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癌症最怕的不是药,而是身体自己把自己养回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听起来玄乎对吧?可偏偏德国人搞了个研究,硬是从一张平平无奇的血常规报告单里,翻出了癌症复发的“风向标”——而且还不是高大上的靶向基因、CT影像,而是四个老百姓体检表上都有的指标。
这事儿一出,圈里圈外都炸了锅。不少人惊呼:“原来癌症复发早有预兆!”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例——这四项如果都在正常范围内,癌症复发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不是有点像你小时候成绩单上那几个关键分数,老师不看你总分,就盯着那几门“主科”?
那到底怎么回事?这四项指标,真能当“癌症晴雨表”?我们一个一个讲清楚。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先说白细胞。这个就像你身体里的“治安队”,哪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冲上去。如果你白细胞太低,那就是巡逻队都歇菜了,别说病毒,连普通感冒都能把你撂倒;而如果太高呢?也不妙,说明你身体里可能有“内斗”——比如炎症没消,甚至肿瘤在搞事情。
德国那项研究(我们等会儿细说,别急),明确指出:癌症患者在治疗后,若白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不偏不倚,说明身体免疫系统在“归位”,没有兵荒马乱的迹象,这是个好兆头。
再说血红蛋白。这个好比你身体的“快递小哥”,负责把氧气运送到全身。你想,快递员罢工了,城市还能正常运转?
不可能吧。癌症患者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贫血,尤其是放疗化疗之后,血红蛋白掉得像过山车。如果能把血红蛋白稳定住,说明身体开始恢复造血功能,氧气运输没问题,组织修复自然也跟得上。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接下来是血小板。它是止血的主力军,但在癌症病人身上,它还有个“隐藏身份”——炎症反应的参与者。研究发现:血小板过高会加重肿瘤微环境的促炎症状态,反而为癌细胞“留灯开门”;而如果它正常,说明体内环境趋于平稳,没有“战火纷飞”的迹象。
淋巴细胞比例。这个可以说是“免疫部队的高层”,专门负责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比例太低,说明免疫系统“瘦骨嶙峋”;比例太高,说明“火力过猛”,可能有自身免疫疾病隐患。只有维持适中,才是“攻守有度”。
那德国人到底咋研究的?我们来说点硬货。202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的肿瘤科团队,追踪了763例不同类型癌症患者,时间跨度5年,研究他们在癌后5年内的血常规数据变化。结果清晰得不像话:在治疗后1年内,这四项指标持续正常的患者,5年内无复发率高达92.7%。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你没看错,是92.7%,不是9.27%。
这数据一出,连很多医生都直呼“颠覆认知”。以往我们总盯着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PET-CT,结果忽略了血常规这种“老干部”级的基础项目。它虽然便宜、简单,但信息量却一点不比高级检查少。
话说回来,这研究不是说“你血常规正常,就一定不得癌”,也不是说“血常规异常就完蛋了”。它只是提示我们:血常规这四项,是癌后复发风险的“晴雨表”,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的重要依据。
那是不是说,以后癌症患者出院回家,天天看血常规就行了?当然不是那么简单。血常规只是一个窗口,背后还得配合生活习惯、营养、情绪、运动等多方面调整。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拿我一个老病号的例子来说吧,60多岁的大爷,肠癌术后两年,复查啥都正常,可就是爱熬夜、爱喝酒、每天坐着不动。血常规一看,白细胞高、淋巴低,血小板嗖嗖往上蹿。
我劝他:“你这不是身体报警,是敲警钟了!”结果半年后,真的复发……有时候,指标是早知道,只是人不想信。
再回到那四项指标,它们正常,说明啥?说明你身体“生态系统”在修复中,敌我分明、火力均衡、补给充足。这才是治愈后的理想状态。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我是不是以后体检就盯着这四项看就行?”不能这么片面理解。这四项是参考值,不是绝对值。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像你考试,语文数学英语都及格,老师当然高兴,但你哪天突然语文掉到40分,老师也得找你谈话。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指标的“正常”也有个体差异。
别光看数字,还得看趋势。比如你原来血红蛋白一直在140,突然掉到110,虽然还在“正常值”里,但对你来说就是警讯。同理,血小板突然从200涨到350,也得留个心眼。
对癌症患者来说,“稳定”比“正常”更重要。只要你的身体指标稳定、波动不大、趋势向好,那就说明你在往“低复发率”的方向走。
那问题来了,怎么把这四项指标“养”在正常范围?这才是重点!
第一,饮食要均衡。不是说天天吃补药、炖汤那种“猛补”,而是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新鲜蔬果少不了、铁元素、维生素B12、叶酸这些造血“食材”别缺。鸡蛋、瘦肉、豆腐、菠菜、海带,轮着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二,适当运动。不是说你刚做完化疗就去跑马拉松,而是散步、慢走、拉伸这些轻运动,从每天20分钟慢慢加起。运动能刺激骨髓造血,调节免疫系统,也是调控血液指标的天然良药。
第三,睡得好、情绪稳。别小看睡眠,每晚充足的深度睡眠,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时间”。熬夜、焦虑、抑郁,都会让免疫系统乱成一锅粥,血常规自然一团糟。
第四,定期复查、记录变化。建议癌症患者出院后,前三年每3个月查一次血常规;3年后可延长到半年一次,五年后每年体检。可以用手机记个小本子,把每次指标抄下来,看趋势,比一次的高低更重要。
说到这儿,我们该换个角度想:血常规不是“癌症复发的预言书”,而是你身体努力恢复的成绩单。它不会“预测未来”,但会悄悄告诉你——你最近过得好不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如果你或你家人是癌症康复者,请记住:与其天天惦记“会不会复发”,不如每天踏实把这四项指标守住。它们不贵、不难、不玄学,却能最真实地反映你身体的底气。
所以说,癌症这事,打赢一仗靠医生,守住胜利靠自己。
你最近查血了吗?评论区说说你怎么看血常规这事儿?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李晓霞.血常规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10):1205-1208.
2. 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康复指南(2022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32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