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肾阴虚,肾阳虚,肾亏,肾精不足,肾劳,肾气不足,肾精不足
2025
05-24

肾阴虚,肾阳虚,肾亏,肾精不足,肾劳,肾气不足,肾精不足

9 大肾系病症症状 + 用药速览,你的肾健康该对号入座了!

引言:肾为先天之本,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健康关乎生长、生殖、代谢等诸多功能。然而,“肾虚”“肾亏” 等病症却困扰着不少人,更别提肾劳、肾岩等特殊病症。这些病症各有表现,用药也大不相同。若想精准养护肾脏,就来看看这 9 大肾系病症的详细解析,找准问题,才能 “对症下药”!

一、肾虚:中医 “肾” 病的核心范畴

中医的 “肾” 不仅是解剖学的器官,更代表一套涵盖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的功能系统。“肾虚” 是最常见的中医病名,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可细分为:

1. 肾阴虚

症状: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男性可见遗精早泄,女性可见月经量少或闭经。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基础滋阴方)、知柏地黄丸(阴虚火旺潮热首选)、左归丸(纯补无泻,适合重症)。

2. 肾阳虚

症状:畏寒肢冷、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频多、水肿腹泻、舌淡胖苔白、脉沉迟,男性可见阳痿滑精,女性可见宫寒不孕。中成药:右归丸(温肾填精重症)、金匮肾气丸(温阳化气,兼治水肿)、复方玄驹胶囊(临床常用温阳药)。

3. 肾精不足

症状: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材矮小)、成人早衰(脱发齿摇、健忘恍惚)、生殖功能减退(精少不育、经少不孕)、舌淡脉细。中成药: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男科经典)、龟鹿二仙胶(填精补髓,阴阳双补)、左归丸(肾精亏空重症)。

二、肾亏:“虚损” 的进阶版

“肾亏” 比普通肾虚更重,多指长期虚损累及多脏,常见于慢性疾病、过度劳累或年老体衰者:

4. 肾气不固

症状:遗精滑泄、尿频遗尿、白带清稀、胎动易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核心是 “固摄功能失调”。中成药:金锁固精丸(固肾涩精,遗精首选)、无比山药丸(脾肾双补,固摄止泻)、缩泉丸(肾虚尿频遗尿)。

5. 肾不纳气

症状:气喘日久、动则尤甚、呼多吸少、自汗神疲、咽干口燥(肾阴虚型)或形寒肢冷(肾阳虚型),属 “肺肾两虚” 范畴。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温肾纳气,阳虚气喘)、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 + 五味子,阴虚气喘)、人参蛤蚧散(补肺益肾,虚喘重症)。

三、特殊 “肾” 病:从功能到器质性病变

中医还有一些以 “肾” 命名的特色病症,涵盖现代医学的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

6. 肾劳(虚劳病之肾劳)

症状: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牙齿松动、听力减退、小便频数,相当于 “慢性疲劳综合征” 或 “亚健康肾气虚证”。中成药:肾宝片(调和阴阳,扶正固本)、刺五加片(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强肾片(补肾填精,气虚乏力)。

7. 肾水泛溢(肾阳虚水肿)

症状:全身水肿(以腰以下为重)、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畏寒肢冷、腹胀便溏,相当于西医 “肾性水肿”。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温阳利水经典方)、济生肾气丸(加强利水,水肿重症)、五苓散(配合温肾药,治水湿内停)。

8. 肾浊(湿热下注肾与膀胱)

症状:小便浑浊如米泔、尿道灼热、口苦黏腻、阴囊潮湿、舌红苔黄腻,对应现代 “乳糜尿”“泌尿系感染”。中成药:萆薢分清丸(分清化浊,湿热白浊)、八正散(清热通淋,尿道灼热刺痛)、二妙丸(燥湿清热,基础方)。

9. 肾岩(肾经郁火所致外阴病变)

症状:龟头或外阴部溃疡、坚硬如石、渗液臭秽,属中医 “癌病” 范畴,需内外合治(内服知柏地黄丸 + 西黄丸,外用清热解毒药)。

四、科普小贴士:辨清 “肾” 病,对症用药

  • 勿混淆 “肾虚” 与 “肾病”:中医肾虚≠西医肾病(肾炎、肾衰等),后者需结合尿常规、肾功能检查,中西医结合治疗。
  • 阴虚忌温补,阳虚忌寒凉:肾阴虚误用右归丸会加重上火,肾阳虚误用六味地黄丸会加重畏寒,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
  • “以形补形” 非万能:吃腰子、生蚝仅辅助食疗,长期肾虚需系统调理,搭配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伤肾)、适度运动(腰部保暖)。
  • 中医治 “肾”,重在调和阴阳、恢复平衡。无论是 “虚” 还是 “实”,对号入座找准证型,再配合中成药 + 生活调护,才能让 “肾动力” 真正回归!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