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北辰!
1、孩子咳嗽有痰
流感过后,小家伙们稍不留意就咳得小脸通红,喉咙里像揣了个小哨子,呼噜呼噜地让人揪心。
这时候我总想起《黄帝内经》里“肺欲辛,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道理,肺喜润恶燥,得用温和的法子慢慢调。
取白萝卜皮30克、雪梨皮30克、陈皮5克,加约800毫升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20分钟,晾温了给孩子当茶喝。
白萝卜皮性凉味辛,能清化肺中痰湿;雪梨皮甘寒生津,恰好滋养被燥邪侵扰的肺津;陈皮辛温理气,三味相和,不寒不燥,正合“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的古训。
多少个夜晚,看着孩子捧着温热的茶汤小口慢饮,咳声渐轻时,才懂这寻常食材里藏着的,是比药汤更贴心的守护。
2、胃怕冷的毛病
有位老友曾跟我诉苦,三十多年来,不管春夏秋冬,怀里总揣着个暖水袋,稍微吃点凉的,胃里就像塞了块冰,疼得直不起腰。
这让我想起《伤寒论》里“胃中冷,其人必吐蛔”的记载,脾胃喜温恶寒,就像田地里的庄稼,离了暖阳可不成。
后来我教他用桂花3克、公丁香2克,用沸水冲泡后代茶喝,坚持了半年,他说现在终于敢在冬天吃口凉菜了。
桂花温而不燥,能疏肝理气、温胃散寒;公丁香辛香走窜,直入脾胃,就像给虚寒的胃壁裹上了层暖毯。老话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胃伺候舒服了,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3、烫伤:
说到烫伤,这可是家家户户都可能遇到的急症。记得小时候奶奶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付烫伤,关键是别让热气闷在皮肉里。
取鲜活蚯蚓5条,洗净后放入碗中,加白糖10克,静置15分钟,会渗出澄清的液体,用无菌棉签蘸着涂抹在烫伤处,每天3-4次。
蚯蚓在中医里叫地龙,能清热通络、消肿止痛,白糖性凉润燥,二者相伍,就像给灼热的皮肉开了个“散热口”,《本草纲目》里说地龙“能治诸疮肿毒”,古人的智慧,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法子里。
只是要记着,严重的烫伤还得及时就医,这法子只适用于轻度烫伤应急哦。
4、抽动症:
还有孩子们的抽动症,眨眼睛、撅嘴、清嗓子,看着孩子不受控制的小动作,做父母的心里像被猫抓似的。
《金匮要略》里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很多时候,孩子的这些小动作是因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就像树苗缺了养分,枝叶自然乱颤。
小建中汤用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30克,熬煮时先煎前五味,去渣后加入饴糖烊化,温服。
饴糖甘温入脾,就像给脾胃加了把柴,桂枝温通阳气,白芍酸敛养阴,一散一收,恰好调和脾胃气血。
看着孩子慢慢舒展的眉头,才明白“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深意,孩子的身体就像个小天地,阴阳调和了,自然一派祥和。
“医书里的字是死的,生活里的药是活的”,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法子,藏着祖辈们对病痛的观察与智慧。
就像《千金方》里说的“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咱们学这些小方子,不光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读懂身体的语言,在细微处呵护自己和家人。
愿咱们都能在柴米油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之道,就像老辈人说的“三分治,七分养”,日子过得熨帖了,身体自然安康。今儿个就聊到这儿,若您有什么养生心得,也欢迎在评论区里咱们接着唠。
温 | 馨 | 提 | 醒:
凡是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文章,都是用于学习和交流使用,切不可盲目用药,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盲目用药出现的任何问题均与作者无关,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57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