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第305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病上篇.序言》讲:太阳为一身之藩篱,总六经而统荣卫;这句话道出了:太阳病既是太阳本身的病,同时也是六经之表证,《内经》讲: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由此可见,本少阴病既是太阳病的里证,此太阳病同样又是本少阴病的表证,换句话说:《太阳中篇》第35条的麻黄汤证既是太阴伤寒,同样又是本少阴病的表证,本少阴病的附子汤证则是第35条麻黄汤证的里证。
《太阳中篇》第35条讲: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虽太阳伤寒,实则少阴伤寒之表证也。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篇》第3条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此紧者,寒也;此脉浮紧者,太阳伤寒也;以脉浮主表,故知此浮紧之脉同样也是本少阴病的表证之脉。
当太阳伤寒的寒邪入里后,此脉即沉,沉者太阳伤寒入里之脉也,即是本少阴病附子汤证的脉,如果说:太阳伤寒的头痛发热而喘是少阴病附子汤证的表证,太阳伤寒的寒邪入里后,太阳伤寒的表证就会因此而消失,即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中是头疼发热而喘等表证就会随之而消失,所余者、则是太阳伤寒的里证,此里证就是本少阴病的附子汤证,
换句话说: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中的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等证状因太阳伤寒入里后、就变成太阳伤寒的里证了,此里证即是本少阴病的附子汤证,此少阴病附子汤证中的身疼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者,即是太阳伤寒麻黄汤的里证。
少阴病是一个阴寒证,是太阳伤寒的寒邪入里、引起的少阴水脏受寒,依据《太阴病全篇》对阴病的治疗原则,病在三阴不可大发其汗,此少阴病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同样也不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其无表证故,当与四逆辈温其里,附子汤即属四逆辈。本篇第301条讲: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是以此少阴病无头疼发热等表证故,所以,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不可与也。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生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又以附子汤是少阴病的里药,此少阴病因无表证、而不用甘草,本篇第302条讲: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故知此少阴病无表证、而不用甘草也。
由此可见,此附子汤是四君子汤去甘草加附子、芍药的组方,附子汤用四君子汤的加减、是以此少阴病的气血因寒而阻而不流通也,所以用四君子汤推之;以少阴阴血不足而用芍药补之;又以少阴有寒,所以用生附子温之。《论》中关于附子的用法,在少阴病中:有表证用的是炮附子,无表证用的是生附子;此少阴病是太阳伤寒的里证,所以当与生附子温其里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597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