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症及抓主症的方法
主症就是疾病的主要脉症,是疾病之基本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都有它特异性的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能由若干个症状组成。抓主症方法即依据疾病的主要脉症而确定诊断并处以方药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临床常见的寒热错杂性心下痞证,其本质病理是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这样的病变必然引起心下痞、呕而下利等症状,这“心下痞、呕而下利”便是主症;临床上若见到这样的现象,医生便立刻可以确诊上述病变的存在,并处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这一过程便是“抓主症”。
由此可见,主症是诊断标准,也是投方指征。刘老师所谓“主症是辨证的关键,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病变,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说的正是这层意义:抓主症方法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其一,抓主症一般不需要作直接的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势、病性)辨析,病机辨析潜在于主症辨析;其二,主症多与首选方剂联系在一起,抓主症具有“汤方辨证”的特点。
抓主症,就是抓住主要病症即可用药,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
1“抓主证”就要涉及到“病”“证”“症”三个名词及它们的定义理解和关系认识;2“病”是当阴阳失去平衡时,人体出现不正常反应的过程;3“证”又称“证候”,是当医生面对病人时,对病人疾病本质的概括,就是证。可见对证的认识完全是医生的行为,而且有限定的时间,必须是在医生面对病人时,是由医生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疾病的本质存在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之中,是“证”的三要素;4“症”即是症状,包括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医生感知和查知的他觉症状;5“主症”就是最主要、最重要的症状,数量不多,却能体现疾病本质的症状。“主症”是“证”的依据,是只有医生才能确定的症状;6“抓主证”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方剂的运用上。7 每一首有效的方剂,都应当对应着独有的1-3个主症,最多不超过3个主要症状。8“抓主证”的目的就在于致病求本。所谓“本”就是疾病的本质,它体现在3个方面:病因、病位、病性。9“主症”是存在于证候的始终,并决定证候本质的症状,而这种症状往往并非患者所感觉,或虽有感觉但亦非最痛苦的症状。10“主症”往往并非患者感觉最痛苦的症状,在多数情况下,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其实是标,并不是本。“主症”只有医生才能查知出来。
解郁消愁汤:悲愁、纳呆、少寐,脉浮弦无力,腹诊特点脐左与脐中压痛,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陈皮、半夏、香附、枣仁、远志、焦三仙、生龙牡、炙甘草。
血府逐瘀汤:敲击右胠胁引剑下痛甚,腹诊换可见脐左、脐上压痛。瘀血阻滞津液输布的通道,在上部则泪液不能濡润目珠而干涩,在腰则板滞不舒,在四肢则手足干裂。
P314,既有暴躁易怒,又有嗜睡精神不振,并非虚实夹杂,为肝气病,犹如出水不均匀的喷头,出水多疏泄过分,少为疏泄不及,“提线木偶”。过久则会有舌裂纹、脉细等伤阴的表现。四逆散:脐左压痛兼右下腹压痛
足跟化瘀汤:①两足跟按之痛甚,初触地行走时痛甚,行走后反渐觉痛减 ②脉沉弦涩 ③舌质偏暗或有瘀点方药:丹参30g 怀牛膝10g 足跟痛,伴腰膝酸软者,一般多以肾虚论治,予六味地黄丸有效。肾虚足跟痛越走越痛,休息后减轻,且尺脉必沉细无力或浮而无力。此证则脉必见涩,尺脉不弱,辩之甚易。
千金苇茎汤:鼻流黄脓涕,粘稠不易擤出,或咳吐大量黄稠浓痰。各种慢性鼻炎、鼻窦炎、急慢性气管炎、肺炎具有上述主症。可合用泻白散
升降散治疗各种郁热,主症:心烦、失眠等郁热症状,脐上压痛,关脉沉数或兼滑或弦。
增食灵:陈皮、半夏、茯苓、焦三仙、木瓜、炙甘草,主症:厌食、食少、但无明显的虚像。,有肝胃郁热,可加少量黄连。
七味祛痰汤主症:咳嗽频繁,咳吐白色稀粘痰痰出不爽,胸部憋闷,胸上部天突穴至以下10cm胸骨处憋闷明显,以至烦躁痛苦异常。
紫菀 桔梗 杏仁 陈皮 前胡 枳壳各10g 炙甘草6g按:外感咳嗽久而不愈,见胸上部憋闷而痰出不爽者,多因失治、误治所致。盖误用寒凉、滋腻或收涩之品,多致邪郁不解,肺气不宣,咳嗽永无愈期。治此扔当宣通肺气,通过祛痰而达到止咳的目的。本方祛痰之品以紫菀、桔梗为优,故以为君,杏仁、陈皮、前胡、枳壳加强利气功能,炙甘草和中。服用后多在二三剂内痰出爽快,胸闷咳嗽随之而愈。
利咽灵:牛蒡子。浙贝、射干,专门用于咽中痰滞不爽,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于半夏厚朴汤相比较,此证比兼咽干,后者不咽干。
延年半夏汤:半夏、党参、吴茱萸、槟榔、枳实、桔梗、前胡、鳖甲、生姜,主症:畏食冷物,左肋弓下压痛明显。常用治疗肝胃不和、寒凝气滞所致的委婉疼痛尤以偏左上腹为甚。
小柴胡汤:敲击病人右胠胁引右肋弓下疼痛,可夜间睡前咳嗽为甚,且睡眠时常因咳而醒
东垣清暑益气汤:主症:不论所发何病,最初发病在3-9月,此后此病可持续存在,如暂愈来年每年6-9月复发,有关脉虚缓无力,两寸尤以左寸沉细无力。生黄芪、人参、苍白术,泽泻、青皮陈皮,神曲、麦冬、五味子、当归、黄柏、升麻、葛根。
升阳益胃汤主症:①自觉症状:呼吸时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在体力劳动时尤为明显。②脉象:六脉皆沉细微弱,寸部尤甚,右寸常寻按至骨,始觉搏动,稍举即失,然两尺重按扔搏动有根。③舌苔:舌质淡红不华,苔薄白而润滑,有多量水液笼罩舌面。方药:黄芪30g 党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 白芍 羌活 泽泻各10g 独活 柴胡 防风 炙甘草个6g 黄连 生姜各3g 大枣3枚,水煎2次,取汁300ml 每次150ml 早晚各1次。
归脾汤:心慌心悸,饥饿时加重,脉右关浮弦无力或沉细无力。
金匮温经汤:诸症小腹凉甚,冬日手足凉,唇口干燥,脉细。凡属冲任虚寒、瘀血久滞的任何疾病.
平补六味:杜仲、续断、桑寄生、枸杞子、菟丝子、沙苑子。脐下气海穴压痛判断病位在肾的标志
桂枝茯苓丸:脐左下悸动而痛(脐的左下方相当足阳明胃经的左外陵穴,在天枢穴下1寸、任脉阴交穴向左旁开2寸)脉右寸浮而涩,左关弦细涩。常有唇干的特点,且上下唇干。或问:“为何痛在左,而不在右”?答曰:“以左主血,右主气也”。本方治先兆流产,见此主症者效佳。
火神中焦方:平胃散加二陈汤加砂仁、白豆蔻、石菖蒲(苍术、白术、陈皮、厚朴、炙甘草、清半夏、茯苓、砂仁、白豆蔻、石菖蒲)组成。先打通中焦,待中焦通畅后才可应用四逆汤,本方适用于脘胀、怕凉喜温基础上的各种疾病。二术平陈砂蔻菖。
培土泄木方:饿时心中空虚难受,欲速食,但又不能多食,少食即饱,过一会又觉得饿,饭量很小,饮食喜热恶凉。六君子加吴茱萸、白芍、木香。浙贝、枇杷叶降肺气以助胃气下降。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白芍各10克,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
加当归、川芎、焦三仙各10克。
四逆散主症:急躁易怒、胸胁胀满或痛①病人脐左(左肓俞穴)并伴脐右下少腹部压痛 ②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苔薄白 ③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肝虚主症:累,疲乏不堪,倦怠嗜卧,常诉四肢关节伸展无力,喜卷缩而卧,左脉尤其是左关脉沉弦细无力。方可用牛膝木瓜汤、苁蓉牛膝汤、补肝气血阴阳方:四物汤、杜仲、续断、牛膝、乌梅、苁蓉、肉桂、川椒、天麻、白术、菊花、细辛。牛膝木瓜汤:木瓜、牛膝、芍药、杜仲、枸杞、松节、菟丝子、天麻、炙甘草肝之气血亏虚所致经络经脉失养诸症。
独活寄生汤:累,尤以下肢酸软无力。
阳虚不眠,备化汤合苁蓉牛膝汤,是为四逆汤、四物汤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敲击右胠胁引右胁肋下缘与乳中线交叉点处疼痛,腹哀穴,位于乳中线与右胁肋下缘的交叉点。敲击右胠胁只是局部痛,则是逍遥散证与乌梅丸证,乌梅丸证则病位更深,除有敲击痛外,并兼右胠胁紧束感和贴物感,左天枢穴压痛。备化方:附子、熟地、覆盆子、木瓜、茯神、牛膝、生姜、甘草。苁蓉牛膝汤:苁蓉、牛膝、木瓜、白芍、熟地、当归、炙甘草。
王高旭养血息风汤:当归、枸杞、牛膝、何首乌、生地黄、茺蔚子、天麻“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扯或麻者”心肝血虚,心神失养的心律失常。此心悸呈阵发性,或现脉结代,体现风善行而数变的特点,自觉心口窝右向里抽的感觉,身体其他部位亦可出现拘挛或麻痒的感觉,如四肢肌肉紧张、拘紧、挛缩、麻、颤、腹直肌紧张、挛急,脉左关弦细。肝风脉可见沉弦紧有力,亦属血虚而筋脉失养的拘急状态。笔者体会凡肝风表现而出现弦细或者细紧之脉势应用此方。笔者用于治疗儿童近视,尤其是急性期疗效良好。眼肌痉挛,缓解痉挛,养肝明目之功。血虚之人多有血瘀,用活血化瘀之法往往引起头晕、心慌,故在养血的基础上兼用化瘀之功,用之则无此弊。
安神定志丸:茯苓、茯神、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齿,心胆气虚,主症:患者常做噩梦,常因噩梦而惊醒“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医学心悟
温胆汤主症:患者睡眠不好,多梦,心烦,平素爱生气,又爱发愁,剑突下痛。按压剑突下憋闷或疼痛;去姜枣治疗少阳痰热证;患者水明多梦、乱梦为主,痰热上扰心神明显者,加胆南星、天竺黄、夜交藤、珍珠母、增强清热化痰之力;若心烦明显,热扰心神更甚者,加黄连;若右肋弓下压痛明显,兼柴胡证者,加柴胡、黄芩;若腰膝酸软,兼心神两虚者,加党参、五味子、熟地黄、枣仁、远志。
《良方》温经汤:赤芍、当归、川芎、莪术、丹皮、怀牛膝,肉桂、党参、炙甘草,主症:脐右下压痛、痛经伴小腹凉外,还有饿时难受。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小茴香、干姜、肉桂,两方的区别有无脾虚。杏寇橘桔。瘀血证的典型腹诊:脐上1寸水分穴压痛。
化瘀灵:脐上1寸水分压痛,脉沉涩,患者症状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尤以周身沉重,手足憋张为主。(血虚兼以瘀血,故喜卧懒动,而非喜活动或者捶打,似此,待气血不足之后在灵活运动化瘀灵,取3g小量,既化瘀又不造成出血。)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
膈下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五灵脂、红花、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丹皮、甘草;久病入络,若吃了凉的东西难受,可用此方或加入木香肉桂,若吃了凉的无碍,可用化瘀灵。饿了出线不适,出现胃中空虚、心慌、乏力、头晕、欲速食,一般情况下为气虚的表现,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瘀血,此类进食后往往会出线脘腹饱胀甚至疼痛,而且必然伴有脐上压痛,以化瘀灵。①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 ②两关脉尤以右关脉涩象明显
下瘀血汤:下焦瘀血重证,主症:关元穴、石门穴及其两侧旁开一寸处压痛,尤其石门穴及其两侧旁开一寸处压痛最常见。桃仁、土元、生大黄。
食后觉得饮食停留剑突下及中脘处难以下行,为湿阻中焦之证,用加味胃苓汤(平胃散、二陈汤和五苓散加味)
呛咳饮:呛咳,一阵咳嗽可达7-8声以上,急促而短,呈阵发性,咳几阵后自然停止,过一段时间右重复咳嗽,痰少或者无痰,咽干,尤以夜间或晨起为甚,心烦。桑叶、沙参、麦冬、玉竹、百合,杏仁、桔梗、前胡、川贝、枇杷叶、僵蚕、蝉蜕、地龙,夏枯草、钩藤、白芍、炙甘草。
栀子豉汤:①心烦难寐,翻覆辗转 ②按压剑突下部位,患者感觉局部有明显的憋闷感或兼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胸骨剑突与鸠尾穴处,用拇指按压) ③寸关之间尤以右脉寸关间浮滑而数
逍遥散证乃肝脾不升,奔豚汤证为肺胃不降
1、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脐左压痛。2、《金匮》奔豚汤:脐右压痛。3、六味地黄丸:脐下压痛。4、《金匮》当归芍药散:脐中压痛。
甘麦大枣汤为缓肝方,主症:紧张,既不是急躁易怒,也不是悲伤发愁,而是急脾气,遇事沉不住气,平时也总感觉要有什么事情会发生一样,心情紧张,按压两腹直肌时,立刻右紧张地处蹦急坚硬感。
苓桂术甘汤主症胃脘部拍击有振水音,苓桂茜红汤:对胃脘部拍击有振水音,并伴脐上水分穴压痛者,不论出现何种症状,均有效果。
旋转乾坤汤:杏仁、前胡、浙贝、栝楼皮、紫苑、枇杷叶、桔梗,柴胡、川椒,玄参、当归、黄连。以中焦气机不畅的临床症状为主症,枢轴(脾胃运转受阻,出线腹胀、肚脐化脓、大便失调等)—轮周(肺气不宣降失调出现失气不畅、嗳气、头晕、嗅觉兼弱;心火不降出现下肢水肿、怕冷;肾水不济出现疲乏、腰痛)—辅网(汗出甚少,蝉蜕畅达辐网三焦之气以透达外达)
小儿外感发热性疾病,常见咽痛,咳喘,甚至继发脑症状,刘师经验,如剑突下及脐上水分穴压痛,可以用栀子豉汤合升降散治疗。
钩藤、牡蛎、天麻、菖蒲镇静安神,平肝息风。
叶氏通补奇经法:全身怕冷,右寒冷彻骨之感。
炙甘草汤:虽然病人在安静时即觉心悸,但活动后心悸更甚,这种心悸除具有一般所谓的心慌感觉外,并觉动荡不宁,恐惧不安。
大定风珠:脉虚弱尤以尺脉无力;口燥咽干,安静时觉心前区悸动明显,活动后更加严重,并觉动荡不宁,恐惧不安。
大建中汤:头眩虽甚,但非头重不举,而是腹中疼痛剧烈,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伴严重呕吐。
《近效》白术附子汤:头目眩晕特甚,以致头沉重而不能抬举,并伴不知食味,脉虚软无力。
加味杞菊地黄丸:头目眩晕而觉躺卧减轻,腰膝酸软而晨起觉舒,两尺脉无力。
自拟呛咳饮:①呛咳;②咽干,尤以夜间与晨起为甚;③心烦。解郁消愁汤:悲愁、纳呆、少寐三症并见。
组方:柴胡10 当归10 白芍10 白术10 茯苓10 陈皮10 半夏10 香附10 酸枣仁10 远志10 焦三仙1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薄荷6 炙甘草6
方中:柴胡、薄荷、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肝;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养胃;
陈皮、半夏、焦三仙运脾消食和胃;
酸枣仁、远志、龙骨、牡蛎安神定志;
诸药配伍,治血虚肝郁,脾胃运化失常(大便不成型、次数增多、时干时稀)等疾病。
按:1、心烦急躁、容易发火,胸腹胀痛,这就不是肝郁,而是肝气太过——四逆散(让肝气力量分散,不至集中一处生乱)。
2、口中有酸水或涎水(喜欢喝温水,不喜喝凉水)——吴茱萸、半夏、茯苓暖肝散寒降逆
口中有酸水、发苦(喜欢吃凉的食物,手足心烦热)——丹皮、山栀清肝经郁热。
1、化瘀灵:①脐上水分穴压痛明显;②脉沉涩;③患者诸症常觉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尤以周身沉重、手足憋胀表现更为突出,常诉睡一宿觉周身沉重,难以转侧,醒来手足憋胀,两手发胀难以拳握。但下床活动一会儿反而减轻。
旋复花汤:“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我把这个方子略加调整,学习叶天士,一共七味药,大家记下来:旋复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3克。命名为“化瘀灵”。用于什么?主症脐上一寸处压痛(水分穴)。临床只要见到这个症状,无论他发生什么病,一概有效!
农村最多见,我觉得在座的农村来的不少。如果发现三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农民,说她是干活的命,只要下地,什么病都没了,一回到家这浑身就难受,就用这个方。40~50%的妇女都是这症状,一概有效。
1、冠心病:女,57岁。心前区憋闷,头部憋胀,感觉必须出一身汗才舒服。平常心前区刺痛,这病二十年了。怀疑有这个病,按她脐上这个部位,出现明显压痛,就用这个方,七付。吃了以后,心前区就不再憋闷和疼痛了,但是上楼气短而且喘,这个方子就配生脉饮,交替隔日服用,一直到疾病痊愈。
2、嗳气:男,72岁。经常嗳气,嗳气达五年,夜间睡眠因为乱心而醒,就是心里烦,醒来以后,必须嗳气连连,而且声音很大。十年前用力猛拽一棵树,不慎摔倒于地,证明五年外伤发病。五年以前发什么病了呢?右大腿疼痛剧烈,西医认为有血栓,用脉通,一直到现在还吃脉通。我按他脐上部位,压痛,用刚才的化瘀灵,七付。夜间睡觉不乱心了,还嗳气一到两声,病人说基本好了,我说你再吃十付吧,结果各种症状完全消失。他夜间嗳气五年了,是因外伤引起的,但是一定要有这个主症。
3、呃逆:80岁,男。曾经患十二指肠溃疡,经过中药治愈以后,一直遗留呃逆,九年不愈。呃逆不是嗳气,是呃逆!呃声断续呈无力状,每天发作十余次,同时呕吐痰涎粘沫,每天晚上还要从嘴里面把那些粘痰掏出来之后才能睡觉,经常感觉有气从剑突下上冲,憋闷欲死,呃逆一发作,流眼泪。腹诊检查具有如此症状,用化瘀灵加半夏、杏仁三付。第一付呃逆停止,到看病的时候没有发作,但是仍然感觉有气从两胁下向肚脐这个方向聚集,随后就觉得脐腹部有气散开的感觉。嘱咐再吃五付,五付以后呃逆一直没发,停药,再没有复发。
4、口腔溃疡:我们学校的学生,女,21岁。三年来经常发口腔溃疡,这次已经两天了,下唇至齿龈红肿,并且破溃疼痛。近两个月来,每喝水就迅速排尿,尿频,尿过更渴,再喝再尿。摁她这个主症,果然存在。用化瘀灵三付,口腔溃疡痊愈,但是仍然口渴欲饮,喝了水还要尿,尿后还渴,而且饮不解渴,证明是太阳蓄水证。仿照刘渡舟教授的苓桂茜红汤,用五苓散加茜草、红花,七付,“饮水即尿、尿完即渴”症状完全消除,口腔溃疡也没再发作。
24、自拟呛咳饮:①呛咳;②咽干,尤以夜间与晨起为甚;③心烦。25、加味杞菊地黄丸:头目眩晕而觉躺卧减轻,腰膝酸软而晨起觉舒两尺脉无力。26、解郁消愁汤:悲愁、纳呆、少寐三症并见。
组方:柴胡10 当归10 白芍10 白术10 茯苓10 陈皮10 半夏10 香附10 酸枣仁10 远志10 焦三仙1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薄荷6 炙甘草6
方中:柴胡、薄荷、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肝;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养胃;
陈皮、半夏、焦三仙运脾消食和胃;
酸枣仁、远志、龙骨、牡蛎安神定志;
诸药配伍,治血虚肝郁,脾胃运化失常(大便不成型、次数增多、时干时稀)等疾病。
按:1、心烦急躁、容易发火,胸腹胀痛,这就不是肝郁,而是肝气太过——四逆散(让肝气力量分散,不至集中一处生乱)。
2、口中有酸水或涎水(喜欢喝温水,不喜喝凉水)——吴茱萸、半夏、茯苓暖肝散寒降逆
口中有酸水、发苦(喜欢吃凉的食物,手足心烦热)——丹皮、山栀清肝经郁热。
小柴胡汤抓主症:用手敲击他的右胠胁,病人感觉右肋弓下疼痛,同时右肋弓下也有压痛者。
小柴胡汤用参、草,重在扶正,或为扶正以祛邪,而大柴胡汤中的枳实、大黄,则重在祛邪,或为祛邪以扶正。
旋晕耳鸣
旋晕,即旋转性眩晕,其伴有耳鸣者,一般多为内耳性疾患,发作时除视物运转、两目羞明等症状外,尚可发生剧烈呕吐,不能动作。此病一般多为胆经痰热上升,循经入耳,造成无痰不作眩的旋晕。治疗亦以柴胡汤加减治之。其常用方药如下:
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2g,青皮10g,枳壳10g,竹茹12g,制南星6g,龙胆草10g,栀子10g,蔓荆子12g,苍耳子12g,大青叶15g
胆道病一般可包括胆囊炎、胆结石和胆道感染等,基本上都以柴胡汤为主,特别是选用大柴胡汤中的药物为多。常用方药为:柴胡10g,法半夏 10g,黄芩12g,赤芍30g,枳壳10g,大黄6g,广郁金10g,茵陈30g,川金钱草60g(按:此方除赤芍活血缓痛,枳壳行气,大黄通肠泄热以外,郁金、茵陈、金钱草等均有较强的利胆作用)。一般胆囊炎、胆道感染常加蒲公英 30 g以助消炎清热。胆结石则加元明粉(冲服)10g,鸡内金 10g,以助化石软坚。若胆道感染反复发作或经培养出现大肠杆菌感染者,则北柴胡加至30g,五味子10g,此二药合用有杀灭脱离大肠的大肠杆菌的作用,一般疗效甚好。
胃酸过多、胃痛、大便干燥
治疗胃酸过多的胃痛或仅酸多烧心而胃不痛者,一般只见大便偏干,就使用柴胡汤加减治疗。其意是取“肝经郁火吐吞酸”之意。便实则其证多实,宜从腑治而治其胆。常用方药如下:柴胡 10g,半夏 10g,黄芩 12g,赤芍 30g,枳壳10g,生大黄 6g,煅瓦楞子(先煎)30g,竹茹 12g,生姜 6g(煅瓦楞子重在制酸作用,竹茹、生姜则是和胃而止吐),本方健胃制酸一般效果甚好,治疗时可不分溃疡病与胃炎、十二指肠炎,但见胃酸多、大便干燥者即可用之。
不饥纳少
胃主纳谷,而与肝胆则有密切关系。故一般胃弱不饥柴胡 10g,法夏 10g,黄芩10g,龙胆草 2g,大黄 1g,竹茹 10g,生姜 6g (按:方中所用龙胆草、大黄两药,均系泄火药物,但轻用则能健胃,特别是胃口不开、不饥不思纳谷者宜之)。
《难经》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
1)脐上压痛
主心病,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症候有关,主方以《金匮》旋复花汤加减。(验方:旋复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2)脐左压痛
主肝病肝主疏泻,凡肝病疏泻失常均可出现,主方:四逆散。
3)脐右压痛
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即属此症。主方:桑白皮、黄芩、白芍、当归、川穹、半夏、葛根各10、生姜、炙甘草各6。
4)脐下压痛
主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发生之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经亏损,均可出现压痛,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下焦无虚寒者,可去桂枝、附子。
5)脐中压痛
属脾病,脾位于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前任多予理中、四逆辈治疗。临床杂病中不见微众证候,也有脐中痛者,以《金匮》当归芍药散(当归、白芍、川穹、白术、茯苓、泽泻10)治疗。
6乌梅丸主症:①口苦咽干而下腹部、下肢畏冷 ②饮食欲冷,但食后不舒 ③脉浮弦按之无力或细弱无力 ④右胠胁部敲击痛兼有右胠胁紧束和贴物感 ⑤左天枢穴压痛天枢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7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主症:①心下悸或呕恶痰水 ②脉右寸关间浮弦 ③舌苔白滑或腻8泽泻汤证主症:①饮水后胃脘饱满 ②眩晕 ③前额有贴物感9真武汤证主症:①小便不利或水肿 ②背冷 ③苔水滑10栝楼瞿麦丸主症:①口咽面部有热象,饮不解渴 ②腰腹怕冷 ③手足冷11血府逐瘀汤主症:敲击右胠胁牵引剑下疼痛12温胆汤主症:①按压剑突下憋闷或轻压痛 ②梦多心烦 ③平素爱生气也爱发愁 ④既悲伤又愤怒13天麻钩藤饮主症:①头晕而胀喜凉爽 ②失眠或睡不踏实 ③腰膝酸软
14柴胡桂枝干姜汤主症:敲击右胠胁时,病人感到自乳中线向下与右胁肋下缘交叉点处腹部疼痛,即右腹哀穴处疼痛腹哀穴: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5逍遥散主症:敲击右胠胁局部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5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