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半生研究一种病:87岁王永炎院士分享3点抗脑梗秘诀,建议了解下
2025
07-02

半生研究一种病:87岁王永炎院士分享3点抗脑梗秘诀,建议了解下

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对脑梗的防治存在困惑。有人以为只要控制好“三高”、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多加锻炼,就能高枕无忧,结果依然挡不住中风的突然袭击。更有甚者,一旦出现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征兆,一时疏忽或迷信偏方,错过了宝贵的救治时机。而在脑梗防治领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始终在纠正这些误区、探索更全面的疗法。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一位毕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攻克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大家。

1938年,王永炎出生于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皆为当地知名的中医眼科医生。幼时的王永炎常常目睹乡亲被眼疾折磨,又亲眼看到祖父熬制的固体眼膏治好了无数沙眼患者,重见光明的人们提着鸡蛋蔬菜上门道谢。这些场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行医济世的种子。1956年高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他本有机会就读当时声名显赫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但年少的王永炎想起祖父悬壶济世的身影,毅然放弃了工科前途,转而选择北京中医学院,立志传承家学。这一决定在当时并不容易,中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受重视,但社会上仍有中医落后的偏见。然而“祖父能治病救人,我也要当这样的医生”——怀揣信念的王永炎义无反顾踏上了岐黄之路。

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后,王永炎起初也曾感到迷茫。课堂上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晦涩难懂,而医院里西医检查手段先进直观,对年轻人有不小的冲击。所幸,他遇到了几位博学敦厚的中医前辈指点迷津。老师们带他临床跟诊,让他看到许多中医药起死回生的实例。王永炎逐渐体悟到,中医虽然理论古老,却有着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法,只要学深悟透,同样能解决现代医学难题。经过6年苦读,1962年王永炎以优异成绩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并在附属东直门医院出诊,很快展露出勤奋严谨的医者风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72年,王永炎迎来了知识结构上的一次飞跃。他被安排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神经内科,系统学习西医的神经病学和脑电图等现代诊疗技术。面对解剖、生理、影像学这些以前很少接触的领域,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这段协和进修经历,使王永炎既掌握了西医严谨的诊断思路,又更加深刻地反思中医对脑病的认识。王永炎敏锐地意识到,中医历来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如果能将现代神经科学的方法融入中医脑病研究,定能开拓新局面。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他回到母校后不久,便牵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脑病学科,集中力量对中风、痴呆等脑科疾病开展系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这是中医学科建设中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将传统中医内科进一步细分出“脑病”专业,让中医和西医在研究领域深度对话。

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王永炎带领团队对脑梗这类中风疾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理论观点。在古代医籍中,中风多被归结为“风、痰、火”导致的急病,强调风邪入中、痰浊阻络。然而,王永炎通过数千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中风病机远比古人描述的复杂。他逐步提出了“气虚血瘀”“阳虚化风”“毒损脑络”等新理论,为中医中风学说注入了现代内涵。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比如气虚血瘀理论,王永炎注意到,不少中风患者尤其是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往往正气不足(气虚)、经脉瘀阻(血瘀)。体内气力亏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停滞又进一步阻碍经络通利。对此,王永炎主张益气活血并举,通过补气以生血行血,辅以活血化瘀来疏通脉络,从根本上改善中风偏瘫等后遗症状。例如他常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显著提高了中风后肢体瘫痪患者的康复效果。这个气虚血瘀、气血双补的理论,使许多中风长期瘫痪患者重燃了站起来的希望。

而关于阳(气)虚化风学说,中医历来认为中风多由肝阳上亢、风火上扰所致,多见于血压偏高、阳热有余之人。然而王永炎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有一类中风患者发病时反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气息微弱,既往并无严重高血压等情况。这些患者表现为正气大虚甚至阳气欲脱,“邪实”征象反不明显。王永炎及时采用益气温阳、扶正通络的方法治疗,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于是基于此,他提出阳虚化风的新病机认识,认为阳气大亏也可导致气血逆乱、生风中风。其机理是:阳气不足时,清阳不升、脑窍失养,反而可能引发中风,类似油枯灯灭的机理。针对这类中风,单纯平肝潜阳或化痰通络已不够,必须急予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才能挽救患者于危急。在王永炎总结的大量医案中,这类阳虚中风患者发病时往往血压不高、反见疲乏嗜卧、汗出肢冷,若辨识不及时,极易贻误。而他的这一理论为临床医师敲响了警钟,也拓宽了中风急症辨证的思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理论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疗效上。身为一名临床医生,王永炎最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他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了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巧妙地融合了中西医两套手段的长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综合疗法。

在脑梗急性期,患者往往病情凶险。西医有溶栓、抗凝等方法,但时间窗短且不适用于所有人。于是王永炎则根据不同证型提出了多靶点干预策略。一方面,他不排斥西医的急救措施,支持在黄金时间内予以溶栓通血管;

另一方面,对于中医辨证属痰热内闭、腑有实邪的昏迷患者,他研制出化痰通腑汤联合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既化痰降浊又通腑泄热,两路夹攻,大大提高了苏醒率,降低了死亡和致残概率。经过卫生部组织的严格评审,这套中药急救方案被认证为全国中风急救的必备用药,一直沿用至今。许多医院的卒中单元里,至今还常备着王永炎团队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用于中风昏迷患者的急救,见证着他在临床一线做出的贡献。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医者的理念是否有效,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真实的案例。在王永炎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有一位名叫陈中德的老年患者一直让他印象深刻。陈中德突发脑梗导致左侧偏瘫,在当地医院治疗十余天,西医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配合一般活血化瘀中药,但病情不但没有任何好转甚至节节恶化,肢体无力愈发严重。

家属万分焦急,于是转至北京求治。入院时陈中德血压并不高,但面色苍白、四肢微冷并有细汗出,发病前有严重劳累史。了解到这一点的王永炎查房时仔细询问病史,察看舌脉,发现陈中德脉象沉细乏力,中医辨证属中风的气虚阳衰证。他当即拍板更改治疗方案:停用过多的活血攻伐之品,改以大剂量益气回阳的方药为主,佐以少量化瘀通络药物扶助经脉。

两周后,陈中德的病情出现了显著好转,原本抬不起来的腿逐渐能够迈步,出院时已基本生活自理。这个病例令在场医护颇为感慨:传统观念里中风偏瘫就该活血化瘀,而王永炎却能打破成见,根据“正气不足”的证候施以大补元气之法,最终收获奇效。患者家属更是逢人便说:“要不是遇到王院士,我们真不知道会怎样。”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除了在医院和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王永炎还非常重视向大众普及中医防治脑梗的知识。他常说:“与其等病了再治,不如平时多防。”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参与主编了面向公众的科普读物,利用广播讲座、报刊专栏等形式宣传如何防中风于未然。

在一场为中老年人举办的健康科普讲座上,一位老人缓缓站起身来,脸色憔悴,声音低哑却急切:“王院士,我弟弟去年才刚满45岁,平时每天早上六点锻炼,晚上还做家务,从不抽烟喝酒,也没有高血压,结果还是突然中风,一夜之间不会说话了……我们全家都想不明白,到底哪里做错了?”

话音未落,台下不少观众也纷纷点头叹息。有人小声议论:“我邻居也是,一点预兆都没有。”另一位老伯则嘀咕着:“现在的人越来越讲究健康,怎么中风的还是这么多?”。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王永炎院士听完这段话,神情沉静地看着台下,缓缓说道:“现代脑梗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太多。很多人认为,预防中风无非就是控制三高、生活规律、不吃油腻。但事实上,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常跟病人说,除了按时吃药,还有这三件小事十分关键,对防治脑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生活里看似很小、极易被忽视,但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一、每天清晨起床后要咽一口口水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口腔中的唾液在中医中被称为“金津玉液”,具有滋阴润燥、调和脏腑的作用。从西医角度看,唾液富含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和多种活性因子,能够调节血压、增强脑部血管弹性。王永炎院士在大量中风前兆病例中发现,晨起干口、少唾的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稠、微循环障碍,是脑梗的潜在高危信号。

因此,他强调老年人起床后先别急着刷牙、喝水或开口说话,而是应在床上静坐一分钟,闭口含津,用舌头在口腔内缓慢搅动36圈,再轻轻将生成的唾液咽下。这一简单动作,不仅有助于刺激舌下腺、促进脑供血,还可作为一天健康状态的自我观察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患者反馈,长期坚持早咽唾液的习惯,头晕、眼花的频率明显下降,舌苔逐渐由厚转薄,唾液分泌也变得旺盛了。王永炎指出,唾液如脑之泉,通顺津液通路、调畅气血,是清晨启动身体运行的重要开关。若每天做到这件小事,就相当于给大脑注入了一道温和的活力泵。

二、傍晚时分坚持“叩齿三十六下”

王永炎院士曾在临床中观察到,一些患有脑供血不足或轻度认知障碍的中老年患者,往往有牙齿松动、咬合无力等问题。通过回访这些患者的生活习惯,他发现很多人忽视了牙关肌肉的锻炼。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叩齿能通脑窍、醒神志。现代研究也表明,适度的咀嚼动作可激活面部神经,刺激脑部血流,提升认知功能。

王永炎建议,每天傍晚饭后或晚饭前空腹状态下,用力叩齿36下,然后用舌头舔齿,再缓慢吞咽口水三次。这个顺序有讲究:先叩齿可锻炼面颊肌肉与牙根部神经,再舔齿可刺激口腔反射区,最后吞咽津液则利于清理口腔、润养大脑。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许多老年患者在长期坚持后反馈,记忆力似乎比以前清晰了,原本傍晚犯困、昏昏沉沉的状态也有所改善。有些人甚至将这套动作作为睡前仪式,帮助安神入眠。王永炎强调,防脑梗不仅要管住血脂血压,更要唤醒每天与大脑相关的小神经运动,叩齿就是其中之一。

三、每天午后闭目养神十五分钟

脑梗常常在身体疲惫、精神高度紧张或血压波动剧烈时发生。王永炎院士提出,许多中老年人午后血压处于相对高峰期,若此时长时间盯着手机、打麻将、心情激动,便会造成脑部微循环暂时失衡,为中风埋下隐患。他结合大量病例分析后,主张老年人应养成“午后闭目养神”的生活节律。

这不是睡觉,也不是发呆,而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坐定,双手搭于膝上,闭目静息15分钟,不做任何刺激性思维活动,仅观察自身呼吸和心跳,仿佛把意识沉入丹田。王永炎认为,此举可调和自律神经系统,缓解午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状态,帮助脑部放空一次。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许多老年患者一开始觉得这样做无聊或浪费时间,但坚持一月后,普遍反映精神状态改善,头胀、记忆短暂模糊、烦躁易怒等症状显著缓解。一些高血压患者甚至因这15分钟的休息时间,午后血压波动明显趋稳。

王永炎常说,现代人忙于健康管理,却忽略了大脑真正的排毒方式。午后闭目养神,不仅是调养大脑的午时修复,更是一种对身体自主节律的敬畏与顺应。在他看来,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堪比大脑的重启键。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