻法,大指的运动均不居于主导地位。在施行补法时,食中等四指均用力向内收拢,同时聚全身之力于掌心之劳宫穴,罩在针柄的上方,存想心如火龙以推气与纳气进人患者体内,针下即有热感出现。在施行泻法时,食中等四指用力向外扬展同时存想心如水冷,以掌心对准针柄,用力吸拔和提取病人之气外出,则针下即有凉感出现。这种道理也和普通补泻手法相同,其区别主要在于手不接触针体,不用提插捻转,可以提高疗效与减少病人痛苦。
凉热感出现之快慢,视医生之功力而定。如真气旺盛,具有气功基础者,掌心与针柄之距离可至尺许;如真气不足,般约在2~3寸之间,专心存想为补为泻的各种手法与动作,则真气自可与针体相通,不仅针下之凉热感可以产生,而且针体也可同手法运针一样,出现肉眼可以见到的旋转作用。
用有补与泻,法有动与静。
静欲如握虎,动如鸟飞翔。
功效既有补泻之殊,方法亦有动静之别。所谓动法,即是运用食中等四指施行内拢外扬等诸种动作时,必须不断挥动手指,有如鸟之鼓翼,雀之振翅。静法是充分运用劳宫穴,以推气人内或提气外出,同时食中等四指亦须着意用力,有如手握虎尾之势。动法较易,静法较难,如应用既久,功力深厚,则不论为动为静,均可达到预期效果。
平时勤三练,指腕与掌心。
呼补吸为泻,配合更分明。
平时必须勤于练习,手指必须灵活自如,坚强有力、腕部要保持相对稳定。在练习指腕时,要把意念集中在劳宫穴上,在施术时也可运用呼补吸泻法相配合,这也是以人治人的说明。
补则热如烘,泻则凉如水;
凉热有凭证,至病与循经。
这种意念运针的补泻方法、凉热感均是由小而大,由渐至著,同样是循经扩布,较之手法运针之提插捻转,同样可被清晰感知。在训练有素熟悉常规补泻手法者,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可以随时验证、决非欺人之谈!
意念可运针,古之所未闻,
此是针中秘,慎勿作等闲。
【附:艾灸意念补泻法】
这是在手持艾条移动施灸时的新发现,能因手法的变化在热感中出现凉感,且能循经至病。足以证明古人补泻手法的正确与科学,是持之有据,决非言之无稽。
1.内外旋转法:针刺的捻转补泻,是大指向前向内用力重,食指向后向外用力轻,为补;食指向内向前用力轻,大指向后向外用力重,为泻。艾条灸的补泻法也是相同的,采用艾条对准孔穴或患处旋转施灸,补法是向内旋转时用力要重,是把外气向内收拢,使天之阳气藉艾之热力深人体内,此时往往使热感加强,发挥补的作用。泻法是向外旋转时用力要重,使体内的病气向外宣泄,而地之阴气能藉艾之热力达于体表,常能在热感中出现凉感,而发挥泻的作用。
2.上下提按法:手持艾条,对准孔穴,着意用力上下提按。补法是下按时用力要重,有如把外气向孔穴中推送:泻法是上提时用力要重,有如把体内的病气从孔穴中向外抽出这种上下提按时所出现的凉热反应,特别是凉感,也常很为明显。
3.旋转提按法:这是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复式手法,补法是在艾条内旋时,使用一点爆发力量以后,随即再向下连续推按三次,再继续向内旋转,如此反复进行。泻法则正好相反。
施灸者必须全神贯注、迅速准确,手法纯熟。艾火不能离皮肤太远,以免效果不显,太近则可招致灼伤。热感为理之必然,凉感的出现且其循经感传作用也非常明显,是普通雀啄与旋转方法所不能比拟的。这是古人所创用的正确真实的补泻手法在艾条灸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出针手法
第一节通常出针法
一般均是右手夹持针尾,左手按在穴外,使肌肉凹陷,然后分次向外拨针,出针后揉按针孔片刻。如一次猛出,病人每不易忍受,且极易出血。同时也应注意下列情况:
一、掌握时机,这在《金针赋》中及其他针书中均早有说明。如邪气已退,正气来复,则在捻针时必然是轻松滑利出针最宜。如捻针时仍有沉紧涩潜之感,或转之不动,推之不移,则病气方盛,必须继续运针,待针下松动而后出针,强出不能去病。
二、配合补泻 如进针是以补泻为目的时,则出针亦应按补泻法施行。补法出针的三法是:疾(快速外出)、直(直拔不摇)、闭(按捺针孔)。泻法出针的三法是:徐(缓慢外出)、摇(摇大针孔)、开(不按针孔)
三、处理滞针 针在穴中如树根入土,上下左右均不能移动者称为滞针。常在留针与停针不动时发生,而在出针或再度行针时方被发现。原因不一,解除之法也不一。
如正当痛处进针,每因肌肉强烈收缩、最易出现。古之所谓邪气吸着其针、当系指此而言。可在针孔周围反复用力按廉揣切,或在针孔附近重新加针以缓解之:
针有锈蚀,因而使肌纤维缠住针身者,可向相反向捻转以图解除;
如因人穴太深,或停针留针时间过久,使针身与肌肉粘着者,可缓缓动摇与反复揣摩、边揣边播,自可拔出;如因病人初次接受针刺,或痛阈偏低、由精神因素而致,可令病人着意呼吸数次,使肌肉松弛;
如系由人针后病人体位移动,使针身弯曲而致者,可恢复至原来体位,再行拔出;
如系由于操作不当,入针不正,未人孔穴刺中筋肉而致者,可一面活动肢体,一面将针慢慢拔出。切勿强行硬拔、以免折针。
第二节 家传出针法
家传有三指两用之进针法,也有三指两用之出针法、即不论为补法出针或泻法出针,均用一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以提针外出,中指则按在针孔边缘,轻施按廉或按压不动,以免皮肤随针牵起,再逐步提针外出。出针后用中指按住或不按住针孔。无须双手彼此配合,利落简便。
第三节 针后三防
出针完毕,并不是针刺的全部过程已经完毕,还应注意下列三点。
一、防针后出血 在不少情况下,出针后当时并无出血、但过了片刻即有血外流,或形成血肿,因此在出针后不能计病人急于离去。
二、防针后眩晕 晕针不仅能在入针时出现,也能在出针后片刻发生,以往对此注意不多。轻者其症状与普通晕针一样,救治方法也一样。重者常为针刺意外之先兆,在出针后的针孔流血与皮下血肿,这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根据情况及时加以处理。如果刺中内脏发生内出血,就不能及时发现,往往等到出血至一定程度,症状方可发生。例如创伤性气胸、各种症状也并不完全是出现在针刺或出针之当时、待到胸腔积气愈来愈多,症状才愈衍愈重。因此,在出针后不久,如见有心慌头晕等症状发生,必须高度引起注意。
三、防带针而去用针如用药,宜少而精,忌多而滥。以一针为最好,最多不过二三针,如取穴与人针太多,每可发生疏漏,将针遗留在患者身上,以致患者带针而去。等到发生疼痛方始发觉,虽未造成事故,也将引起病家的反感,实应引为警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61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