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才是化痰散结的“天花板”!堪称“散结利刃”,夏天熬粥喝,标本兼治不复发! 提到肠息肉,多数人只关注手术切除,却忽略了“整体调理”的重要性。中医自古便强调“治病求本”,在肠息肉的防治上,更注重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瘀滞的根源入手。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脾虚湿困、痰瘀互结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代谢失常,聚湿成痰;气机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交阻于肠道,日久便形成赘生物。因此,健脾祛湿、化痰散结才是调理肠息肉的核心。 说起化痰散结的药材,很多人会想到浙贝母、夏枯草,但有一味药堪称“散结利刃”,它就是莪术! 莪术味辛、苦,性温,入肝、脾经,擅长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化痰散结。相较于普通健脾化痰药材,莪术能深入血分,化解肠道内顽固的痰瘀阻滞,促进息肉缩小甚至消散,同时还能改善肠道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为大家分享一个针对肠息肉的食疗方 —— 莪术陈皮健脾粥:莪术6,陈皮5,山药30,粳米100。先将莪术煎水取汁,再加入陈皮、山药、粳米同煮成粥。此粥能健脾祛湿、化痰散结,尤其适合大便黏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伴有肠息肉的人群。 不过,莪术破血之力较强,用量每日不宜超过10克。若体质偏虚,可搭配黄芪、党参补气扶正;若肠道湿热较重,可加用黄连、黄柏清热燥湿。 45岁的张先生,体检发现肠内有3枚直径0.5-0.8cm的息肉,平时常有腹胀、大便黏滞不爽、排便不尽感,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濡缓。从中医角度判断,这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痰瘀互结证型。 针对张先生的情况,我开出了以莪术为君药的方剂:莪术(先煎)、茯苓、薏苡仁、白术、三棱、丹参、枳壳、木香、浙贝母、炙甘草等。同时建议他坚持食用莪术陈皮健脾粥,每周3 – 4次。 一个月后复诊,张先生腹胀明显减轻,大便黏滞改善。调整方剂,减少莪术用量,加入党参、黄芪增强健脾益气之力,继续服用两个月。 三个月后复查,其中1枚息肉消失,另外2枚明显缩小。随后改为丸剂巩固调理,食疗改为每周2次,加入芡实加强祛湿效果。半年后再次复查,肠息肉全部消失,身体不适症状也基本消除。 张先生的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通过健脾益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化痰散结消除肠道痰瘀,改善内环境,从而达到消除息肉、预防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疗肠息肉,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阴阳平衡,让身体恢复自我修复的能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息肉##中医##肠息肉切除后多久复查一次##肠息肉##彩超##腹胀##反酸##中医养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372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